十三(14)
康尧被收养的那一年差不多七岁,当时姜林升还不住在这栋大房子里。
他第一次跟两位叔伯照面,他们三人也是这样的排位,手里拿着自制卷烟,谈笑风生时带着一点张狂,一点神秘。
后来康尧再大一点,看了《教父》,他感觉姜林升三人就有点那个味道,但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效仿。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康尧开始惦记姜林升的位置。
他不止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他。
所有人都尊称他一声“康先生”。
谁曾想这些年姜林升摇身一变,成了正派人士。
康尧在三人面前站定,双手自然垂落,表情很严肃,一上来便说:“是我没有处理好。我愿意听从处置,去给王世川倒茶认错。”
“靠!”左边的李从达不乐意了,“你是什么牌面,姓王的配吗!你去认错,丢的还不是你爸的脸面吗!”
右边的方南生用手抹了把日渐后移的发际线,叹道:“王世川就是喜欢小题大做。但由你去倒茶也不是事儿啊。你要是王世川,你咽的下去吗?”
他们一边觉得是康尧丢份儿,另一边觉得是用一杯茶抵消几人挨的拳头,王世川肯定不会罢休。
事实上,康尧说要去给王世川端茶认错,已经是“扛事”的表现,但他的出发点却和姜林升三人考虑的不同。
他可以为了底下人担事儿,也不认为一时的低头就意味着失败,谁的人生不是起起伏伏?
他相信失去的都能拿回来,何况这一波还赚足了人心。
姜林升忽然问:“听说那天你不是第一个动手的,你手下有个人下手非常重,他叫什么名字?”
康尧抬眼,却没什么表情,也不接姜林升递过来的梯子:“我不知道您指的是谁,我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接话的是李从达:“行了,你把人交出来,事情就解决了。但他是你的人,得由你亲自交给王世川。”
康尧面无表情道:“既然他是我的人,事就应该由我来扛。王世川那里,我一个人去也能处理好,绝不给姜爸丢人。”
康尧是块硬骨头,他始终认为,钱要站着挣,打也可以站着挨。
就是群殴,他也不会吭一声。
姜林升和康尧对视片刻,康尧始终不为所动。
姜林升终于放弃了,给他指了条路:“大洪一定要交出去,你不去,别人也会去。你先在家休息两天,药厂也不用去了,等事情解决了再说。”
康尧没有为自己说一句话,很快走出书房。
他知道自己保不住大洪,却不相信有谁愿意担这种差事——任务是完成了,也别想在这里混了。
说义气是有点老土,但小人也不会有人待见。
很快,贺铭远和罗珺分别去见了姜林升三人。
和康尧预料的一样,他二人也是统一口径,开始并不赞成交出大洪,知道一定要交出后,也都表态说不会做这个“刽子手”。
姜林升没费力气说服两人。
利害关系都摆在面前,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件事固然会得罪康尧,但也是立功的机会。
不过这样的功劳,他们二人并不屑,也不屑于在这件事情上玩脑筋。
这一点他们仨都一样,骨子里是骄傲的。
姜林升丝毫不感意外。
李从达和方南生对视一眼,正商量着强行推出一个,干脆抽签决定。
这时,姜林升仿佛想起什么似的,忽然说:“哦,对了,那天小清也去了,让她也表个态。”
就这样,原本在楼上听章赫讲《刑法》的徐海清,也被叫到跟前。
……
李从达和方南生并不指望徐海清能扛起重担,更不相信她能说出什么微词大义。
他们都有些重男轻女,瞧不上女人的见识,何况还是个小姑娘——只要徐海清能果断表示不出卖自己人,就已经让人高看一眼了。
徐海清坐下后,姜林升的态度却是一视同仁,将一模一样的话摆在桌上。
姜林升还说可以给她几分钟时间考虑,想清楚再说。
谁知徐海清听了,一秒钟都没有犹豫,便问:“那个大洪是一定要交出去,是吗?”
姜林升:“已经决定了。”
徐海清点了下头,算是明白了,随即在三人的注视下说:“冤有头债有主,他下手最狠,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很公平。”
这话倒是让人意外,起码李从达和方南生都没想到。
姜林升反倒笑了:“但他们三个都不同意把人送过去。”
哦,也就是说事情卡在怎么办,由谁来办这一环上。
徐海清想了下三人不同意的理由和动机,而这些顾虑她是没有的:“讲义气的确很热血,但动手的人也应该敢作敢当。如果今天我们包庇大洪,这和包庇肇事司机的人有什么区别,将来还有什么脸去追究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