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早安!三国打工人(537)+番外

作者: 蒿里茫茫 阅读记录

这个年轻人博闻广记,才思敏捷,仪表口才都是绝好,令人一见便心生喜爱。

那位驾临徐州的天使杨修也有这样的本事,但荀谌比他又多了一样,就是不论与任何人交谈时,都不见他流露半分傲气。

他似乎无论与谁交谈,都能将话题聊得十分愉快,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反正刘备想不到什么人能给荀谌聊崩。

……悬鱼说不定有这个本事?

……咳。

“听闻袁公最信沮授,令其监统内外,威震三军,”刘备笑道,“不知此言是否为真?”

“沮公多权略,得帷幄之至妙,主公因此十分器重他。”荀谌也微笑着回了一句。

“比先生如何?”

“沮公可谓天下之菁英,”荀谌笑道,“谌何能及?”

“今见先生高才,我是不信河北竟有人能越过先生去的!”刘备叹道,“可惜先生不在徐州,否则我必待先生心神无二!”

刘备是个性情十分豪爽的人,言辞间的喜爱也未曾掩饰,因此对于荀谌来说,接下来挖挖墙角的试探也没什么意外的。

但在他婉言拒绝后,这位对袁尚并不怎么热心的刘使君倒是又问了个新问题。

“先生可成家了?”

……得到否定回答之后,刘备立刻就热心提议了:

“若论及累世阀阅,有一时名望之门第,不独河北哪!”

当然,名门贵女哪里都有,北海孔氏,下邳陈氏,都是青徐望族,颍川荀氏与之相比,称不上什么世家大族。这样的提议半真半假,答应了当然好,不答应也没什么,反正这位使君目的就是表达自己对他的看重,意思到了就行了。

荀谌听了这样的提议,既没有回绝,也没有应承,他只是又一次转头看向竹帘外。

细雨还没有停,有婢女从台阶下走过,溅起一点水花,只是那名婢女实在懈怠,丝毫不曾察觉,更不曾躲闪,就那么让水花落在了裙角上,继续蹬蹬蹬地走过去了。

……那走在雨中的姿态,忽然让他想起了一个人。

雒阳此时一滴雨也没有下,太阳渐渐有些刺眼,落在身上便带了几分热气,炙烤着人的神经。

当高顺带着陷阵营回到雒阳东郊时,魏续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按照魏续的话来说,也不能算“等”。

“这是将军的命令,”他将那份文书递了过去,“以后日常操练之事,伯逊放心交给我便是。”

高顺一言不发,沉默地接了过来,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而魏续则十分在意地盯着他。

跟随将军一同来雒阳的并州诸将里,高顺看起来是最没什么变化的。

他皮肤黝黑,五官有种刚正得近乎严肃的气质,因此年岁在他身上几乎没有作用。

这十年间的颠沛流离和四处攻伐也没有磋磨掉他的心志,他的姿态依旧是端肃的,目光也依旧是严厉的。

但他来到雒阳之后,还是比以前消瘦了。

这平静而安逸的生活并没有取悦到他,相反令他忧虑。旁人虽然没有察觉,但魏续察觉到了。

高顺读完了那份命令,抬眼看了他一眼,眼神冷极了。

就在魏续已经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时,高顺却从匣中取出了铜符,递给了他。

他伸手去接,高顺冷冷地开口了。

“陷阵营中,都是我带出来的兵卒,我调动他们,不需要此符。”

他的眼睛亮极了,似乎已经照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魏续没有吭声,将符接了过来。

帐中一时静极了。

“可惜了你这样的忠心。”魏续说。

高顺眯了眯眼。

“我自走我的道,不必你来可怜。”

他连甲也不卸,转身便大踏步走了出去,带起了一阵风,将汗水与血腥,泥土与焦糊的气息留在了帐篷里。

魏续站在这座朴素得过分的营帐里,这里现在属于他了。

天气有点热,他应该先吩咐亲兵过来,为他打水洗个澡,好好地休息一下。

但他没有叫人,他依旧站在那里,怔了很久。

不知道为什么,魏续忽然怀念起很久以前,他与同袍们在河里光着屁股玩水的日子。

……他似乎还不自量力地跟高伯逊比过大小来着。

……小陆应该是没看见吧!要是看见了的话,那可就太耻辱了!

营帐里空无一人,只有他自己想着想着,忽然就笑出声了。

陆悬鱼一点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人,忽然就想起她了。

北海也下了几场雨,虽然对案比造成了一点小麻烦,但对农民伯伯极其友好,大家也就忍下了这点麻烦——毕竟好多田刚从豪强手里挖出来,兴修水渠的事还得再往后派一派,于是今年就还得继续靠天吃饭。

案比和度田工程基本要结束了,一部分女吏回到了营中,还有一部分留下来继续给各县的上计表审核收尾。

……但是陈群出了个新主意,她就万万没有想到。

下午太阳正晒的时候,士兵们坐在树荫下,看女先生在那里拿树枝在地上写字。

女先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的,不耽误士兵们跟着学。

有几个士兵稍微认得一点字,还会提出来她这个字写的是不是有问题。

……然后再被劈头盖脸骂回去。

她左右看看,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有点懵。

“冬!”

“冬——!”

“冬时!”

“冬时——!”

“去岁冬时!”

“去岁冬时——!”

“那两个字怎么念!”有老兵嚷嚷,“笔划那么多!”

“这个字念曹!这个字念贼!”女兵大喊道,“曹贼!去岁冬时,我在徐州打曹贼!”

“曹贼!”老兵嚷道,“这我就会写了!”

于是女先生暂停了教书,大家都围上去看那老兵写字。

她蹑手蹑脚地跟在后面,探头探脑。

老兵屏气凝神,稳稳地先写了“去岁”、“冬天”这四个字,然后闭目思索一番。

忽然间,他眼睛猛地睁开,用树枝在地上疯狂地划了起来!

“去岁冬时,我在徐州打曹贼!得了一头骡子!”

周围一圈人惊叹起来!

“王老狗!这个‘骡’字!先生只教了一回!你如何就记住了?!”

老兵得意地挺挺胸,“因为我确实得了一头骡子!”

掌声雷动!

女先生一脸恍然大悟,“没错!就这么学!”

“有什么不妥吗?”太史慈递给她一只小小的藤筐,里面是洗净的浆果,“女兵们来当先生教书,士兵都挺愿意学的。”

她把藤筐推开了。

“……就这么混着教,混着学?”

“嗯,不必担心,一则有军法在,那些士兵不敢造次,二则有队率督察记录,平日里学习时态度是否端正,要影响他们前程的。”

她之前跟他们开会时的一致观点是,基层需要大量官吏,战争期间会损失官吏,战争结束后会出现缺口。如果他们攻占下新的地盘,那么缺口就进一步扩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