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乡人家(1367)+番外

冯尚书冷汗就下来了,心惊不已。

儒家尊崇“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孔圣人提出“父子相隐”的主张,不提倡置亲情于不顾,互相揭发犯罪。

冯尚书奏请皇帝杀了儿子,绝不会被人颂扬。

他这样做,违反了人伦,可不就是没人性吗。

冯尚书见同僚们目露讥讽,顺昌帝更是面沉如水,重新匍匐在地叩首道:“原是老臣说话急了。然老臣确是一片丹心哪皇上……”

他指控道:织锦世家富可敌国、财势通天,长此以往,将危害朝廷,卫昭、谢吟月就是前例,为此,必须革新。

他豁出去了。

卫昭和谢吟月都犯了君王大忌,以他们二人比喻,相信顺昌帝会引以为戒的,就算不能马上下决心,心中也会扎一根刺。

清哑气不过,问道:“卫昭、谢吟月不好,所有锦商都不好了?那些官员谋反,老大人是不是也要谋反?”

说完不等他回,就转向顺昌帝道:“皇上,叫他们都回家吧。不然,长此以往,将危害朝廷。”一面说,一面目视文武百官。

林世子等人都愕然,脑子反应快的很快领会了她用意,反应慢的还没转过弯来,心想这郭织女真大胆,这话也是能随便说的?

顺昌帝也是个妙人,很配合道:“织女说的也是。”

跟着又发愁,问她:“都回家,谁来治国?”

这一上午吵得他难受,可只要清哑一开口,他就眼睛一亮,她说什么他都爱听,还有理,又不是长篇大论,听了一点不烦。

清哑不过是揶揄而已,提醒他冯尚书观点的荒谬。

谁知,皇帝还真回了呢。

她愣住了,脑子里记起昨日方初和蔡铭相谈的感概,她听了只言片语,有“尧舜时期”,什么“无为而治”等等,她便脱口道:“无为而治!”说完目光炯炯地看着顺昌帝。

顺昌帝也炯炯地看着她。

最后实在忍不住,嘴角一弯。

众臣也憋了半天,见皇帝笑了,都轰然大笑起来。

气氛总算缓和了。

顺昌帝笑完,温声解释道:“织女,无为而治并非不用人治。所以,朝廷没有官员是不行的。当然,士农工商,缺一不可!”

最后一句话,他陡然加重了语气,同时敛去笑容。

众臣噤若寒蝉,都垂眸肃然而立。

冯尚书也不敢再拼命磕头了。

顺昌帝转脸吩咐身边大太监:“送郭织女去慈宁宫。一大早太皇太后就念叨织女呢,问帮她老人家做的寿礼吉服可好了。”

说完对清哑微笑点头,示意她退下。

大太监忙走下御阶,对清哑赔笑道:“郭织女请——”

清哑也想走了,便又跪下,恭敬地告退。

才出乾元殿大门,就听身后有人嘲笑道:“冯阁老如此因噎废食,连不懂朝政的女子听了都觉得荒谬……”

有人开始攻击冯尚书了。

第912章 金矿

清哑不想再听,忙加快了脚步离开。

这个时候,她才记起来时方初的叮嘱,后悔没早点走。又一想,回去方初问起来,怎么说呢?她没听他的话,还把当朝阁老给骂了。他会不会责怪她不知天高地厚?

一路忐忑,到了慈宁宫。

太皇太后今天精神很好,吩咐留她用午膳,然后就问她些江南见闻趣事,等清哑出宫已经是下午了。

皇城南门外的长安大街上,赵恒赶着马车正等着。

清哑上车,方初坐在里面。

她微笑着拉住他伸来的手,在他身边坐下。

方初便问:“今日上殿情形如何?”

清哑转开目光,心虚道:“也没什么。”

不善撒谎的人,是不会控制目光的。

清哑尤其容易露陷,平日她的眸光沉静的很。

方初挑眉,这是有事了?

可是,她不愿意说呢。

他不忍逼迫她,便顺着她道:“没什么就好。”

又问其他,“你这时候才出来,是不是去了慈宁宫?还是月华宫?”

清哑道:“去了慈宁宫。太皇太后留我用午膳。”

方初道:“哦,怪不得。”

他一直在皇城南门外的如意楼等她。

清哑憋着事不说,心里难受的很,又见方初很能耐得住性子,居然不问她,她先忍不住了,便主动说起乾元殿发生的事。

方初听说她骂冯阁老“不是人”“没有人性”,嘴明显咧了咧。

清哑问:“不要紧吧?”

方初“若无其事”道:“不要紧!”

顿了下又问:“皇上怎么说?”

清哑道:“皇上没怎么说。”

方初放心了。

他又想:“当面教子,背后教妻。该教的还是要教。”

于是用商量的口气道:“雅儿,下次你生气,回来告诉我,我想办法帮你出气。你别当面直来直去,容易被人陷害了。等咱适哥儿或者莫哥儿将来做了阁老,那时你再直言不讳。”

上一篇: 圣僧你瞧我美么 下一篇: 良臣不可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