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早安!三国打工人(902)+番外

作者: 蒿里茫茫 阅读记录

“将军何不写一封亲笔信,送去荆州呢?”

黄忠迷茫地看了他一眼,“写信何用?”

“自然是报与蔡太守知晓啊!”

“然后呢?”

小吏恨铁不成钢地近前一步,絮絮叨叨开始分析起利弊:

蔡公此时,可能刚到家!也可能还没到家!不管怎么说,他要是听了这样一场大胜的消息,他肯定后悔啊!

这样的紧要关头,要是能跟紧刘公和大将军,将来封侯之位怕不是手到擒来,蔡公短视,将军却可替他描补!到时蔡公感念将军之恩,虽不能拔擢,但这份人情将来在朝堂上,蔡公总是要还给将军的!

总而言之,将军!快马加鞭送信给蔡公!

小吏越说越兴奋,正准备连黄忠后半辈子的职业规划都分析一遍时,营中起了一阵混乱。

忽地传出一声尖利的嚎叫!

那声音单薄,却又极凄厉,尖锐得像婴孩出世第一声啼哭,或是濒死之人为自己所鸣的最后一声不平。

什么事也没发生。

有士兵跑了过来,报之黄忠。

“有个妇人杀了战俘,还伤了一个阻她的造士,被军法官拖下去了。”

“放了她,”他说,“她们毕竟不是懂军纪,明操练的老兵。”

小吏撇撇嘴,“一个流民,草芥般的东西,军法处置了便是,不值得将军这般开恩。”

黄忠忽然觉得有点谜一样的熟悉感,但他说不清那种熟悉与困惑都是从何而来。

柘城大营不曾陷落,除了数千青州兵外,靠的就是只有这些流民男女。

他们未曾与兵士们受过一样的训练,拿过一样的军饷,却在死亡这件事上一视同仁,甚至被格外关照。

生如草芥,死如草芥,身体里的血还不曾流尽,那具躯壳还不曾凉透,却已经被这样对待了。

——和他们这些老革,其实一样。

天渐渐又暗下去了。

能搬运尸体和战利品的人不多,战场也渐见萧条了下去。

初时有人劝,但后来经过的一片区域战马走的很不稳,陆悬鱼下马了,那些士人却没办法下马。

他们皱着眉毛,捂着鼻子,殷勤地劝说无果后,终于遗憾地调转马头,奔向灯火渐起的柘城。

今天未必能办庆功宴啊,但是不要紧,他们也可以回自己的宅邸里,悄悄喝一杯!不管怎么说,那些在战场上往返跑的世家豪强脸可是丢尽了!光这一件事就够他们多吃三大碗饭的!

那些絮絮叨叨的,殷切又讨好的声音终于渐渐落下去时,陆悬鱼似乎找到了她想找的东西。

她找到了大戟士的尸体。

那些士兵的铠甲格外精良,又有彩带为衬,交锋时没人在乎这个,但在尸山血海里却很好辨认。

先是找到一两个,而后渐渐摸索出方向,尸体与长戟也就越来越多。

她时不时弯腰翻开一两个看看,又从中找到了陷阵营的面容。

……在很早很早以前,那些人同她很熟悉来着。

……虽然也称不上什么特别的交情。

……高顺不给她饭吃,要她自己抱着饭碗去各伙抢饭吃,他们一个个地横眉冷目,和她打了许久的架,终于是同意她来分自己的饭了。

他们的铠甲已经破旧得很厉害了,面目也被血污泥渍盖着,没有那些盔明甲亮的大戟士作衬,她是找不出他们来的。

毕竟他们也老了,面容也有些变化了。

她也不再是都亭侯府的杂役,而是统领三军的大将军了。

认不出来,也是寻常事。

这条只属于陷阵营和大戟士的寂静之路走了不知多久,终于走到尽头。

尽头有一座小山,似乎原是几辆跑到战场上的辎车,被就地当成了防御工事,彼此抢夺起来。

而后就不稀奇了。

他们的,我们的,七扭八歪,堆叠在一起,初升的月光轻轻洒下,落在那座小山上。

高顺就在那里。

他受了些伤,但不曾死,只是筋疲力尽地坐在山脚下,像山的阴影。

月光照不到他的身上。

看到她来,他一反常态,没有起身行礼。

“陷阵营的士兵,”他说,“都在这了。”

第571章

那一戟刺出时,袁绍似乎还是那个年轻的袁绍。

他年轻时又健壮,又漂亮,谈吐举止令人赞赏,上阵杀敌更是有一股子英雄气在身上。

是呀,是呀,当初领兵撞开南宫大门,冲进宫中斩杀阉宦,为大将军报仇时,他甚至亲手杀了几个持戈来挡的黄门……再后来,再后来他征战河北,先谋韩馥,后战公孙瓒,又费尽心思,拉拢乌桓,这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这般豪情满怀。

直到与张辽兵刃相交,一切忽然就变了。

那股巨大的冲击力狠狠撞在了他的胸口上,令他想起幼时被家中骄仆戏弄,意外落水的经历。

在岸上时,水是宁静澄澈的蓝,微波荡漾,轻柔绵绵;但落水后就变成了幽暗阴沉的黑,汹涌激荡,巨力万钧。

他在那一瞬间,从头皮到脚底都被这黑暗中延伸出的力量给包围了。

他不能说出口,不能喊出声,他的喉咙被掐住,这一切都源于胸口冰冷又炙热的窒息感。

但那一次他挣扎许久,被母亲的婢女救上岸后,袁绍是能够暗下决心,立志出人头地,做一番大事的——未来不在他渐渐老去的父亲身上,不在傲慢的叔伯身上,更不在那几个愚蠢的奴仆身上。

未来在他的身上。

而现在不同了。

当他被张辽的马槊撞得身形将要不稳时,身边有许多人立刻护住了他,他们各个赤胆忠心,愿意为他的一个愿望而死,他再不是那个恐惧而愤怒的孩童。

他再也没有了那个“未来”。

袁绍的手指动了动,缓缓睁开眼睛。

灯火昏暗,博山炉里安神补气的香料似乎放多了,雾气渐渐浮在帐中,候他睁开眼,便化为人形,坐在榻边,静静地望着他。

他感到很是安心,头虽还枕在榻上,却也轻轻点了点头,向那个人示意。

——不必担心我。

袁绍为自己辩解道,他只是年岁大了,十年前若与张辽交战,未必会令他胜了这一阵。

——明公的话,在下自然是信的。

明公的嘴角翘起,心中又轻松了几分。

——你想劝我放田元皓出来么?我此刻不便见他,还是再等一等吧。

他想了想,又不放心地问了些琐碎的事。

在邺城一役中,三郎表现如何?他勇武是有的,只是年纪尚幼……且再看一看吧……

若是捉到孟德,唉,唉……留他一条性命也就罢了……毕竟是少时玩伴,多年挚友,虽结了仇,总归不该……

那人坐在榻边,很忧虑地望着他,直到袁绍终于悟了。

——正南,你担心与刘备之战吗?

你看到积尸盈野的战场了吗?

那许多再回不去故乡的河北儿郎,都是我的过错啊!

可是,可是,这一战,我是不能退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