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命运的抉择(915)

作者: 黑色柳丁 阅读记录

“大人有所不知。早年中原的战乱让大量北方百姓蜂拥南下。致使南方劳力在那段时间里变得异常充裕。再加上南下的百姓大多穷困潦倒难以生计。因此当时的商会往往不费吃灰之办就能招募到大量的劳工。可而今天下早已太平,北方大部分地区也以日渐恢复生息。朝廷期间又颁布了不少鼓励北上开垦的有利政策。于是当初南下的百姓便跟着开始回流北上。南方诸省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工荒’了。”陈家明逐一分析道。

此刻听完陈家明与罗胜两人的连番介绍与讲解,黄宗羲发现自己一下子就明白了许多东西,可相应的心中的头绪反倒是更乱了。却见他低头思虑了半晌后,疑惑的向陈、罗二人问道:“两位既然如此了不起内情,刚才又为何不在御书房向女皇陛下言明呢?”

事实上,不止黄宗羲有这样的疑问。一旁的罗胜也有同样的想法。原本打算同陈家明一起说服女皇陛下的罗胜,怎么都没想到陈家明竟会在御书房中选择退缩。致使三人最终在《劳工法》与《济贫法》的问题上无功而返。因而当黄宗羲提起相关问题之时,罗胜也跟着将目光投向了陈家明。

而在另一边面对来自黄、罗二人不解眼神的陈家明倒是显得颇为坦然。却见他突然停下了脚步,回头苦笑道:“因为说了也没用。”

“陈会长,话可不能这么说。陛下虽体恤百姓,但对帝国工商业的发展向来也是十分重视。只要向陛下说明原由,相信陛下还会顾全大局的。”罗胜赶忙摆手道。

“罗大人你误会了。在下的意思是,就算眼前的《劳工法》与《济分法》毫无删改地被通过并实施,也难以解决目前劳荒的问题。”陈家明语气凝重地说道:“无论是限定最高工资,还是禁止乞讨。亦或是送流民子女当学徒,说穿了其目的不过就两个,一是延长现有劳工工作时间;二是将市面上的无业流民通通收纳为商会的劳力。可光靠这些措施又能补充南方工商业所缺漏的多少劳力?到时候恐怕是劳力没吸纳多少,反倒是将现有的劳力都吓到北方或是殖民地上去了吧。”

“照陈会长你的说法,朝廷难不成还要限制南方百姓北上,或是禁止百姓出海移民不成?”罗胜听罢赌气的说道。

“那可不行!万万使不得!”还未等陈家明回答,黄宗羲倒是率先摇头否定起来道:“南方的工商业对帝国虽重要,但也不能为了南方的利益限制北方的发展啊!”

“黄大人说得没错。帝国南北都要发展,也都需要劳力。不能因一地的繁荣而忽视其他地区的发展。更不能为收拢劳力而放弃帝国在海外的殖民。”陈家明说到这里。忽然狡诘一笑道:“现在看来,唯一特效办法恐怕就是把现有商会农场的劳工贬为奴隶咯。”

“绝对不行!”黄宗羲气呼呼的否定道:“我朝自立朝之初起就废止了一切奴隶制度,还天下百姓以自由之身。如果现在为了工商业的利益而重拾此恶政。恐怕到时候,南方诸省所得到的不是数十万奴隶,而是数十万暴民。”

眼看黄宗羲一副激动的模样,陈家明反倒是回头向罗胜说笑道:“瞧,在下说得没错吧。这话说了也是没用的。”

“咳。陈会长,都到这时候了,你还有心思还这种玩笑。”罗胜无奈地一跺脚道。

见此情形,陈家明赶忙收起了笑容,正色道:“两位大人稍安毋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维持帝国庞大的人口,以衣棉纺业巨大的原料需求,使用奴隶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帝国的律法虽不容许咱们在中原豢养奴隶,却也没阻止我等在其他地方蓄奴啊。”

“陈会长,你的意思是?”黄宗羲狐疑地问道。

可陈家明却像是点到为止似地问了一个看似并不相干的问题:“听说今年印度棉花大丰收。想来也是该同国会商讨一下明年降低印度棉关税的事宜了啊。”

第237节 莫卧尔种植场蓄奴 奥斯曼棉花商受挫

数千年前勤劳聪慧的达罗毗茶人印度次大陆上创造灿烂的文明,并且掌握了棉花的种植法,却被南下的雅利安人毁于一旦。于是文明的幸存者就此沦落为了野蛮人的奴隶,被打上了戍陀罗的烙印。数千年后大罗毗茶人的后裔依旧赤裸着他们那棕红色的背脊,顶着棕红色的烈日,挥汉如雨地耕作在这片棕红色的大地上。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主人既不是雅利安人,也不是蒙古人,乃是从东方远度重洋而来的汉人。而汉人所求的正是数千年前达罗毗茶人的先祖们培育出的棉花。

有道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于常年在海外谋生的中国侨民来说,无论他们来自中原的哪一个角落,是否是同一个姓氏,在只要是到了海外那都是一家人。这不,当农历元月的爆竹声响遍中原大地的同时,远在印度的中国侨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年。依照往年的规矩每年的元宵节驻印度的中华商务会馆都会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宴请所有在印度定居的中国侨民。

与前几年的元宵节一样,这天中华驻安曼商务会馆门口照例还是张灯结彩,锣鼓喧阗,金狮枉舞好不热闹。前来赴宴的农场主和商贾们也是个个衣着光鲜,连连道贺着鱼贯而入。然而他们脸上所挂的笑容却多少显得有些勉强,步履也多少有些匆忙。而与此同时,在会馆深赴的议事堂之中蔓延着的则是另一番迥然不同的气氛了。

只见偌大的厅堂中对称摆着几把交椅。一边端坐的是孟加拉湾地区名声显赫的大农场主,另一边一字排开的则叱咤印度洋的泛海商贾。虽说同是效命于香江商会又同是在印度谋生,可双方此刻的神态举止却有着天壤之别。

相比刚到印度开荒的那几年,眼前的农场主们个个看上去都发福了不少。甚至连一开始被印度太阳晒黑的皮肤竟也开始白皙了起来,难怪身为会馆馆长的杨辛荣一上来便打趣的说道:“哟,周老爷,这一年没见,你可越来越福态了。”

“托朝廷与商会的福,去年收成不错,小人我也好安安心心地过这个年了。”来自安曼附近的农场主周顺恭敬地说道。

“是啊。去年整个一年都风调雨顺的,棉花的长势特别好。如果今年的年景也像去年那般,我看农场就得再加些人手了。”周顺身旁的一个老乡跟着回头打探道:“周老爷,我听说你去年春天从孟买买一批人手,干话挺勤快的。不知要多少钱啊?”

“咳,王老爷,你又不是不知道,这些印度土人想来懒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倒有三百六十六天是在过节。不用鞭子抽,他们哪儿肯给你好好干话。”周顺连连摇头道。紧接着他转而又颇为得意的补充了一句道:“不过,要说这次买的这批人倒还是不错。干活麻利,牢骚也少,两百个人才花了我一百六十块银元。”

上一篇: 石缝花开 下一篇: 美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