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早安!三国打工人(717)+番外

作者: 蒿里茫茫 阅读记录

……传言这位先生谨慎得紧,虽然为了前途富贵,不得不留在营中效力,但每日都要用草药熏蒸自己的衣服,吃喝也都自己开一个小灶,比病人还要娇贵一点。

……就有中军营的护卫偷偷吐槽,看他衣衫也很朴素,生活却这样精细小心,恐怕全部心力都用在这上了,真不知道他留在这里到底有什么用。

这位高冠博带的文士静静坐在那里很久,一直等到这群武将终于议定了一个作战计划时,突然开口了。

“明公不必多思多虑,待明日出阵时,只要看一看曹公的举动便是。”

所有的脑袋一起转向了他,但最先开口的还是贾诩的旧主张绣。

“先生,如何看?”

“若曹公明日在前军,明公可率众以击后军。”

关羽皱起眉头,“彼军之势并不弱我,若我击其后军,必薄双翼,待彼军击破中军,令我左右翼不能相顾,又当如何?”

贾诩摸了摸自己的胡须,“小陆将军既已过河,曹公已无求胜之心。”

“他若无求胜之心,为何又要与我决战?”

武将们还在纷纷表达自己的不解,但徐庶已经恍然大悟。

“曹孟德欲壮士断腕乎? ”

刘备曾经有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

他守在下邳城中,被曹操掘河放水,淹没了房屋粮仓,所有人只能爬上屋顶,忍饥挨饿,连一口干净的水也喝不上,一口热乎乎的米饭也吃不到。

但更可怕的是,瘟疫与饥饿席卷了整座城池,先是百姓开始死亡,然后士兵也跟着大批死亡,每天都有人被守军从城墙上扔下去,而在城墙的内侧,初时还有哭声,渐渐哭声也就弱了。

曹操那时在做什么呢?

他在城外守着,在干燥清爽的高地上扎营,在捧着一卷书,沉默地听着斥候报告每天城里丢出了多少尸体,估算守军还能坚持多久。

刘备的守军坚持了那么久,很是出乎他的意料——但他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有关羽和陆廉竭尽全力地从南往北,击破他布置下的一道又一道防线,只为救援他们的主公,城中听说了这样的事,自然士气大振,刘备最后也坚持到了援军到来。

现在风水轮流转,渐渐有了被包围风险的变成了曹操。

刘备的兵马越来越多,包围圈也渐渐成型。

他若是继续守在这里,就要将自己置于刘备曾经的境地——当然,他身后是有一位至交好友可以当他的后援的。

曹操的确是这样对自己的将士们说的,只要袁绍渡河,与他并肩作战,战局将会瞬间改变,如摧枯拉朽,消灭掉刘备所有的兵马。

“但他心里可不这么想。”

浑身散发药味儿,就差把“怕死!”写在脸上的贾诩将两只手笼在袖子里,这样平静地说道。

“曹公欲逃,明公欲追否?”

第438章

曹操想逃,还是想决战,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很煎熬的问题。

而对于程昱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他和旁人都不同。

他郁郁不得志了一生,在五十一岁时受曹操征辟为寿张令,而后又因在吕布之乱中屡建奇功,封为东平相,渐渐成为曹操亲信,也是除诸夏侯曹外,在兖州极有威势的一个人。

家乡的人谁能想到呢?在这个“五十不称夭”的年代里,一个五十余岁的士人应当专注于含饴弄孙,平静地享受着他的晚年生活。他这一辈子也许曾有遗憾,但那些遗憾应当在鞭策子孙不断奋发中释然。

而程昱与他们所想全然不同,他这一生的遗憾没有交给任何子孙来完成,他选择了在胡须花白的年纪出仕,并且成为天下皆知之人。

这一切都是明公带给他的,而他发誓要用自己全部的精魂与血肉来回报他。

“这一切都是我的主意,与元让无干。”

程昱又恢复了平静的神采,甚至伸出手去,拍了一下夏侯惇的肩膀,但后者的额头上慢慢显出一粒冷汗,顺着苍白的面颊滚下,最后落在深色的前襟上。

他整个精气神都凝固在这一瞬,因此声音也像呓语一样。

“文若毕竟……”

程昱“嗯”了一声,将眼睛向上抬起,眼仁下面的大片眼白露了出来,冷森森的。

“我不杀他。”

于是夏侯惇将后面的话都咽下去了。

他们不能坐视主公陷于苦战,即使主公欲退守鄄城,他们也必须拿出些足以为援的东西,襄助主公。

在这个四面楚歌的境地里,只有程昱的计谋能让他们达成这个目的。

不同于兖州其他郡县,鄄城其实还挺风平浪静的。

这座坚城是曹操为自己打造的第一个大本营,他数度从这里出击,有胜有败,也曾被强敌逼迫,兵临城下,但鄄城从未失守。

世家们渐渐心中也有了一个评估,认为鄄城的确是兖州最为重要,最为安全的城池,他们的田地在城外,但他们自己是愿意搬进来居住的。

在这座坚城里,他们修建起了清幽而舒适的宅邸,家中有出仕者,每天处理完文书就可以回家休息;未出仕的那些人则生活得更加惬意,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他们可以出城打猎,可以在河边垂钓,甚至即使乌桓人来了,他们也可以回到高墙后面的城中,在庭院里挑一株果实累累的葡萄藤,将卧榻搬过来,一边倚在榻上,一边同三两好友谈天论地,一边揪一颗葡萄来吃。

他们正在这样消遣时日,忽然有人登门送信。

中秋将至,州牧府做了许多雄粗饼,并且请他们前往赴宴,而这场酒宴的组织者是荀彧。

“其中莫非有诈?”有人不放心地问了一句。

又有人闻了闻那封信,“确似荀文若。”

“此非程昱所为吧?”

几名士人互相看了一眼,有说话刻薄的笑了一声。

“若是程昱写的信,断然不是这种香味。”

于是几人心照不宣地大笑起来。

自四百年前项王请高祖开始,宴饮就有了另一种可能的走向。后来刘表借着宴请的名义,一举诛杀几十家宗贼,也令天下大为震惊。

现在前线的曹公缺钱缺粮缺人,后方的世家们多少就有点坐不稳了。

但鄄城这几十户阀阅门户互相通气后,觉得问题不大。

他们不是宗贼,他们其中也有在各处府衙任职的官员,平时也算兢兢业业,侍奉这位心狠手辣的主公更是小心翼翼,不曾出错,荀彧断然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来杀他们的。

唯一被诟病的一点事,不过是程昱这些日子里四处征粮,他们拖着,不肯给罢了。

但粮食原本就是他们自家的,给是情分,不给是本分,程昱不通人情,荀彧难道也不通人情吗?荀文若岂会为难他们?更罔论鸿门宴了。

不错,这也有可能是程昱出的主意,但只要荀彧在场,难道会由得程昱胡来?谁不知道曹操最信任的是他这位子房,而非那个须发皆白,朽笨不堪的老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