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炮灰后我怀崽了(114)
“啊,是的是的!”大叔点点头,自我介绍起来:“我是里下村的村长,姓李,你们喊我李叔就行了。”
等两人都点头表示记住了之后,李叔便带着他们往土坡上走,“村子在上面,导演都跟我们说好了,你们这几天就住在庆旺家里。”
土坡不长,很快他们就看到了前面不远处里隐隐约约露出来的一个个尖尖的房顶。
因着这里的气候风俗原因,村里几乎都是下层中空的竹楼,一家一户互相交错,在竹楼外围着一圈篱笆,应该是为了圈着家养的鸡鸭鹅这些禽类。
村子不大,郁时估摸着有个节目组过来拍摄的消息早就在村里传播开来了,那些躲在篱笆后偷偷看着他们的村民就是佐证。
那些或大人或小孩的村民并没有恶意,他们也见过很多来村里旅游的陌生客人,但这次来的不一样,村长说这是明星,是来拍节目上电视的。
现在家家户户都通上了电也买了电视机,他们当然知道村长说的上电视是什么意思,那得是特别好看的人才能上电视的吧!
如今这么偷偷一看,果然和其他客人都不一样。
被这么多双眼睛盯着,郁时轻咳了一声,还没说话呢,身边走着的贺倾仿佛知道他在困扰着什么,微微侧身替他挡住了一部分的视线。
“庆旺那孩子有出息,是我们里下村第一个大学生!这几年跟着国家的政策走,赚到了大钱,给村子修了路,今年家里的房子也翻新了,顶顶漂亮!”李叔说起村里的事时声音都高了起来,仿佛自己也与有荣焉,“我家孩子今年也在跟着庆旺学技术,明年就能出师了!”
在和李叔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原本里下村还是因为没通山路和外界隔绝的小村子,村民们去镇上赶集和采购生活用品都只能靠双脚走路,唯一一所学校也在镇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早年间也有学校组织了支教活动,派了几个年轻老师专门来里下村这里创办了乡村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仅里下村,附近村寨里的孩子也能来上课。
不过几年之后这个活动因为没有后续的资金支撑,老师们陆续被调了回去,里下村又恢复到之前隔绝的状态。
庆旺的父母就是曾经上过这个乡村小学的学生,其实当地的村民因为觉得新奇,学校也不收费,所以大多也都把孩子送去听过课。
他们曾经看着穿得干净整洁、讲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老师们为他们描绘着外面的世界,头一次知道出了村子镇子之后还有大城市,大城市里有会平整的水泥马路、呜呜跑的火车,会滴滴的汽车,也有好看的衣服和不会漏水的房子。
在那些孩子的心里,即便这个乡村小学只是在村子里随便找了栋空置的竹屋,即使教室只是在竹屋前的空地上插了一块木板当作黑板,也足以给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所以李庆旺的父母不顾家人的眼光,毅然决然送李庆旺去镇上上学,拼命打工供孩子上大学,就这么供出了里下村第一个大学生。
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十分正确,李庆旺毕业之后就在x市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主打推广家乡的旅游业,现在的人们追求原汁原味的乡野味道,里下村恰好并不沾染任何的城市气息,不出几个月就有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慕名而来的游客找上了他们。
里下村在李庆旺的推动下也摇身一变成了网红避世乡村,连政府也开始和他们合作,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们也不再靠辛苦种菜和打猎赚来的钱糊口了,现在家家都有收入,一年到头还能攒下来一笔积蓄。
李庆旺也因为乘了互联网的东风,这几年攒了不少钱,给父母翻新了从前的房子。
这次他们要暂住的就是这个李庆旺家的房子,听说才建成一年多,从外面看起来还和新建出来的一样。
这一点,从节目组提供的照片上来看,也确实是这样。
村长吸了一口夹在手指上的烟,感叹道:“庆旺他爸妈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供了庆旺出来啊——”
“哦,我们到了,就是这里。”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跟着李叔走到了李庆旺家,应该是有提前和他们说过,李庆旺一家早早就等在了门口。
一路上听着村长的形容,郁时还以为这位传奇般的李庆旺会是大众印象中的乡村企业家的形象,结果见到真人后才发现恰恰相反,李庆旺不仅不是他想的那种大腹便便身穿polo立领衫的模样,反而还十分年轻,穿着和他们类似的短款对襟小衫,脸上的笑容质朴纯粹。
“你们好,我是李庆旺。”他看起来不到三十岁的样子,见到村长把人带来后立刻抬腿上前和他们打招呼:“欢迎你们来到里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