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早安!三国打工人(614)+番外

作者: 蒿里茫茫 阅读记录

他们祭祀了雨师,祭祀了雷神,祭祀了一些颇为冷门的与雷电有关的神祇。

他们甚至将那个听说会打雷的小陆将军都捏了个泥人,正正经经地供了她一只猪头,只为盼着当时正在东郡征战的陆廉能给千里之外的南阳郡上徐村打几个雷,再下一场大雨。

但所有的神明都辜负了他们,那只猪头直到撤下去,被大家炖了,一口一口,香甜地分着吃了,落进肚子里,也不曾落下一个雨点。

于是老村长不得不考虑一些虽然不太道德,但更加有效的方式——他倒是没有祭祀什么童男童女——他决定加紧时间挖一条水渠,将村外的某条河流引到自己村子里来,用兴修水渠来解决田地干旱的问题,比起祭祀,这其实是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式。

问题在于那条河流路过上徐村后,还要流到下徐村去。

下徐村和上徐村的关系一直是有些冷淡的。

两个村子关系冷淡的原因有很多,但前两年上徐村的村长祸水东引,用些蝇头小利贿赂军队里的征粮官,让他们将上徐村的户数订少些,将下徐村的户数订多些,这事是没瞒住邻居们的。

考虑到人数显然是上徐村的多,和那些小吏亭长的关系也显然是上徐村更胜一筹,下徐村一直忍气吞声,直到这一次。

他们也经历了一个丰年,他们也吃饱了一次饭,他们也知道用粟米饭而不是什么树叶、树皮、草根之类将肚皮填饱的感觉了。

这种感觉不仅仅是美妙,更给了他们的身体以奇异的力量,让他们重新变成一个个强壮有力的人,于是就给了他们以信心和勇气。

现在,不是那些强大的诸侯,不是代表诸侯的士兵与官吏,仅仅是上徐村的一个小地主,一个手脚粗糙,肤色黝黑的老农,就想要断了他们的水源,旱死他们的田地?让他们重新回到饥饿与黑暗里去?!

不错,上徐村只是引了水,不曾将整条河道都挖走,但即使如此,河到下徐村时所剩的那点水也不够灌溉农田了!

在数年的战乱间,下徐村死的人比他们的邻居更多,但来这里定居的流民也更多,这些人当中还有不少是董承攻伐兖州时溃散而来的西凉人,他们原本就比在袁术治下逆来顺受的本地人更彪悍,更勇武。

于是两个村子先是谈判,想要用“说一说”的方式解决河水引流的问题,被上徐村拒绝了,而后就是威胁,争吵,想要寻官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官吏也不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里长、亭长没能解决掉两个村子的争端,想要向上报时,又发现不知道该报给谁。

“且等一等吧,”他们这样安慰村民,“等曹公和刘公打完这场仗,咱们就知道该求哪一位贵人替诸位裁夺此事了!”

这回答听在任何一个靠田地吃饭的农民耳朵里,都像笑话一样。

“我们可以等,农时也可以等吗!”

“况且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打完这仗?他们这半载不是都在屯兵吗?谁个打起来了!”

亭长牙疼极了,“大胆!我就没见过不怕打仗的人!”

不久之后,他每每想起自己说过的这句话,都忍不住顿足。

世上哪有那么一语成谶的事啊!这两群农人不仅不怕打仗,而且真的打起来了啊!

……从官府调解失败后,两个村子的争端就升级了。

先是下徐村的农人趁着夜毁了上徐村的水渠,甚至还毁掉了一部分的田,而后上徐村第二天发现时,立刻就找人一边抢修,一边干脆将水渠挖宽,把整条河流都挖了过来。

两边的农人白天要下田除草干活,晚上还要点起火把,守在田里防止邻村毁田,他们彼此已视对方为仇寇,住的却还这样近,一条土路上来来往往。

于是当两边的人在村外的土路上相遇,不知道是哪一方先动起手,总之是将对面打了个鼻青脸肿,而后就变成了两个村子之间的械斗。

他们虽然只是农人,不曾接受过军营里的操练,却都是经历过贼寇山盗的,论起排兵布阵虽然比不过那位不下雨的小陆将军,竟还比名满天下的张孟卓老练些,就这么各自拿了长杆短棍,锄头铁锹,妇人在后,男子在前,壮汉居中,簇拥着老村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两个村子之间的战斗。

第一天上徐胜,第二天下徐胜,第三天也是下徐胜,第四天老村长便寻了自己在另一个村的表兄弟们,拉来了百十来个人,一起抵抗西凉狗贼。

这场战争刚开始被曹刘的斥候们都当成了笑话,路过时都要让马儿停一脚,看看那些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田舍翁。

但没过多久,这些骑兵就笑不出来了。

这场战争从两个村子发展成几个村子,又继续发展成了附近十几个村子之间的大乱斗,他们互相刨开对方的祖坟,并且将长杆的一头削尖,于是死伤者越来越多,场面也越来越血腥。

这场村斗对于后来听闻的士人们而言都不可思议极了,天确实旱,但怎么会有因为水源而爆发的战争呢?怎么会有人甘愿为了一条河去死呢?

但曹刘双方的注意力渐渐被吸引过来了。

他们想要阻止这场几千人之间的争斗,但又都怕踏入对方的陷阱之中。

那些小吏、里长、还有村中的老人,他们都听谁的话,是谁的人?

会不会是用这场械斗来掩盖一些军事行动?

当刘备派出了一些兵卒,想要制止这场争斗时,行军的痕迹被远处的宛城游骑见到,更是坐实了这个猜测。

“刘备屯兵于南阳,究竟是作态,还是真要打宛城?”

这个问题被曹操和谋士们反复地琢磨研究,直至他们听闻刘备假借阻止械斗的名义准备偷袭宛城,于是问题得到了答案。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不本来也是老刘家的祖传手艺吗?!

“若失宛城,兖州危矣!”

曹操在反复确认北边有袁本初的兵马屯于东郡后,终于拍板决定了:增兵!

南阳这个大郡不能失,若有失,兖州就彻底被刘备从豫、徐、青三面包围了,既然夏侯惇已将天子身边的兵马都撤走,吕布部下也有反心,御驾又需要数月才能到达鄄城,那么曹操可以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主力全部调集到宛城来,打赢这场宛城保卫战!

曹操行事谨慎,抽调兵力也神不知鬼不觉,原本是可以瞒住所有人的,但他必不会瞒夏侯惇,毕竟其中有几道调令还需要夏侯惇这边配合。

通常情况下来说,一个人谨慎些总是好事,比如曹操就是一个非常警觉,非常谨慎的人。

夏侯惇虽然没有主公的精明,但他悄悄抽调走天子身边这些兵马时,也是很小心的。

他甚至特地找来问了魏续一句:

“吕布近日可有异动?是否警觉?”

就像曹刘想不到上徐村与下徐村的械斗并不源于阴谋,而只源于一个老头儿挖水渠的决定,夏侯惇也想不到,自己一句话,就能引发这样大的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