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寡人无疾(288)

“下官实在是……”

“我久在宫中,对很多事情都不太懂,反倒没有你们明白。如今我既然在礼部历练,自然是要多学点东西。无奈礼部如今要准备来年的恩科,都忙得很,我也不能给他们添乱,只能自己多看。只是术业有专攻,我毕竟没接触过这些,看是看了,有许多都看不懂……”

刘祁一反平日里高傲的性子,虚心向这位吏胥请教起来。

“譬如说,既然你是进士出身,那便是储官之才,为何做了一介文书?”

***

紫宸殿。

“老二下午去了方家,然后又回了礼部?”

刘未有些错愕的看着面前覆命的宫卫。

他抬头看了看外面的天色。

“现在宫门不是已经落锁了吗?晚上没有回来,住在哪儿?”

“陛下,殿下说是要宿在礼部。他说下午去了方府,拉下了在礼部的历练,晚上应该多看看书才是。”

那宫卫也是头疼。

这大概是代国开天辟地第一位不愿意回宫的皇子了吧?

老二突然心性大变,难道是在方孝庭那里受了什么刺激?

还是他有了什么决断?

刘未沉吟了一会儿,决定先静观其变。

“既然如此……岱山!”

“老奴在!”

岱山连忙回应。

“回头在紫宸殿中给他选两个可靠的伺候之人,再拨点银霜炭并棉被等日常用的东西过去,礼部那群大臣,叫他们吟诗作对行,记得老二还在挨冻受饿却不一定……”

居然没有受到责备?

为什么?!

“陛下慈爱,老奴记下来,立刻就去办。”

岱山有些诧异地怔了一下,但给出的反应很快。

“这孩子,真是胡来。”

刘未叹了口气,揉了揉眉角。

“老三这些日子如何?”

“启禀陛下,三殿下还在每天不停地问各种问题,兵部人人对他避之不及。”

一旁负责刘凌安全的宫卫笑着回禀。

“现在兵部私底下都唤三殿下叫‘三问殿下’,意思是问话不是一次问一句,是一次问三句。”

刘未摇了摇头,对刘凌的机灵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相比之下,刘祁却像是重新在走一个很笨的路子,一个“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路子。

难道礼部那些家伙,真的让刘祁挫败了一番,知道开始自省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倒是他的福气。

只可惜了老大……

刘未越想越是头疼,连忙提醒自己现在不能多思,以免发病,揉着额角的动作也越发变快。

“肉芝的事情如何?”

刘未悄声问身边的岱山。

“还没消息,不过其他几味药李太医已经全部准备齐了,就等着肉芝送来。”岱山低声回应:“所以陛下,您这阵子千万不要劳神啊!”

“朕明白。”

刘未笑着站起身,左右动作了一下,扭了扭脖子,还没有如何伸展开筋骨,猛听得宫中的东南角传出几声浑厚的钟声……

咚!咚!咚!

“呃啊!”

只听得一阵“嘎啦”之声后,刘未以一种可笑的姿势僵硬着捂住了脖子,眼睛里满是不可置信。

“陛下请勿多思!”

岱山听到这一声钟声就知道不好,立刻跪下来一声尖叫,打断了皇帝的思绪。

满殿伺候的宫人们脸上涌起了各种不安的神色,侍卫宫中安全的宫卫们却是眼中升起了奇怪的表情,有些跃跃欲试之色。

“朕不多思,朕不多思……”

刘未喃喃自语,连连吸气。

也许只是不那么紧急的军报。

东南方向,怎么会是东南方向?

关中有战事,急报钟明明应该响在东边或北面!

“陛下!”

岱山膝行着过去,一把抓住刘未龙袍的下摆。

“先召集大臣们入宫,您别多劳神啊!”

“朕没劳神!”

刘未回过神来,捂着脖子,面色僵硬地看向岱山。

“但朕的脖子崴了!”

作者有话要说:吃过饭还有一更,九点附近

小剧场:

刘未:(怒)我脖子崴了!

岱山:没事,陛下,您脖子崴了没人看的出来。

刘未:……你是在笑话朕没脖子?

斩!

☆、第104章 结束?开端?

代国的历任皇帝都明白驿站的重要作用,代国境内几乎是每二十里一座驿站,在驿里服役的都是身份底下的驿卒,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可谓苦差。

唯有一种驿使,谁要阻拦,那便是阻者死,逆者亡,这便是手持兵部火符文,背插彩旗的兵部加急快报使者。

兵部的加急快报,是加急公文里最要紧的一种,驿使过境不但要派兵保护,而且传递的公文一旦达不到每天三百里的速度,沿途所有的驿站都要受罚。

如果是紧急的情况,传递的速度甚至达到四百里、六百里,更甚者,能够达到八百里,也就是常说的“八百里加紧文书”。

除此之外,如果到了交战之时,为了避免有人半路截取军报,往往会派出几人甚至十几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每到驿站都有记录过往,想要完全隐瞒某个消息,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让皇帝警醒,即使是在休息之中也必须马上处理兵部送来的八百里加急,高祖还在皇宫的八个方向各设了一座钟楼,一旦入夜送报,宫门关闭,哪个方向的钟声响起,各门的宫卫就必须在查验火符之后立刻打开宫门,允许使者直入内宫,送上战报。

八座钟被称作“急报钟”或者“警世钟”,莫说刘未,便是平帝刘甘之时,除了边关,都少有战事,急报钟上次响起,还是宫变之后各地藩王入京时候的事情了。

宫中南边的急报钟一响,住在外城和南城的百姓听得还不算清楚,现在又是入夜之时,可是对于住在内城和东城的官宦人家来说,这声音无疑是惊天霹雳,只要但凡有些见识和权力的,都根本不可能高枕无忧,纷纷起身等候着宫中的召见,或是派人出去想法子打探消息。

东南方向,那是荆州、郎州、越州和崖州等州府的方向,除荆州等几座汉人为主的州府外,其余诸州境内土著众多,蛮族和汉民杂居而住。

因为高祖立下尊重蛮族生活传统的规矩,加之蛮族多住在山林里,而汉人住在平原耕种,双方互不侵犯,所以多年来两方相干无事,就算有些小的摩擦,往往也能在官府的调解下及时得到解决。

刘未一直警惕着关中因旱灾有人造反,或是湖州、扬州等州府因为土地兼并之时出现动乱,所以派了心腹注意着关中数州的情况,却没想到关中没出什么大事,南方却出了乱子!

战报入宫时,刘祁在内城之中的礼部,与蒋文书聊着士子科举后“有官无缺”的窘迫情况,而刘凌则在东宫中细细整理着自己在兵部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在案,准备他日为父皇所用。

上一篇: 你是我的药 下一篇: 陆门七年顾初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