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荼荼想把生理盐水的量产捏在自己手里,等以后跟二哥商量过了,把方子呈上去,后续的葡萄糖、消炎药和一应家中常备丸剂通通走官营的路,由各地官府办厂,专人管辖。
这时代的官营与“品质稳定”能划等号,一旦民间商人掺和进来,成了一门生意,就不定成什么样了。
“姑娘,快上车呀!”
俩月没怎么坐车,晕车晕得天旋地转,唐荼荼一路睡回了家。
车夫才勒马,车外的锣鼓声就咚咚锵锵炸起来了。
唐荼荼掀帘一瞄,好嘛,好多人,连忙翻出小镜把睡乱的头发和领口理好,才敢下车。
她走前爹爹还没上任,赵大人倒得突然,爹爹赶鸭子上架了,唐荼荼忘了她家已经搬家了,住进了县衙后衙。
街门外雇了舞狮队,八只金红的狮子个顶个的疯,活脱脱本地最好的舞狮队,左右过路的百姓全围着看热闹。
“这是干嘛呢?”
管家赶忙把她往门内请,老眼弯成两条褶,看着大姑娘好好地回来了,止不住笑,却要压着声说话。
“这些时外头风言风语,人可说了,疫病流行是为嘛?——因为咱老爷走马上任,没去祭县祠,没去文庙、关帝庙请圣人,没去拜城隍,坊间传来传去,说这疫病呀,就是因为不敬神仙惹出来的。”
“多少人盯着咱家门呢,所以呀,得热热闹闹地庆,昨儿得了您要回来的信儿,我立马就去戏班子雇舞狮队了。”
唐荼荼眼皮抽跳,想斥一句封建迷信吧,又无奈入乡得随俗,人总是要把无知的恐惧归咎于天。
“我爹去拜了?”
“不去也没法儿,十几个大姓的族老上门来请,老爷推脱不过去。左右几个地儿离不远,一天能拜完,也不耽误正事。”
唐荼荼看见满地彩狮发愁,看见百姓扎堆瞧热闹,更愁。
发于此县的这场赤眼疫传遍了天津每个村,大约要成有史载以来规模最大的红眼病了,说到底是因为大众卫生习惯不好,以致一传十十传百。
唐荼荼不希望两月大费周章、用了上千人手的战疫历程,被归于“老天开眼了”,也不想费劲巴拉给大伙儿养成的卫生习惯被封建迷信打回原样,她寻思自己那健康顺口溜还是得推广。
与管家说两句话的工夫,后衙已经迎出了人。
珠珠撒丫子冲来,两只手臂往她脖子上吊,杏眼笑成了眯缝眼:“姐!姐!”
唐荼荼躲不开她,连拖带抱地挟着她往院里走。
“荼荼回来了?让娘好好看看。”
“大姑娘怎瘦了这么多?下巴都瘦薄了。”
唐荼荼被她们按着坐下,四肢全动弹不得,手里刚接过来一碗甜汤,脚下的厚底靴就被人扒了,她忙喊着“我自己来”,两只软底的棉鞋已经套在脚上了。
唐荼荼哭笑不得:“哪用这样儿啊?”
活像她是将军,刚打了场大胜仗回来,要被全家捧着敬着。
又是拿着鸡毛掸给她掸尘,呱嗒呱嗒抽了她满身,又是拿红扫帚扫晦气,新扎的扫帚把上捆了红绳,胡嬷嬷把台阶和门槛全扫了一遍,是病人回家的喜俗,扫干净了,晦气随着扫帚星往外扔。
太阳底下金灿灿的扬尘直往鼻子里扑,唐荼荼打了个喷嚏,光是听家人热热闹闹说话,她就快活地冒泡了。
第267章
睡惯了印坊那大通铺,回了家反而娇气了,浅眠中不停地做梦,各种大事小事琐事密事似一千张嘴,在唐荼荼耳边喋喋不休。
好不容易把满脑子事儿摁下去,心也没能跟着静下去。梦里总是浩瀚的黄沙,而天地辽阔,她一脚一脚地陷进去,怎么也走不远。
嗐,最怕心里吊着事儿。
唐荼荼仰身坐起来,轻车熟路地从衣兜里摸出一壶玉瓶酒。两口下去,三十来度的蒸馏酒辣得她一激灵,酒气先下肺,再上头,满脑子的杂事总算散尽了。
她不管时辰,昏天黑地睡了一觉。
醒时廊下滴雨,背风那面窗开了指宽的小缝,新土的气息往屋里溢。
就这么几丝毛毛雨,唐荼荼随便捞起一顶小帽戴上出去了。芳草端着浣洗的衣裳,哎哎叫着:“姑娘打把伞呀!”
唐荼荼:“没事儿,我淋淋雨高兴高兴。”
淋雨有什么可高兴的?几个丫鬟在廊下笑,把珠珠逮回去了。
唐荼荼俩月没用自己的脚丈过地,闷都快闷死了,昨儿回来倒头就睡,还没顾上好好看过这新居。
后衙很大,和时下时兴的深弄窄巷不一样,要不是中间隔着影壁,能从东院一眼望进西院去,视野是极开阔的。游廊青石,砖是砖,石是石,全是不美的,仆役也不爱在上边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