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后妈咸鱼带娃日常(313)

作者: 笔下求生 阅读记录

路远征需要跟石磊交接工作,需要再次准备换防。

去年离岛上岸的很多战士今年又该回来了,而这边还有一部分从来没离过岛的战士还得换走。

跟去年不一样的是,越来越少的人想离岛,越来越多的人想回来。

于是哪些人走哪些人留又成了石磊跟路远征需要头疼的问题。

许问也忙,还是得先晒发霉的被褥,打扫卫生。

不过她有许切跟冬生两个小帮手,只需要动嘴指挥。

收拾完被褥,照例去看她的自留地。

其实走之前,菜园就都是宋宝英他们帮着打理了。

许问平时来自留地,也就是看看她的榴莲树,挤点牛奶。

“麻麻!”打头阵的冬生在自留地转了一圈,跑回来,兴奋地跟许问汇报:“大黄竟然生宝宝了。是黑白的!”

许问用了三秒钟才反应过来大黄是自家的奶牛。

冬生年纪小,经常给奶牛取了名字然后忘记,再重新取,或者只是单纯想到新的名字就给它换一个。

这次的名字不像奶牛更像一条狗。

去年的时候,奶牛有生过一次小牛,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胎死腹中了,许问没有告诉冬生。

许问在冬生头上摸了下,“冬生,你能不能给奶牛取一个固定的名字?你这样它会不知道你叫谁。”

冬生哦了一声,皱着小脸开始想新的名字。

说话间,许问也到了跟前,看见了小牛宝宝。

跟牛妈妈比,小牛犊是很小的一只,如同冬生所说是一只黑白相间的牛宝宝。

许切跟冬生都特别新鲜,进去里面围着它转,时不时还想伸手摸一把,惹得牛妈妈频频看他们。

许问是知道牛妈妈怀孕的,只是没想到会在过年期间生了牛宝宝。

许问曾经放过牛也放过羊,对它们还算了解。

羊是群居动物,配种不需要饲养人特意去关注。

羊一年能生两窝宝宝,一次最少一只。

许问见过的最多一只羊生了六只羊宝宝。

牛是一年生一次,在生产队那会儿,母牛发情的时候需要需要拉去“配栏”。

配栏是魏庄的土话,就是配种的意思。

需要把母牛跟公牛单独关在一起,等它们那啥完了,再分开。

奶牛也差不多,去年它发情期,还是送到鹏城去,找了一头健硕的黑白奶牛完成了“配栏”。

这只小牛犊看起来很健康,毛色随了他爹。

许切跟冬生兴奋地围着小牛转了一会儿,商议好了牛妈妈和牛宝宝的名字。

他们说小奶牛叫黑白,大奶牛叫黄白。

许问:“……”

这名字许问有点接受不了,想了想跟他们商量,“黑白这个名字虽然暂时可以,那玩意明年牛妈妈再生一只黑白的小牛你们该叫什么?”

这个问题难倒了许切跟冬生。

“你们想想平时见过的,有什么东西是黑白的?”

“钢琴键!”冬生第一举手。

许切:“眼睛。”

冬生:“足球。”

许切:“棋子。”

“熊猫!”

“斑马!”

“……”

两个人说了一堆。

许问建议:“所以,你们要不要,在这些里选一个合适的当小奶牛的名字?或者适当改一下,因为它是一个‘小女生’。比如棋子可以叫琪琪,熊猫可以叫盼盼。”

眼睛这种肯定不行。

最后定下了盼盼这个名字,并且两个人还商议好,如果明年再生小宝宝,就叫琪琪。公牛宝宝就叫琦琦。

母牛的名字定住了弯弯。

因为她的犄角是弯弯的。

眨眼就到了元宵节。

炊事班依旧照顾所有的战士,分别煮了水饺和汤圆。

这不像几十年后,冰箱还是稀罕东西,所以彩虹岛上也没有速冻水饺和汤圆。

都是嫂子们合伙现做。

南方的嫂子们包汤圆,北方的嫂子们包水饺。

炊事班的战士们帮着和面,切饺子馅,弄汤圆馅。

许问闲着无事,也来帮忙擀饺子皮。

她一边包一边想,许闻跟桑小青主要就是卖水饺的。

如果买个冷柜,把水饺冻起来,是不是就能送“外卖”了?

不过以鹏城的温度和现有交通条件,就怕冷冻水饺送到户里会融化。

而且也不能电话订餐,就算许闻能按起电话,可大部分百姓家没有电话。

还是不方便。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许问沉思的时候,其他嫂子在一边忙活一边闲聊。

其实岛上的事没什么可聊的。大家长时间生活在这里,又一起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没新鲜话题了。

但是很多嫂子和许问一样,都刚回家过了年,来了自然又有新的话题可以聊。

岛上留守的嫂子们也分享了她们过年时的趣事。

“说起来。”王玲玲感激地看了许问一眼,“真得感谢问问嫂子。要不是你,我不能有今天。”

两个人都在包饺子组里,一抬头能看见彼此。

许问失笑:“嫂子你太夸张了!我以为这句话一般都是送给救命恩人或者授业恩师的。”

这两者许问都不沾。

王玲玲认真想了想,“那我觉得你既是我的救命恩人,又是我的授业恩师。”

大约看见许问不认同,她有些急,“我不是拍马屁或者讨好你才这么说,是真的!我们那里穷也落后,女娃子是最不值钱的。”

一般人家生下女孩,似乎只是为了养大嫁人换彩礼钱给家里的男孩当聘礼讨老婆。

王玲玲也是一样,在这样的坏境里长大,再嫁到类似思想的人家,她一直是怯懦卑微的。

给人家当儿媳妇儿其实还不如在家里姑娘的时候。

父母再偏心那也是自己的父母,不像婆婆那么狠心。

多年的媳妇儿熬成婆这句话在王玲玲他们那还适用,他们那,当家的还是婆婆。

新媳妇进门都是要被立规矩的。

王玲玲也没少吃婆婆的气,她男人常年不在家,也没人帮她说话,可受了不少罪,时不时还会挨打挨罚。

尤其是她一直没能生个儿子,更是经常被骂。

来岛上以后,跟着许问和王英的扫盲班认识了很多字,还会简单的算数。

又跟着许问做买卖,加上随军补贴,平均下来一个月能有三十来块钱。

加上许问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知道妇女真的可以顶半边天。

在思想上、阅历上、文化上等等都跟来彩虹岛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跟男人回家,家里人都对她刮目相看,娘家和婆家人都夸她。

婆婆数落她她也反驳了。

头一回她反抗,婆婆不适应还想打她,被自家男人护着,她就更有底气了。

闹了一两回,儿子儿媳都一条心,婆婆就怂了。

来之前婆婆都对她客客气气的。

王玲玲平时话很少,多数时候都给人一种自卑怯懦的感觉,老是含胸驼背。跟人说话也很少看着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