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反骨皇太子(82)+番外
礼部尚书朱善附议,表示自己在江南当任的时候,曾亲眼见识过,“确是真小人所为。自愿守贞也就罢了,但大多数人家都是强逼女子如此,只为图个贞节牌坊令全族长脸,着实可恨!”
之后又有数名大臣附议。
康熙斟酌了片刻,便准奏了胤礽所报。
此后,万寿节过得倒是顺顺利利。
次日小朝,胤礽又递了一个奏折,建议整顿八旗,革除每月给八旗子弟的银钱福利。
满朝又一次哗然。
“此举跟养蛀虫没什么分别,太多八旗子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整日纨绔不思进取——”
“放肆!你身为太子,怎能说这种话?你该知八旗制度是因其祖上功勋,才予以殊待,这是给当年打江山的功勋贵胄的殊待,为大清当年开国之根本。”
“当年的八旗确实骁勇善战,为大清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对待这些功勋子弟,更好的方式该是助力其积极上进,而不是发钱养废了他们。
天下父母都有一样的心思,盼子成才。
没有父母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只过着白吃朝廷俸禄,每日斗鸡走马的纨绔日子。八旗子弟可以在上学和科举出仕方面,予以适当优待,也可以增设特别的补助,等其参军或为官后给予额外贴补。
但纯粹白吃饭的,不能养,此风气滋生,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养废的是整个八旗。终有一日我大清引以为傲的八旗,会成为‘引以为耻’。”
“你——”
康熙没想到胤礽昨天提禁止贞节牌坊的事儿就罢了,今天居然质疑,欲直接推翻老祖宗定下的八旗制度。
“你是不是觉得昨日的事儿成了,今儿便要干一个大的出风头?”
“儿臣此举真心为八旗好,所谓‘溺子如杀子’,是希望严格要求下,八旗子弟能重振旗鼓。”
这次是大事儿,康熙不认为朝中的满臣会赞同胤礽的提议,尽管胤礽的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
康熙很生气胤礽在没有提前跟他透口风的情况下,突然做出这样的提议。康熙也懒得跟他争论,直接问众大臣们有什么异议。
让康熙大感意外的是,朝中数位众臣附议了胤礽的提议,其中不乏有出身八旗的满臣。
康熙:“……”
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似乎不对。
但既然大多数朝臣赞同胤礽的提议,为国库省银子的事儿不干白不干,反正他又不亏,一气之下康熙便同意了胤礽的奏报。
又一日,朝堂之上,胤礽又又又奏报了。
康熙一看胤礽身子动了,心不禁跟着一抖。
胤礽这一次提出增设投票选举的方法,纳入官员考绩制度。
“一些比较抢手的要职,应当提名候选人,通过演讲选举的方式,进行不记名投票,竞争上岗。当然这个提议只是部分地区试行,如果效果好,再全国推广。”
康熙听着有道理,觉得法子很新鲜,但情绪上他有些抵触。因为他发现胤礽接连几日都在提出改革,每次都十分顺利,得到大臣们的附议。
康熙决定再试一次,便问众臣意见。
结果果然跟他料想一样,朝中大多数大臣都在附议胤礽的提议。
康熙心中惊骇,隐隐有不好的预感。
作者有话要说:这次是真的快完结了233333
第49章
康熙心里其实清楚这个选举的主意可以顺应民心, 有效地避免官员暴戾贪腐。但他心里很不舒服,康熙故作脸色阴沉, 似有不赞同太子的意思,满朝文武仿佛没看到一般,依旧附和太子的提议。
他这个帝王仿佛被架空了。
众大臣们全然不知对皇帝察言观色,一窝蜂地全都在顺应太子的提议。
康熙心里极不舒服,危机感越来越重。
再这么下去,太子随时都可替代他,登顶皇权最高位。
“既然众爱卿没异议, 此事便就此议定。”康熙应话后, 便要打发所有人都退下。
“儿臣还有本要奏。”胤礽似乎看不见康熙阴沉的脸色, 突然高声道。
康熙猛地瞪向胤礽,问他还有何事。
“儿臣还想奏为确保司法公正,进行政权、司法分离的改革,改革完毕后,可确立新婚姻法, 增加女子在婚姻中享有的权利。”
康熙皱眉:“女子, 又是女子,太子似乎很愿意为女人说话?”
“朝中并无女子为官,几乎没人会为女子说话, 那儿臣身为大清太子, 当有全局观,做这第一人。儿臣谨遵皇父教诲, 时刻谨记额捏的生恩,为女子说话、办事,是为祭奠额捏的一种方式。儿臣愿一生都以扶贫济弱为己任,只为大清更加富强, 百姓安居乐业。”
胤礽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令在场众臣们啧啧称赞。
康熙眉头皱得更深,不再提胤礽为女子争权的事,“政法分离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需要增设很多部门,此事干系重大,岂能朝夕就能定夺?再议。”
“儿臣已做好了十分完备的实施方案,只要按照此方案按部就班实施,必然不会出大问题。政权、司法的分离,可有效地进行互相制约,减少因绝对权力的存在而产生的贪腐弄权,增加公平性,更利于地方政策的实施,吏治的清明。皇父从前不是总头疼地方官霸权贪污的问题吗?此提案可解父皇之忧。”
胤礽说罢,就命人将他写好的实施方案呈上。
众大臣们的传阅之后,拜服地点点头赞同,很难从这里头挑出什么毛病来。
“至于我建议提出实施新婚姻法,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升,更有利于国民发展。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了世人有智慧的女子在家庭育儿中的作用。”
“此言差矣,太子爷难道没听过‘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名四品文官因为不敢不苟同太子的言论,因为女子就该安分守己呆在后宅,作为男人的附庸,便一时间没忍住,突然反驳了胤礽。
张口说完之后,四品官就有些后悔了,但他观察到皇上面色不虞,似乎也赞同太子的话,再说在场大臣都是男人,肯定有很多人想法跟他一样。
“说这话的陈继儒比得上的孟子?明朝男人都受谁的理论影响,你难道不知?我还以为提倡了这么多年,程朱理学早被大家唾弃了呢,没想到还有人喜欢捧前朝的臭脚。”
胤礽嘲讽之言十分毒辣,刚好精准触碰到了康熙的忌讳。
两月前,太子刚派兵铲除了武昌一带的反清复明势力。这会儿康熙听到有人追随前朝信封的东西,自然是不高兴。康熙不满太子架空自己是一码事,有人追随前朝就是另一码事了。属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区别,内部矛盾可以慢慢解决,但外部矛盾必须立刻根除。
“拖出去,杖四十。”康熙话语简洁,不容置疑。
大臣们尽数噤声,大殿内陷入了诡异的寂静中。
等众臣告退,康熙独留胤礽在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