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949)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是学者逯钦立上世纪60年代独立编辑的,共135卷。取材广博,出处详明,异文翔实,考订精审,编次得当,在同类总集中是最完善和使用最方便的一部;《全唐诗》则是康熙四十四年,彭定求等10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该书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始编,次年十月即编成奏上。如此迅速,主要是在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代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拾遗补缺而成;《全宋诗》是20世纪末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最大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收诗约27万首,超过《全唐诗》5倍;《全宋词》是民国学者唐圭璋在前人基础上搜采而成,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约20000首;《全元诗》是由中华书局编纂,共68册。《全元曲》是当代学者徐正编撰,收录287位作家杂剧637种,散曲4609支(套),其中完整杂剧162种,共700余万字,堪称有元一代杂剧和散曲作品的总汇。
负责编修的和亲王当然不知道这些,但这是一项怎样的工程其实不难想象。
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种下的东西也开始迅速生长,玉米冲得比人还高。
皇帝带人去瞧的时候,大为惊诧:“居然这么高!”
水稻小麦才多高?这得产多少粮食?
汪舜华恍惚间,仿佛回到熟悉的田间,匍匐在地上的红薯苗,高高挺立的玉米,夹杂着大豆,旁边是低矮的土豆。
很快,一道美味摆了餐桌:玉米。
因为这是土著的主食,吃法很多,在诚泳的指导下,水煮、炖汤、清炒、烙饼,都摆上了御案;尤其是插上筷子刷上油,加了盐巴、胡椒、孜然上火烤到微糊,好吃到爆!
太后吃得停不下来!
皇帝皇后都说好!
贵妃亲王都眼馋!
行了,别吃了,还得留种,亲王一人俩,郡王公侯伯一品大员能赐一个,尚书侍郎们就两人三人的分吃,余下的就等明年。
汪舜华扒拉着粥里的玉米粒,唏嘘感叹,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啊,谁知道玉米居然也成了贵人们想吃都吃不到的东西。
最大的惊喜显然是土豆。这东西生长三四个月就可以收获,收获期因地而异。看茎叶已完全枯黄,觉得时间差不多了,端午节前收获了西苑的土豆,那场景……
带回的土豆很多,这东西和玉米不一样。冬天拿出来放在阳光下催芽,发了芽后切块,就能分开种植。因此种子很充裕,基本上中原和东北、朝鲜各省的府一级都收到了,更下面的县和土司就只有再等等。京城就留了不少,除了西苑,先农坛也种了二十亩。
汪舜华和诚泳都有心理准备,于是开刨那天,把宗室朝臣都宣了来。
都给我好好看看,什么叫做祥瑞,看你们还敢骂我!
皇帝有点小小的担心:来了这么多人,不够吃怎么办?
吉时到,皇帝按照诚泳的指导,亲自来收获。这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顺着茎叶往上拔,果然出来个拳头大小的土豆,半斤大小,所有人都开始兴奋起来:每株结半斤,这一亩地种了二千株,得有一千斤吧?
后代土豆种植,每亩用种120公斤左右,每亩种苗四五千株。如今没这么奢侈,土豆都是反复催芽,切了又切,反复切,每颗上只能保证一个芽点,总算把用量降到六十斤。
众人的目光开始迷离:就算西苑的这些土豆是专家精心指导,宫人精心伺候得出来的,普通农家没有这个量,打个对折那也是五百斤!什么概念,三石多啊!这年头什么粮食亩产能达到三石!
——就算之前的玉米,亩产也不过二石。
君臣都很满意,皇帝寻思着应该去给先帝上香,告诉他大明得到了这种好东西,以后不愁吃啦!
皇帝已经做出了示范,按说接下来就该让群臣动手——这一亩地要全部让皇帝动手非得把他累个半死。所以当时诚泳一提,他也就同意了。别坐着等吃,都来给我干活!
诚泳毕竟是亲眼见识过的,他提醒皇帝:“圣上,臣斗胆,这土里应该还有。”
皇帝有点狐疑的看着他,按照他的指点,继续用手扒拉,果然又刨出三个,大小都差不多。
空气安静了。
所有人都盯着皇帝手里的土豆,愣愣的说不出话来。
皇帝的手在剧烈地抖,几个土豆居然抖到地上,事实上他全身都在战栗,终于发出一声大吼:“都往后站,妄动者斩!”
群臣免不得一阵跳脚。
皇帝爬起来,有点慌不择路,胡乱走向另外一株土豆,像上次一样往上拔,这会运气好一些,直接拔出来两个,地里又刨出来三个。还是差不多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