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之反骨皇太子(57)+番外

作者: 一卷春风绿 阅读记录

索额图感受到胤礽言语中的悲凉,更心疼他了。皇上往日对太子爷到底都教诲了些什么,竟让太子爷背负如此沉重的愧疚?

胤礽红着眼眶看向索额图,“是啊,错怎么能在我,我当时不过是腹中的胎儿,何其无辜?要怪也该怪让她怀孕的人。”

“对!啊?”索额图应承之后,才反应过来,让太子母亲怀孕的人,那不就是皇帝吗?

真敢说!

索额图受惊地看看左右,忙示意胤礽小心隔墙有耳。

“这种大逆不道之言,可万万不能说出去。”

“我知道,随口就跟叔姥爷讲讲罢了。”

胤礽抿了口茶后,容色恢复淡然,继续给索额图出主意。

“纳兰明珠和他两个儿子都很有才华,他们父子俱是博学多闻的人物,甚是喜好藏书。我觉得在各地兴办学堂的事儿,交给他们父子来办极好。

这差事没个三年五载,见不了成效,算是苦差。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提出这主意的人,立大功,兴办学堂的人,功劳次之。叔姥爷不妨把这其次的功劳,让给他就是。办好了,功劳有你一份儿,办不好,您尽可以挑他的毛病。”

胤礽这一招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彼此都不想让对方抓到把柄,反而会把事情稳妥地办成了。

索额图拍大腿,直叹这主意好。

“只是你刚才不是说这医学堂的事儿让于廷元办吗,这会儿怎么又说交给纳兰明珠了?”索额图担心让朝廷出钱办免费的医学堂,国库可能不允许,皇上可能也不会同意。

“医学堂确实是由于廷元来办,我说得这个学堂是专供贫寒子弟读书的地方。只有大兴教育,让孩子们更多地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此类种种好处,非常多,叔姥爷饱读诗书。列举起来肯定比我厉害。这事儿办成了,叔姥爷肯定居功首位。”

胤礽让索额图不必担心钱的问题,他都可以解决。当然前提是,可以开放边关贸易。

索额图至此终于明白了胤礽的每一步计划,直叹他手段高明。

次日,索额图就在朝堂上奏了这桩为国为民建学堂的好计划。

一番陈词下来,说得慷慨激昂,确实有诸多好处。

康熙和众大臣们当然也明白,在各地兴建学堂是肯定是好事儿,但有一个大问题,想法最好哪来的钱呢?

纳兰明珠第一个站出来,向索图提出这点异议。

索额图就等着这话,马上提及开放边关贸易,并向康熙允诺每年百万两的国库收入。

挣外国人的钱,来福利我们自己国家的百姓,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众大臣们都表示赞同,尤其是纳兰明珠,格外支持索额图的决定。

因为在他看来,边关贸易刚刚兴起,在头一年就要达到百万两的的收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跳得欢表示赞同,其实是想到时候看索额图出丑。

康熙当然也看出来纳兰明珠的意图了,这令他心中生出几分不满。

索额图这一次所谋之事尽是为国为民考虑。他为国库创收,为百姓谋福,主动揽此重担,还立下了军令状,连康熙都不由在心里钦佩他。

相比之下,在幸灾乐祸地蹦哒的纳兰明珠,便显得如跳梁小丑一般。

索额图便在这时向康熙表示,学堂的选址、建设,以及学生统一学习的课本内容,可都由纳兰父子负责。

索额图不吝赞美了一番纳兰父子三人的才学,把他们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认为这个活儿只有他们父子三人能够胜任。

“臣相信臣辛辛苦苦赚来的这些银子,他们父子一定会把每一文钱都花在刀刃上!”

康熙本来还在犹豫开放贸易的事,但索额图激昂立军令状承诺一百万两,以及纳兰明珠包揽学堂活计的事,都让他十分期待看到事情的结果。

所以康熙在稍微斟酌一下之后,就点头同意了索额图提出的暂开几处区域的边关贸易的提议。

纳兰明珠还不以为意,认为索额图在痴人说梦,事情还进展不到,轮到他们父子的这一步。

紧接着,索额图就开始陈述他的贸易计划,种种具体细节,纳兰明珠这才变了脸色,跟索额图开始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只动嘴皮子吩咐活儿的胤礽,此刻在法华寺内躲清静。

出去探消息回来的赵有功告诉胤礽,如今在南方汉人的书生们之中,开始流行批判朱熹以及程朱理学了。

朱熹本人的为人就有问题,对人和对己是两种要求,劝朋友的妹妹要誓死守节,却逼迫自己的弟妹改嫁以侵吞弟弟的财产,诱引尼姑做自己的宠妾,甚至还跟自己的儿媳不清不楚。

总之对其的批判一旦盛行起来,就野史、正史齐飞,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也没人弄清楚到底是真是假,说的人多了就当都成真了。

反正程朱理学宣扬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如今就算被误解了倒也无所谓了。

“有胆大的文人说,缠足之举,是摧残了妇女,娱乐了男人。”

“还有说,女人天足怎么就难看了?男人个个都是天足,嫌弃天足那不就是嫌弃自己吗?”

……

“总之现在有很多很多种说法,奴才听了都觉得挺有道理。奴才还听说,有些人家已经开始犹豫,要不要继续给家里女孩儿缠足了。”

其实赵有功还听说一些古板守旧的大儒坚持提倡女子缠足。他因为担心太子爷的身体,便报喜不报忧了。

第35章

其实不用赵有功说, 胤礽心里也清楚,传承了几百年的习俗,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全部改变。

封建社会, 终究是古板守旧的人居多。

有一个思潮就好, 先慢慢地促进觉醒,到时候再加上政策进行辅助引导, 成效就会越来越好。

至于政策,光靠嘴上进行提倡肯定不行。清建国以来, 一直在提倡女性不要裹脚,但成效甚微。

胤礽觉得这政策可以简单粗暴点, 涉及到切身利益, 比如女子到多大年岁经验证未缠足可以领赏银多少。

再比如官宦人家子女成婚报婚书到衙门时, 必须由指定的稳婆验证未缠足方可登记,否则婚姻不受律法保护。这一点不适用于普通百姓, 仅用来约束有官爵的人家。如此既不会惹来众怒, 激起民愤, 同时官夫人的穿着打扮多会引领风尚,引来普通女子效仿,那么时间久了,不缠足的女子自然就逐渐成为大多数。

舆论方面的影响也不能停,要持续邀请在文人中有影响力的诗词大儒, 请他们多多赞美女子天足之美。在舆论上造势,进一步促进女性双足的解放。

当然这些大儒多半部分都是老古董, 不怎么听劝。其中有一部分是向日葵班班长王士元负责游说;还有一部分是胤礽叫人威逼利诱, 甚至直接拿太子的身份压他们,反正他干的是好事,不怕被人抓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