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水乡人家(1476)+番外

两人不再多说,一心等到王家见机行事。

不知具体情形如何,说再多也没用。

等到王府,在门房递交了拜帖,二人立即被迎进主院正房偏厅,王源、王大人,还有方制,正等在那里。

两位王大人坐在上方,方制坐在下面。

方制见了大哥大嫂,忙站起来,只看了方初清哑一眼,叫了一声,就急忙垂首,瑟缩的很,像做错事一般理亏心虚模样。

方初见了更来气——敢来参选,就该理直气壮,做什么这样心虚理亏?全没有一点男儿气概。只要不是他翻墙溜进王家的,错便不在他,便是不结这门亲,也要坦坦荡荡、大大方方才是。

这番话,当着人却不好教训方制。

他便和清哑先拜见两位王大人。

王源很不自在,面容有些愠怒;王大人和方初清哑打过数次交道,主动打圆场,寒暄招呼他夫妻二人坐下,又命人上茶,又命人去请夫人来,为的是郭织女来了,需女眷相陪。

为什么不引清哑去内院呢?

因为还要向她和方初陈述内情。

郭织女可不是一般的内宅女子,想必方初会让她在场旁听并商议决定这件事,两位王大人也需要清哑在场。

少时,王家大太太(王大人妻子)和三太太(王源夫人)都来了,互相招呼后,王大人斟酌一番言辞,委婉陈述事情经过。

原来,方制能进入王家,确实是个美丽的误会。

这次来王家参选的各地士子很多,王家并没有设置很严格的把关。这是有依仗的:一来学问做不得假,二来即便被选中,也不会立即拜堂成亲,王家还要核查对方的籍贯来历和婚姻,以免有心怀不轨之徒欺骗王姑娘,比如家有妻室等。这些学子来自各州府,在官府都有履历,以王家的实力想核查太容易了,所以丝毫不担心出岔子。

方制报上的名号是方制方少爷,王家下人陪笑问“可是临湖州方家?”方制点头说是,那下人便毫不犹豫让他进去了。

因为“方少爷”三个字他们很熟,和严暮阳严少爷一块进京的嘛。若是严少爷来参选,必定是和方少爷结伴而来;再者,方制那仪表也令他们眼前一亮——这样的少年才能配得上他家姑娘!

他们哪会想到,此方少爷非彼方少爷呢。

就这样,连秀才都不是的方制很顺利地进来了。

接下来就是选婿,王家很看中才学,并没有根据容貌先来一轮剔除。王大人告诉众少年: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并入了他侄女的眼,不论美丑,不论家世,都会被选中。这话令大家精神振奋,都说王家乃真正的书香世家,非沽名钓誉之辈可比。

然后方制就被选中了。

如何选中的,回头细说。

第994章 一生一世一双人

先说王家问明了他的身份后,为何不愿答应亲事。

其一,便是方制的身份:方家的庶子。

其二,还是方制的身份:连个秀才都不是,而这次来的少年最低都是举人,他就是蒙混进来的。

其三,则是方制过往的劣迹:少年时纨绔不学无术,曾经调戏大嫂郭织女,被方初和郭织女狠狠教训。就不提秋姨娘其人了,因为在王大人等人眼里,秋姨娘不算方制母亲,严氏才是。

综上几点,两位王大人对这亲事都不大愿意。

像王家这样的簪缨豪族、书香世家,结亲当然要考虑家世和出身;能让他们忽略家世和出身的情形仅限于一种:对方才学和能力过人。因为有了过人的才学和能力,足以创出一个世家。

像本朝的太祖皇帝,就是打铁出身的,开创了一代王朝。

再有朝中的白虎、朱雀、玄武三王祖上,都出身乡野,以军功起家,被封为郡王,成为国之柱石。

寒门崛起的士子更加不在少数。

若你一无才学能力,二无家世出身,王家凭什么把女儿嫁给你?不嫁给你就是嫌弃你出身、太势利?这个道理走哪也说不通。

事情说完,方制垂头不语。

方初能体会弟弟的心情:早上他还神采飞扬,如凌空飞翔的大雁,现在就像折断了翅膀的孤雁,从高空跌落尘埃,萎靡不振。

方初心中不平:这误会并不是方制造成的,怪不得他。

方初心里也并不愿和王家结亲,可方家不如王家势大,他就算心里不愿意,嘴上还不能说,很是憋屈。

眼前的情势,他是进不得,也退不得。

他若摆出希望和王家结亲的架势,会遭王家厌弃,不妥!

他若坦承不愿和王家结亲,会让王家觉得被轻贱,也不妥!

以他混迹商场多年的经验,居然不知如何应对这局面了。说白了,他兄弟眼下就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上一篇: 圣僧你瞧我美么 下一篇: 良臣不可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