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807)
“不错,光靠几座要塞当然不可能封锁住千里草原。其实这些要塞的原本就不是为了封锁敌人而存在的。其在军事上的意义乃是为了配合我军运动而准备的。指望用要塞封锁敌人,那是三十年前的古董思维。新的时代,新的装备,自然就会衍生出新的战法。将军不正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才以龙骑兵依托要塞补给,在草原上公然与准葛尔人比速度。若非如此,我想我们现在可能还像以前的明军那样龟缩在要塞中等着准葛尔人来卡水卡粮吧。”陈谷子悠然一笑道,神色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驰骋疆场的年代。却见他紧跟着又补充了一句道:“吴三桂也算是一员宿将。从他之前的表现来看,应该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他应该不会让军部失望。再说李将军你也不是还在后头尾随吗。就算吴三桂让卓特巴巴图尔跑了。相信你也一定会对他紧追不舍的吧。”
“那是当然。此祸害不除,日后定是中原的一大心腹隐患。就算是追到天涯海角,我也不会放过那斯。”李虎咬牙切齿道。不过他又转念一想,女皇这次来归化是来接受蒙古王公们归附的。这其中还包括了当初诱击刘宗亮部的赛音诺颜部。若是如此,岂不是日后准葛尔部只要肯投降,之前的恩怨也可以一笔勾消了吗。想到这儿李虎不无担忧地嘟囔了一句:“但愿在我们消灭准葛尔部之前,卓特巴巴图尔那小子别先软下骨头投降才好。”
“你是怕陛下到时候不记前嫌吧。”陈谷子一语点中道。李虎则扰扰头想了一想道:“其实记不记前嫌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能将对方打得没有翻身余地,怎么样都好。像是多尔衮那帮子满人,现在就算让我去清算,我都懒得提兴趣。我只是怕草原安定了,我们这些带兵的日后就没仗好打了。”
“原来如此啊。李将军你放心的吧。来日方长,以陛下的脾气不可能让你我如此快地就卸甲归田。可以说现在只是一个开始,咱们日后合作的日子还多着呢。”陈谷子意味深长地说道。
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陈谷子认为任何一个实力丰厚的帝国在初年都会经历惯性的扩张。为了反抗一个敌国打败他又斩草除根,帝国很随意的就开始了扩张。如果在此扩张过程中发觉遇到的都是无组织无体系的抵抗,其野心也就随之萌发了出来。汉、唐以及蒙古均是如此。这一点现在的中华朝当然也不会例外。不过相比汉、唐两朝为了彻底解除游牧民族的隐患,为了天朝的威严而出兵;蒙古人为劫掠先进文明国家的财富而扩张。中华朝扩张的动力还要更为丰富一些。其中最为特殊也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帝国对资源的需求。羊毛、煤矿,以及锡、铁、铜等各种金属矿藏,都是中原商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就算中原的矿藏再丰富,土地再肥沃,都不可能让这些“贪得无咽”的商贾得到满足。他们总是如饥似渴地寻求着新的资源,并且从来都不会嫌多。可以说只要这些资源还有利用价值的一天,帝国就不会停止寻觅的步伐。
不过中华帝国虽然比之前朝代有了更为稳定的目标。但在陈谷子的眼中朝廷的扩张手段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之前的王朝都是在征服一个地方后,再征用当地的军民再去出征。但随之迩来的问题就是军队中本族士兵的越来越少。若是顺境中这还没什么。可一但帝国遇到挫折,灾难便会随之降临。安史之乱恐怕是唐朝之后每一个王朝心中的一块难以抹去的阴霾。这一点中华帝国显然也不例外。此刻眼看着周围一队队蒙古骑兵,陈谷子心情跟着便沉重起来。
当陈谷子在为中华军中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军团而感到忧虑之时。站在他们不远处的多尔博也在想着自己的心事。身处草原的他自然是不会知道中原那些厚此薄彼的报道。事实上他也不会去在乎那些东西。杭爱山一战使得原本的仇人转眼就成了盟友。父亲多尔衮等长辈也已经做出了向汉人投降称臣的决定。虽说经过之前的那场血战多尔博对中华军的抵触已没有先前那般强烈了。但随之而来的迷茫却任何时候都要来得强烈。特别是有关其生父多铎还生还的消息,更是让其数日来辗转难眠。
就在多尔博胡思乱想之际,东边的天际渐渐地露出了各色招展的旌旗。紧接着一队队盔甲鲜明,威风凛凛的骑兵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在他们身后则是由手持各色龙旗的锦衣仪仗队簇拥而行的六辆马车。而为首的那辆由四匹白龙马所拉的马车正是弘武女皇的御撵。众人眼见仪仗队渐渐临近,自然也是不敢怠慢,纷纷按照事先安排的好的位置各就各位恭迎圣驾起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山呼般的万岁声响起,身着一席白色龙袍的女皇与贤亲王缓缓地走下了马车。此外从她身后数辆马车中走下的还有,皇女杨念华、陆军尚书张家玉、军务尚书萧云,以及一同随行而来多铎等满洲贵族。之所以会将他们一同带来自然是为了让其同多尔衮等人相认。此外这也不失为一个让在场蒙古王公见识天朝气量的机会。
然而对于多尔博说,他在一开始时并没有一眼就认出自己的父亲与哥哥。直到他被多尔衮带上前来与多铎和多尼相认之时,他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两个人是自己的父亲和哥哥。这倒并不是因为多尔博忘记了父亲与兄长的长相。而是他真的很难将这个挽有发髻,身着汉服的男子,同他那曾经叱诧沙场的阿玛联系在一起。不过骨肉亲情最终替代了因易副服带来的惊愕。年少的多尔博还是只不住激动的心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与亲生父亲和哥哥抱在一起嚎啕大哭起来。如此感人的情景自然是引来了周围众人的一阵唏嘘。而在感叹的同时,人们也不忘记适时地赞美一番中华朝的宽宏大量。而这一切当然也都被在场的蒙古人都看在了眼里。
不过作为主角之一的多尔衮却并没有沉浸在骨肉团圆的欣喜与哀伤之中。就其他人忙着认亲之时他却信步走到女皇面前道:“陛下,我们好久不见了。”
“是啊,自从牧野之战后,朕与睿王便再没有碰面过。不过算起来,我们每一次的对峙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这一次我们总算是见着各自的庐山真面了。”面对自己曾经的老对手,孙露的语气也异常的平静。正如其所言,她与多尔衮虽斗了十多年,今日却还是第一次见面。出于好奇,孙露曾不止一次想象过这位传奇人物的尊容。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此刻进距离端详下来,也并不觉得有所么帅气。对方的给她的感觉更多像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睿智老者。
而对多尔衮而言孙露似乎没有脱离他之前的想象。他相信眼前的这个女人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于是一种久违的释然让他彻底轻松了下来,坦然面对女皇询问道:“那陛下打算如何处置我们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