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到唐朝破案(89)

作者: 大芒 阅读记录

齐鸣跌坐在椅子上,连叫着:“不行了不行了累死了!”

齐鸣转身道:“只靠我们几条腿不行啊,意师妹,找支援吧,得多些人手才能扩大查访范围。同一个学堂,一年丢了五个孩子,这有问题啊,万年县压根不把这些寒门子弟失踪当回事。这次不同啊,是晏都护的金孙啊。”

齐鸣提议,“要不,找晏家,让韩师兄跟晏都护说说,派点人给咱?”

欧阳意皱眉,还是摇摇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为什么!”沈静挑眉问道。

“昨个儿晏都护问你,你也说请晏家勿插手,意师妹,难道晏家有什么问题?”

齐鸣也纳闷。

救人如救火,晏家那么大的势力,为什么不用?

欧阳意略显无奈,“我有些猜测,但还未证实。你们先去后衙休息。增派人手的事,我会考虑。”

疏议司通宵查案是家常便饭,所以后衙设了几间屋子用于临时休息。

“那行。”

“有事随时叫我们。”

齐鸣和沈静一同去补眠。

半个时辰后,疏议司诸人陆续到了。

韩成则和顾枫前后脚进来。

陈理和黎照熙也回家换洗衣物,小憩后也来了。

看见欧阳意在桌案前,韩成则问:“都看完了?”

欧阳意:“是。”

又瞧见桌案新添了一副轨迹图,韩成则明了,“这是齐鸣和沈静带回来的?”

欧阳意点点头,“他们跑了一夜,我让他们先去补补眠。”

韩成则:“嗯。”

之后所有人都很自觉围到桌案前。

韩成则主持会议,他先发话:“意师妹,之前的失踪案,你可看出什么问题?”

欧阳意:“我怀疑这不是普通的拐卖孩童案。”

韩成则和顾枫对了个眼神,继而道:“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陈理和黎照熙刚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黎照熙便问:“有什么线索,快说说。”

长条桌案已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上面铺了一张特大宣纸。这是欧阳意找纸铺定制的,每次遇到分析案情,就拿它当黑板。

欧阳意提笔。

她写字快且工整,不一会儿已经将五起失踪案的主要情况罗列,旁边又划出箭头作批注,密密麻麻的,都没留一丝空隙。

顾枫则随着她的龙飞凤舞,向陈理和黎照熙重新介绍线索。

第一起失踪案是发生在三月,失踪者名叫秦望,八岁,其父是礼部的九品主簿,最低品级的文吏。家长报案,起因是学堂因其无故旷学找上门。万年县查了五日无果,宣布结案。

第二起失踪案是发生在五月,失踪者名叫尔令斌,七岁,其父也是一个七品小吏。同样是家长报案,也是上学途中走丢,什么时候、走到哪儿丢的,也没线索,万年县查了七日无果,宣布结案。

第三起邵扬、第四起王经全,与第二起情况类似。

第五起是晏斯,家长太晚接孩子,导致被人拐走。

欧阳意将有晏斯活动轨迹的地图就摆在旁边。

但如果蔡南良当天没有因事耽搁、准时抵达回思学堂呢?

晏斯毕竟是个孩子,每天准点上学放学,时间、路线都是固定,行为规律可以预测。

但蔡南良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

孩子失踪时,和其父亲不过百步之遥。

那时天黑了,蔡南良心急如焚,到处找孩子,要是他运气好,又或者脚程快些,说不定就走到应仙巷了。

就差那么一会儿,孩子却在父亲眼皮子底下被拐了。

是拐子心急了?

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无意中触动拐子哪根神经,从而使他失去理智,并不像之前那样趁孩子独自上学去劫持,而是迫不及待冒着被大人发现的风险出手作案?

陈理和黎照熙陆续发表见解,发现五名失踪的孩子身上共同点也越来越多:

年龄相仿,家境都是低品级官员,没有背景、没有靠山,都很好学聪敏,学堂老师给他们的评价都很高……

回思学堂……

毋庸置疑,拐子对学堂的情况是有了解的。

他喜欢聪明男孩。

顾枫冷冷道:“对拐卖对象的标准还设得挺高。”

民间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所以拐个男孩回去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也得拐那些个聪明伶俐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规律……

有了。

欧阳意分别在前四名失踪者的批注上画了圈,“韩师兄,有人对四家进行多次勒索,万年县认定为是借其孩子失踪故意骗财,予以另案处理。但假设这就是拐子所为呢?”

人的认知习惯于先入为主,一开始给案子定了性,就会往那个方向去查。

但如果压根不是拐卖案呢?!

韩成则赞同,“我带人连夜拜访了这四家人,他们交完几次赎金,孩子仍旧音讯全无。故而万年县和家属都认为是别的什么人趁火打劫。”

“韩师兄不以为然。”

“每次交赎金的过程颇为复杂,把家长耍得团团转,这不是随便什么人临时起意能做到的。”

很大可能,勒索者就是绑匪。

韩成则道:“昨日与万年县县尉略谈过,他们倒有几个敲诈勒索的嫌疑人,只不过没有确凿证据,后来只能放人,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顾枫:“这案子怎么看怎么怪,说是拐卖,其实是绑架。但绑架是短期获利行为,没必要拘着人票几个月不放吧。养孩子,吃穿住,也是笔费用。绑匪拿了钱,不放人,总不会是喜欢上那些孩子,留着自己养?”

这个可能性很低。

绑匪在长安活动,把孩子养在长安?

风险不可估量。

这些孩子不是襁褓中无知的婴儿,他们记得自己的家和家人。

他们也不是只求果腹的乡野穷苦孩童,这些孩子已断文识字,甚至通读四书五经,聪明早慧,智力都高于常人,怎可能乖乖跟着绑匪生活而不回家?

所有怪异的现象都指向一个答案——绑匪的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绑匪并非是为了拐卖孩子,也不是为了钱财。”欧阳意眉目一敛。

不是拐卖案,也不算绑架案。

此言一出,陈理和黎照熙大感奇怪。

“失踪者尔令斌,其父是左右监门卫的录事参军事,从七品。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在十六卫中权力不算大,守卫城门的,有些兵力。卷宗记载,尔父曾求助上司左监门卫长史,利用城门禁卫的力量寻找尔令斌,在各大城门张贴画像。对尔家,绑匪只勒索了两次。”

“而另一个失踪的孩子,秦望,其父是礼部的八品主事,绑匪对其勒索达五次。还有邵扬、王经全,其父也和秦父的情况类似,都在清水衙门,无权无势,绑匪亦分别对他们勒索达五次、六次。为什么和对尔令斌勒索次数差距如此之大?”

“我想,我们发现了勒索次数和家属反应之间的联系——家属越是找关系寻子,绑匪的勒索次数越少,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