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明朝(302)
大少奶奶秦氏叫人带了些蜜饯等,叫丫头呈上来,“当年我那会儿,也害喜得厉害,吃这个却顺口,拿来一些你尝尝。”
苏瑾忙谢过,二少奶奶齐氏便在一旁笑道,“瑾儿表妹可莫如此客套,外祖家便当作自己的家。好生安心住着。”
原本苏瑾是不耐烦说这些家长里短的话儿,不过,因苏士贞说搬来杭州,从此与外祖家在一城之中居住,各人皆是什么脾性还是多多了解了解,以便日后好相处。
因而但耐着性子与她们闲话起来。
因她这肚子的孩子,三人倒也有共同的话题,秦氏是过来人,生了两个孩子,哪些该注意,哪些要用心,说得头头是道儿。
说得二少奶奶齐氏与苏瑾直点头。
热闹地叙了小半个时辰闲话儿。
大少奶奶秦氏才笑道,“瑾儿表妹,你早先送来的毯子极好看,难为你是怎么想到地。那毯子卖得可好?”
苏瑾心下诧异,脸上却没表露什么,如实回答,“想也不是我自己想出来地。是忻州那边儿本就有人做这种毯子。至于卖得好不好,因是去年年底才小具规模,现下也不敢说这毯子能卖多好。”
秦氏实则心底是存着一件儿,再看苏瑾话虽谦虚,但神色真诚坦荡,知她没隐瞒什么,遂夸赞一番,看外面只余下一丝天光,便起身笑道,“我们本打算来坐坐便回,省得累着你,却不想还是说了这样长地时候。”
苏瑾顺着她的话说了几句很愉快等语,将三人送出门儿。回过头来和叶妈妈,“大表嫂突然提到生意,可是随口一提,还是有事儿?”
叶妈妈和来旺媳妇儿对视一眼,迟疑一下,上前低声道,“倒不是随口一提。”
“哦?”苏瑾挑了下眉头。
来旺媳妇儿压低声音道,“咱们府上大少爷读书不如二少爷,至今还是个秀才。自打二少爷中了举后,他便很少在家,大约是有些不好意思见人地感觉。现如今被大老爷叫到任上,帮着大老爷打理些杂事。可这么着终不是办法,大少爷和大少奶奶原先也和老太爷提过要开几间铺子。老太爷哪里肯应?只叫他埋头苦读,接着考”
苏瑾明了,“原是这么回事儿。”想了想又问,“那府中都有进项?”
“在乡下倒是有几间庄子。皆是水田,平素就交给庄头打理,每年收租时,咱们府上的管家就下乡去收。”
苏瑾微微点头。没再说话。秦氏那一问,倒也不象求她什么,兴许只是打探打探生意好不好做之类地。
以她看来,朱大少爷做生意也没什么。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读书不成,找找别的门路未尝不可。只是想想老太爷把商户鄙夷到泥土里的模样,不觉撇了下嘴。
在院中休养两日。第四日早上,用过早饭,苏瑾去上房给朱老太爷问过安,又去郭氏和王氏那里各坐了坐,便带着丫头们出了府。
这是昨儿和老太爷说好的。当时他十分不情愿,不等苏瑾说完,便摆手打断她的话,脸色黑沉沉地。苏瑾就坚持要出去,祖孙二人坐在正房里,相对沉默,狠耗了半下午的功夫,最终老太爷没耗过她,气哼哼地摆手,自己去了书房。
想到这儿,苏瑾就微微一笑,仰头看东升的朝阳,阳光透过清翠的枝叶洒落下来,点点斑在脸上跳跃,朝露特有有气息,还未散去。空气中有一种微凉的湿意,和树木花草地味道。
江南的初夏,比归宁府多了一份静幽,比忻州多了一份婉约。
自朱府出发,马车在青石板路面上辘辘而行,行了约三四刻钟,才转到一条比方才的道路略窄的小巷子中,苏瑾看两侧有高大树木自青砖院中探出来头来,巨大的树冠几乎将道路遮严,不觉笑了,丁氏择居的习惯还是没改,喜欢居住在这样清幽的地方。
而且,她的性格中必然是刚强的一部分多些,不然怎会喜欢大树多过婉约地江南小园林?
一别两年多,不知她变了没有。
也许会得很愈加年轻了,毕竟现在不是寡妇身份了,日子当是过得无比快意罢
………………………………………………………………………………………………………………
还有一更哈。可能比较晚,等不了的亲就不要等了。明天来看,就一定有了。
第一卷:梁家巷子 219章 杭州(三)
219章 杭州(三)
丁氏得了苏瑾送去的报平安的信儿,知道她无碍,也就放了心。反正她已来了杭州,早一日见,晚一日见,也没多大关系。
这日她正在家中与曹掌柜商议发卖随船贩来的货物,突听她来了。惊喜连连,“快请进来。”
曹掌柜就笑,“苏小姐也做过我半个东家,快两年没见了,也合该见见。”
丁氏就摆手,“见她的事儿不急。先把方才说的理一理。以我说,这批货物,除了香料之类,其余的,哪家出价儿高,就早早出手。那香料么,孟内监那里留一少半儿,余下的该出手便出手。”
曹掌柜便笑着应下。
丁氏急步自议事房出来,刚转到往主院儿去的路上,便见繁星领着几人打对面过来,笑了下,加快脚步领着明月往前走,边走边笑,“看她的架式,倒真象个少奶奶了。”
明月也笑,苏小姐初见时简衣寒衫的柔弱模样似乎还在眼前晃着,这一晃,已身怀六甲,身上亦隐隐透出一股子富贵之气来。虽然依旧是淡然安静,从容大方,比较之前,气韵已大不同。
“见过丁姨。”苏瑾含笑望着由远及近的丁氏,待她走近,忙福了福身子。
丁氏三步并作两步,扶起她轻斥繁星,“眼力架儿哪儿去了?现今我可受不得她的拜。”
苏瑾直起身子,笑,“莫不是夫人生意愈做愈大,嫌我是个不成器的,不要我拜,也不打算再理我了?”
丁氏扑哧一声笑了,抓着她的手往院中,一边轻斥道,“你现今可是官太太,我一个平头百姓怎能受你的拜?”
苏瑾笑了,“方才行的是晚辈之礼。这个您是受得的。”
一边说,一边打量丁氏。虽是家常衣衫,装扮却透着低调地富贵。发髻正中间,插着一枝黄金底座镶蓝宝石在簪子,那颗蓝宝石约有大拇指盖大小,打磨得浑圆,被太阳一照,光华流转,灿烂夺目。
她面容细白,眼梢轻扬,眼角处几乎瞧不见纹路。
常氏只比她大五岁左右,看起来二人却象相差十岁一般。
丁氏顺着她的目光,摸了摸自己头顶那颗宝石簪子,笑嗔她,“你那样小家子的神色给谁瞧?这是出海带回来地,我挑了一颗自己先用了。你爹爹带回来许多宝石,成色不比这个差,若喜欢,待会随你去挑。”
苏瑾收回目光,一如往常的语气,让她也没什么疏离感,也调笑道,“丁姨两年不见,愈发小气了。我爹爹出海不过带了点点银子,能贩多少货回来?您是个财大气粗的,合该叫我去你那库里挑两样好的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