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命运的抉择(1010)

作者: 黑色柳丁 阅读记录

黄宗羲的这点变化自然是没有逃过孙露的眼睛。而她也十分清楚让自己的首相投鼠忌器地究竟是什么。不过黄宗羲最后一句建议倒真是让她眼前一亮。不得不感叹着位黄首相在政治经济上是越来越精进了。想必日后就算下了野也会为中华的政治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想到这里孙露心头不由一喜,随即上前扶起黄宗羲道:“黄卿家,朕已经说过多次了,不必动不动就下跪。卿家建议很好,朕会考虑的。”

黄宗羲原以为女皇会答应自己的意见。待听最后一句“朕会考虑”,他便心知此事没戏了。说来也是由女皇一手缔造的香江商会为中华朝的建立与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可以不无夸张的说没有香江商会就没有现在的中华朝。女皇的对其的感情更可以说亦母、亦君、亦师。这也造成了女皇在决策上每每都会偏向于商会。黄宗羲心知此事一时间无法改变,于是也只得唯诺着站起了身。

眼见明末三大家中脾气最为刚烈思想最为激进的黄宗羲此时也得在大局面前低头。孙露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般。环境是会改变人的。内阁大臣的身份固然让黄宗羲接触到了同一时代其他学者所无法接触到的经验。同样也让他无法再像一个学者那样书生意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又何尝如此。有得必有失,恐怕就是他们这些上位者最为真实的写照吧。心里如此感叹的孙露跟着便向自己的重臣安慰道:“黄卿家不必心急。治大国如烹小鲜,许多事情还得循序渐进才行。卿家作为内阁首相,只需记住一点——依律行事。朕的朝堂还需卿家来坐镇呢。”

听女皇这么一说黄宗羲先是一楞,随即必恭必敬地行了个礼道“陛下言之有理。微臣受教了。”

事情谈到这份孙露也知不能再深入了。于是她当即便转了话题与黄宗羲谈了一些关于内阁财政状况的事务。之后又留了他吃了顿午饭。因此当黄宗羲走出皇宫时已是正午时分。坐在私家马车之中,黄宗羲的脑袋里反复想着的还是女皇刚才与自己有关银行的对话。

从女皇的态度中他分明感到了一丝异样。但女皇最终还是没有答应自己要求成立独立部门监督银行的进言。就这点来说黄宗羲还是颇为郁闷的。他当然也知道女皇这么做有女皇自己的想法。可这事真的容得朝廷慢慢来吗。此刻的黄宗羲十分清楚香江银行对帝国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母体香江商会。他想象不到继续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给中华朝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毕竞银行这种事物古代的典藉中并没有记裁。为此黄宗羲还曾经不耻下问地拜访玻意尔等欧洲学者,询问银行在欧洲的发展情况。然而得到的答案却让他更加地忐忑不安。根据西洋学者以及商贾的介绍,目前的欧洲并没有哪几家银行能达到香江银行的规模。若说对国家的影响力则首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据悉其甚至能左右欧洲一些小国的朝堂。对于这样的介绍黄宗羲当然是深信不移。至少就目前来说香江银行控制朝鲜、倭国以及南洋诸小国是绝对没问题的了。那这是否意味着香江银行日后还会影响到中华的朝堂?一想到姚启圣的那份奏折黄宗羲的心头不由地蒙上了一股寒意。

第293节 放贷款中华套白狼 为债务公爵远渡洋

姑且不论黄宗羲在心中如何担忧香江银行对帝国的影响。海外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被香江银行控制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普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香江银行在海外最大的“主顾”并不是朝鲜、倭国、南洋诸国等中华传统藩属国,而是远在万里之遥的欧洲。深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倭朝等国历来就将勤俭视作一种美德。虽说这些国家的贵族士大夫也颇爱享受。但相比欧洲诸国的那些“败家子”来简直是小乌见大乌。

比起后世的欧洲来,这个时代的欧洲还是十分贫瘠而又混乱的。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的贵族们还是不忘美酒家肴、夜夜笙歌。他们喜欢喝最好的酒、穿最漂亮的衣服、骑最俊的马。显然这世靠祖宗蒙萌过话的贵族老爷们并没有足够的家产供他们如此挥霍。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及时享乐。就像他们数百年后的后裔一样,欧洲人很早就懂得了提前消费。特别是欧洲的贵族更是深谙此道。几乎每一个欧洲贵族都曾有过借贷的经历。他们或是向高利贷借钱或是向银行贷款。然后再想方设法地从自己领地的百姓身上搜刮民脂民膏来还债。就这一点来说欧洲的贵族还是十分讲信用的。至少他们中的人很少会赖帐。这其中固然有骑士精神作祟,但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那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谚语。一但某位老爷地名声被搞“臭”了。那就算他是天老子日后想要再借钱周转也是周仓把门——不见。

事实上,欧洲贵族除了借钱维持其挥霍外,更多的时候是用来进行战争。对于己然进入热兵器时代的欧洲来说火枪火炮与训练有素地职业士兵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而这些要素也都是极其烧钱玩意儿。战败者固然割地赔款债台高筑。可战胜者面对庞大的军费亦好不到哪儿去。除了像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有海外殖民地补贴“家用”的国家。这个时代多数的欧洲国家还是得仰仗荷兰与威尼斯的“银行家”们来救济。

正是在这样地背景下,香江银行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基础,通过与荷兰、威尼斯两国合作以讯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敲开了欧洲的金融市场。虽然香江银行在欧洲的业务多是打着“马可波罗银行”的旗号。但谁都清楚这家才建立五年的年轻银行背后真正的老板是谁。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欧洲贵族们来向马可波罗银行贷款的兴致。由于马可波罗银行贷款利息低、优惠套餐多,因此很快就成为了欧洲上流社会“信誊”与“财富”地代名词。从穿金带银的贵族太太小姐到争强好胜的末代骑士、从野心勃勃的国王执政到花天酒地的公子哥,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马可波罗银行的坐上宾。与此同时有关东方遍地是黄金的传说则成为了欧洲上流社会的普遍共识。若非东方的中国人住在金山上,他们又哪儿来那么多的钱借给自己呢?

中国人当然不是住在金山上的。那些欧洲贵族那里想得到香江银行借给他们吃喝玩乐的钱本来就是他们自己口袋里头地钱。由于中华朝控制着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等一系列的奢侈品。因此欧洲上流社会六成以上的消费都流到了中国人的钱包里。再加上近两年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剑拔弩张的局势。更是让中华帝国进一步加大了对欧洲市场的控制。不过中国人在抽干欧洲人荷包的同时,并没有把这些钱运回国去。而是一转手又借给了欧洲的贵族以及宗教势力。通过不断地给这些有权有势的主顾“补血”中华帝国一方面在欧洲本土及其殖民地上谋取了大量地贸易特权。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欧洲上流社会的消费活力,为帝国巩固了欧洲市场。

上一篇: 石缝花开 下一篇: 美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