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发生前(510)
曹光启心中不安,嘴上也说了出来,眼珠子乱转,一副心神不宁的状态。
军中自来也不是铁板一块儿,武安侯形势突然,除了他的心腹将军,其他人都是半点儿不在状态,之前被夹裹着一路获胜倒也罢了,胜利果实在望,谁都会有几分被冲昏头脑。
一旦战局僵持下来,他们就会冷静许多,开始思考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
“我听说,皇帝陛下并没有处置京中武安侯府的人,想来还是对侯爷留了一丝情面,这时候收手未尝不可。”
从犯到底不同于主谋,这时候投降,恐怕还能有个好结局。
军中不同的声音早已有之,这会儿传话到曹光启的面前,也是看中了他耳根子软。
曹光启本来就没什么主意,听到京中武安侯府的人并没有获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有些自得,到底还是自己改变了他们的结局,若不然恐怕他们都要跟着死了。
他只当自己传回去的消息有用,这才能让他们及时写了“认罪书”,得了一个宽大处理。
上辈子也不知最后的起兵结局是怎样,但是目前看着的确是不太好啊!
曹光启反复思量,也不敢做出什么贸然举动,跟着他的那几个见他如此没有主见,也是心中失望,后来索性直接领兵投降了事,因为他们的主动投降也算是起了一个带头的作用,不但没有获罪,反而还得了能够将功赎罪的机会,反戈而来,气了武安侯一个倒仰。
“侯爷,如此僵持下去,情形不妙啊!”
“到底皇帝占着大义名分,这般时日久了,恐怕还有不少地方兵马来援,咱们这边儿却还要防着外敌,实在不易。”
“正是,侯爷,事不可为,还是先保存实力为要。”
冷兵器时代,士气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当整个军队都没有士气对敌作战的时候,溃败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一旦溃败过一次的兵士就很难再形成有效的战力。
武安侯的面色冷凝,准备了多少年,就因为这样而灰溜溜回去吗?
“倒也不是不可为。”谋臣之中,有一人嘴角含笑站出来说,“侯爷莫要忘了阿莫汗,对方早有意南下,咱们若是借助他们的骑兵,想来定然可以迅速拿下此关,便是绕道玉川,也可从西而东,迅速占据城池,扩大赢面儿。”
武安侯眯起了眼睛,看着这个谋臣之中了并不算特别出名的,然后站起身,霎时拔出腰刀挥了过去,一刀斩杀了对方,鲜血流了满地,除了头颅打滚儿的声音,一片寂静。
“本侯与外族征战多年,从不曾与对方屈膝,又怎会借助他们的兵马来祸害本国的百姓,此事若有再议者,当如此人!”
一片寒蝉之中,没有人再敢吭声。
武安侯也知道这一时半刻再也议不出什么来,挥挥手让众人退下,他的亲兵上前打扫着那具尸体,一地的血迹犹热,武安侯的心中却是一片寒凉,难道他真的做错了?
自诩执掌兵事以来,不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至少也是无坚不摧,哪里想到有一天竟然也会连连落败。
是了,朝中并不是没有其他武将的,只是之前为什么觉得不足为虑呢?
武安侯的反省并没有多少用,兵事就是如此,落子无悔,到了这一步,已经不是他想要收手就能够收手的了。
但是曹光启不明白这个道理,几次劝谏之后不仅没有作用,反而惹恼了武安侯,挨了几句叱骂,他最终只能按照下头人怂恿他的那样大义灭亲,迷倒了父亲然后率众投降。
他以为自己这也算是挽大局于颓唐,弃暗投明的明智之选,却不知道再一次令武安侯心中失望,他那么多儿子,怎么就换回了这样一个全不类己的儿子呢?
“父亲何故如此执拗,如今陛下宽宏,便是以后父亲失了侯位,却也能够安享余生,岂不一样很好?”曹光启说着他以为的结局,潜意识不愿意去想作为谋反的主谋,他的父亲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好结果,反倒是他自己,因为投降之故,可能还能当个旗子被表彰一下。
武安侯对他的一切话语嗤之以鼻,这就是他的好儿子,反复如斯,真是他的好儿子。
皇帝并没有让下头献俘,因为内乱到底不大,提前有了准备的皇帝这边儿损失不大,还能够一举铲除武安侯这个心腹大患,皇帝的心中颇为满意。
对武安侯自然是处死无疑,到底是谋逆大罪,纵然有以前抵抗外族的功绩,也不能够在这样的罪名上给他脱身。
至于他的几个儿子,京中侯府的那些不足为据,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养着,没有一个成才的样子。那个好容易逃出升天的曹光启,因为主动投降的关系,还要树立一个弃暗投明的典型,也就不好杀了,索性让他活着吧。
第382章
曹光启的一辈子可以说是没什么建树, 以前他还能抱怨一句因为是庶出子的关系,父亲总是不重视,但是这一辈子,似乎连这个也不能够抱怨了。
武安侯府之中一切安好, 只不过因为武安侯已经被问斩,对方的侯府爵位已经被剥夺,这个侯府自然不是他们能够再住的, 一家子人马上就分崩离析, 因为没有一个能干的主母,大家便各自找出路。
曹光启回来得晚,他是亲手用迷药迷昏了父亲, 把他送交给上官的,说起来,相当于他亲自把父亲送上了断头台, 多少有些于心不忍, 但想到上辈子何尝不是这位父亲亲自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呢?
一饮一啄, 犹如天定。或许这辈子的重来, 便是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机会而已。
好像了了一桩事,得到皇帝的宽恕, 曹光启不紧不慢地往京中走, 到了京中才知道侯府已经被封,这才想到自己的姨娘, 又找了兄长打听, 这才知道他的姨娘似乎被曹志接走了。
“曹志?”曹光启有些迷糊, 这个名字,是谁?
兄长的目光复杂难辨,到底还是问了他一句:“你连给自己找的替身叫什么都不知道吗?人家现在是皇家道观的观主,当时出事,若不是他写的认罪折子,恐怕我们都不能幸存,侯府被封,大部分人也都是他接走的。”
其实,若不是因为对方的长生药,恐怕也不能在皇帝面前有这样的面子,让皇帝对他们轻轻放过。
“你只管去寻吧,他应该不会记恨你。”
曹光启被说得有几分难堪,他其实还是听出来了的,兄长对自己是有几分怨恨的,对于这位兄长,他一方面觉得自己问心无愧,上辈子他不同样是用替身换了自己的命吗?还是同一个替身,他做得出,自己不过是做了同样的事,又有什么值得为此愧疚的呢?
但是这辈子,到底是不一样了。不管怎么说,能够在那样的事情发生之后还帮忙接走姨娘,他是感激的。
“多谢兄长告知。”说了这么一句,曹光启再抬头就看到兄长大步离去,“我们准备离开京城,以后恐怕也不会相见了,你好自为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