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细水长流(1122)
先前的所谓看开不过他是对人生的无奈妥协罢了。
不过,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谢知道捧着明黄织仙鹤锦缎的圣旨泪中带笑:他为之付出的儿孙终给了他世间最好的回报!
看到长子的眼泪,谢老太爷心里的感慨不比儿子少——六十年前,当他以为长子的命不够富贵,决心全力栽培次子的时候何尝想过长子会有今天?
这就是老话说的人固有命,但能自求多福,便亦能改——他儿子是这样,他孙子、重孙子更是如此!
单论八字,无论是子安,还是尚儿都是差强人意。他们能有今天都是自身长久以来修身养性,积极求福、造福、积福的结果。
谢子平现住在外面。等他得了信匆匆赶来,不及细问,夏伦就到了。
现见证到他爹父凭子贵,受封诚意伯,谢子平当即悔断了肠子——早知今日,两年前他说什么都不会搬出去。
若过去两年他留在天香院早问晚省地给他爹尽孝,这回他爹进京谢恩,他势必就能跟先前他爹去赤水县上任时一样明正言顺地跟着去——对人说起来就是他哥尽忠他尽孝,如此兄弟携手,忠孝两全。
陛下听后没准就也封他个官,赐他个爵——话本可不都是这样写的?
偏如今这借口却是不能用了。
所以他先干啥要搬出去啊?
明明这些年都忍过来了!
真是晚节不保!
……
谢知遇早年的雄心壮志,争强好胜早已为连年的科场落榜消磨得一干二净。自打谢尚连中六元后谢知遇已然放弃了跟大房攀比的想法。
但现在看到谢知道封爵,谢知遇还是无可避免地深深艳羡了——有爵位做依靠,他大哥一房人今后便可世世代代地安居京师了。
谢知遇出生在京师,成长在京师,他这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京师——京师里有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慈爱美丽的母亲、为人称道艳羡的国子监学堂以及里面非富即贵的同窗。
他每天都过得恣情纵意,无忧无虑。
一切的转折都发生在他奶过世那年他跟着他爹回到雉水城——过程太过惨烈,谢知遇不愿回想。
总之打那以后他母亲瘫了,父亲另结了新欢,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再没有回过高峰。
从三十五年前他爹致仕,谢知遇跟着再次回到雉水城后每天所想的就是重返京都。
甚至有时候,谢知遇真想丢下跟他八字犯冲的雉水城的一切,不管不顾地跑回京师,再不回来——京师过百万的人口,做官的才有几个?
京里无数的普通人都能活,他干啥不能活?
但当理智回炉,思及儿孙的前程谢知遇又都打了退堂鼓——他虽出生在京师,但他爹原籍江州雉水,他和他的儿孙世代就是江州人、雉水城人,一应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都得在江州、在雉水城。
除非他这房人完全地放弃科考,不然跑再远,也都得回到雉水城看大房脸色,求给出身份保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可以不科考,但他儿孙呢?如此跑出去又有什么意思?
谢知道他离开雉水城最好的方法就是考出去,如此他日夜用功,但可惜天不从人愿,这些年科场无功,只能一年年蹉跎下去……
第660章 借来的贺礼
直等跟随夏伦一起来的轿夫都被请进去后, 雉水城东街上看热闹的人群方才慢慢地站起身,拍打着短衣长袍上的尘土,快活地交流今儿见着圣旨的兴奋。
“原来圣旨是这样的!”有人激动道:“那颜色可真稀罕啊!我在城里的绸布庄都不曾看见过!”
跟他在城隍庙戏台上看到的圣旨的黄完全不同, 看着更亮艳、更娇俏。
“给你看见还能叫圣旨?”有人不屑反驳:“那颜色叫明黄,全天下只圣上和皇后娘娘能用!”
明黄!周围人学到了这个新词, 默默记在心里……
李贵祥卖完菜家去是路过东街, 见到看热闹的人群打听了一回,赶紧架着骡车出城给他大伯李满囤报信——为进城卖菜方便, 今春分家后李贵祥跟李满囤买了头骡子。
横竖他家地少, 农忙耕地只骡子也够了,用不上牛。
一路赶车又要留心对面过来的骡车,李贵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跑到桂庄后听门房说他大伯在家, 很松了口气——到底叫他给赶上了!
“圣旨?”
听到李贵祥的告诉后, 李满囤不是一般地吃惊, 追问道:“圣旨是给谁的?怎么送这儿来了?”
他亲家公和他女婿现都不在家,可不会接旨。
李贵祥摇头:“不知道。我先在东城卖菜, 竟是不知道。不过我听街上见着的人说鞭炮一响, 那八抬大轿下来的官就捧着圣旨打谢家中门进去了。谢家大门里有影壁,他们在外面一点看不见。所以这圣旨上到底写了啥,怕是只有里面的谢家人才能知道!”
“现谢家门口还围着一堆等着看热闹的人呢!”
里面的谢家人吗?李满囤摸着下巴琢磨:可不就是谢老太爷、谢大老爷和谢奕?
他们老的老, 少的少,不是七旬老翁,就是黄齿小儿, 陛下能给他们什么旨意?
历数邸报上看过的圣旨,李满囤福至心灵回想到前年圣上赏赐红枣金貂裘的圣旨,不觉恍然大悟,击掌笑道:“俗话说“封妻荫子, 光前裕后’。必是亲家公官儿做得好,陛下下旨封赏他爹谢大老爷和次子谢奕来了!”
好家伙,圣旨!
只不知这回陛下会赏些啥?
他女儿女婿是不是也有份?
邸报还得两三天,他等不及了,得赶紧去谢家问问。
“太太,”李满囤和王氏道:“你把咱们预备的礼物拿来,我这就进城去贺喜!”
王氏完全赞同,笑道:“是得去!记得细问问红枣和她女婿的消息!”
她女婿有没有升官,红枣有没有升诰命。
不过提到礼物,王氏却皱了眉,发愁道:“你去谢家别的都好说,只这一时半会地哪来的糕团?”
今儿才腊月十四,离腊八邸报到雉水城还得两三天。为走礼新鲜,家里预备送去的糕团还米是米,面是面,而现做最少也得一两个时辰,根本来不及。
李满囤觉得这不是个问题,点头道:“你把别的拿来,糕团这些我一会路过北街时从城里买。”
王氏依旧苦恼:“虽然这是个办法,但城里铺子卖的都是陈粮,做礼可不大合适!”
她家远不及谢家富贵,家常来往没少沾光。
家境摆在这里,是没办法的事,但若是连家常吃的的糕团都不经心准备,可叫人怎么看?
李满囤听后也发了愁,叹息道:“原以为跟往年一样,都是邸报报喜,谁知今年直接就来了圣旨?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李贵祥一听赶紧告诉道:“大伯,大伯母,这事巧了。我昨儿才打了五十斤糕团,都是新米面。我家去给你们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