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499)
女皇的丈夫,皇储的父亲。无论杨绍清本人是否愿意,他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他会同龙椅扯上关系。以至于女皇身边的幕僚们时刻都要警惕着这个“皇夫”是否会有不轨行为。更要提防别有用心之徒利用这个淳厚的“皇夫”。因此当众人得知杨绍清要求去欧洲的消息后,着实大吃了一惊。他们甚至怀疑这是杨家故意做出的“示弱”表现。但经过之前的一番观察与盘问后,沈犹龙等人完全可以肯定这同阴谋什么的扯不上关系。这只是就是杨绍清本人单纯的意愿。于是他们便放心大胆着支持起未来“皇夫”的决定来。在他们看来不管杨绍清要花多久时间才能回来。至少新朝建立的初期女皇将会有足够的时间巩固自己的地位,扫清那些可能威胁到她统治的障碍。
沈犹龙等人的算盘打得叮当做响。杨开泰也不是什么傻子,之前杨绍清坚决的推辞,让杨氏家族与龙椅失之交臂。“皇夫”与“皇帝”的待遇可相差甚远。这意味着七庙里供奉将是孙氏的牌位,而不是他们杨氏的牌位。当然这一点杨开泰也看得挺开。至少在他看来,龙椅迟早都是他孙儿的。等日后杨禹轩登基做皇帝后,照样能立他们杨氏的七庙。可杨绍清在这个时候离开中原却又是另一会事了。杨开泰认为儿子这么做不仅放弃作为“皇夫”种种特权,等于是自己给放逐了。这中傻子才会做的事,偏偏就轮到了自己头上。这让自认精明的杨开泰即郁闷又恼火。不过此刻的他虽还在火头上,却也不敢忤逆孙露的意愿。再加上陈子壮等人也发了话。不好再多加阻扰的他,只好拨了拨水烟,皱着眉头点了点头。
眼见着父亲终于点头了,杨绍清自然是兴奋得难以言喻。却见他激动的探身问道:“父亲,您这是同意了吗?是不是啊,父亲。”
“你小子在登极大典前还是给我先安分一些。”杨开泰瞪了儿子一眼警告道。继而他又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道:“好了,你先去后堂安慰你娘去吧。”
“是,父亲。谢谢父亲。谢谢娘子。谢谢诸位叔伯。”杨绍清激动地向众人一一道谢后,当下便要起身。但由于他之前跪得时间实在太长了,双腿早已发麻。他刚要起身便一个踉跄又摔倒在了地上。一旁的仆人见状,赶忙上前将他扶回了后堂。
眼看着儿子那笨拙的模样,杨开泰额头上的皱纹烙得更深了。却见他猛抽了口水烟后,低着头向孙露开口道:“首相大人,小儿向来莽撞。这次出使欧洲又该劳烦大人费心了。”
“父亲请放心。绍清的事我会妥善安排的。”孙露颔首答应道。不管此刻众人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思。杨绍清去欧洲的事项已然摆上了朝廷的日程。
第32节 忙碌的四月
虽说杨绍清欧洲之行的计划让杨家上下遭受了一番不小的震动。但比起发生这两个月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也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而已。就在杨家召开宗族会议过后三天,以陈邦彦、史可法、沈犹龙等一干内阁尚书为首的大臣们联名上表请奏显德帝为孙露请封。身为过渡皇帝的显德帝自然是不会附逆群臣们的进柬的。于是他当下便爽快地下诏册封孙露为中华王,加九锡。并着令史可法为其草拟九锡文,向天下褒奖孙露的勋劳。九锡乃是古代帝王赐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属嘉礼。分别是指衣服朱户、纳陛、舆马、乐则、牙贲之士、鈇钺、弓矢、秬鬯等九种器物及待遇,多授予对国家有大功的权臣。事实上,自汉献帝封丞相曹操为魏王、杨坚等,在掌握军政大权后,莫不仿其故事,以求为之后的改朝换代作准备。因此显德帝的九锡文一经公布,无疑就是向全天下敲响了朱明王朝的晚钟。
因此随着孙露被受封中华王,加封九锡,朝野上下的声音也渐渐地统一了起来。上至官宦大夫,下到贩夫走卒,均意识到南京城里的中华女王登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不仅是百姓,就连“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股气势的强劲。在短短数个月内,从岭南到辽东,几乎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出现了各种吉祥和瑞的征兆。而那些书写着祥瑞征兆的奏章被刻在青藤纸上不断地送达中华王府中。其中的内容读来也是颇有趣味,像母鸡司晨,桃花冬放之类内容已算不上新奇。至于各地献上的灵芝、如意、奇石等等吉祥之物更是堆满了王府的库房。特别是那些奇石上头,往往还篆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之类的文字。
对于这些所谓吉祥之兆,已然成为中华王的孙露往往只是一笑了之。她知道当年武则天登基前天下也曾出现过众多的“吉兆”。武则天甚至还为此嘉奖过不少人。虽然说这些纷涌迭现“祥瑞之兆”,多多少少都是代表着朝廷内外改朝换代的民意已然蓬勃滋长。但孙露决不会就此当真,更不会拿这些无稽之谈来大做文章。因为她坚信所谓的“祥瑞之兆”不过是强权底下的一个衍生物罢了。是“祥瑞之兆”还是“妖孽作祟”,决定权不在老天爷手里,而是在握枪杆子的手上。没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再多的吉兆也是枉然。
虽然孙露本人对这些“祥瑞之兆”并不感兴趣。但各地省城的主要报纸还是将这些吉兆大肆渲染了一番。通过媒介的作用在短短两个多月间朝野上下改朝换代的呼声就被抄得高涨起来。迫于朝野间的压力,显德皇帝识相地连续两次下禅国诏,令汤来贺等人奉诏玺,引百官至首相府献纳。孙露当然是一次又一次地婉言谢绝玺绶,并作表谦辞。
至此孙露受禅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已然完成得差不多了。无论是在民意上,还是礼数上均已达到了陈子壮等人理想中的状态。在他们看来现在已是万事具备,只歉东风了。然而此刻的孙露却并不忙着让显德帝下这最后一道禅国诏。因为她的还有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
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才刚刚结束不到半年的国会再一次被召开了。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国会的议员们并不是来此地提交他们的请愿书。而是来审议一份对后世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法律文件——《中华帝国弘武宪诰》。当然此刻的《宪诰》还未被灌上新名字。但与会的人都知晓这将是下一个新朝代颁布的第一份《宪诰》。
由国会来审议《宪诰》这样重要的律法,这在隆武朝时期是不曾发生过的。之前隆武国会的职权只限于审核内阁交付的预算以及征税提案。并通过国会议员各自代表的地方议会来控制地方上缴给中央的税收,从而使国会得以左右朝廷的财政权。其实从崇祯末年起,明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就已经陷入了瘫痪。弘光帝在位时,南京朝廷对赋税的征收范围更是缩小到了江浙一带。两广、湖广、福建诸省虽毗邻京畿,却始终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这种情况直到孙露掌权的隆武时期才得以缓解。虽说从那时起南京朝廷有了关税、私掠金等其他收入方式。但地方上缴的钱粮依旧是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而地方议会的议员们,恰恰就是各地缴税的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