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夫妻在逃荒(159)+番外
「有您的爱护,小皇子肯定能长成一个健康、翩翩美男子的!」
「那本宫可就万事无忧了.」
五皇子满月后,夏洪棣才公布了对贤妃的惩罚:打入冷宫,此生永不再见。
这应该是对妃嫔们最残酷的惩罚了,一辈子不得见天颜,绝无出冷宫的可能了。
十岁的二皇子夏季安和八岁的芳仪公主,知晓他们娘亲所做之事后,均不敢向父皇求情,高皇后这个嫡母,对待他们真心不薄。
在蜀王府的时候,他们的吃穿用度,都不比太子差,而且还允许夏季安去他外家的学堂念书。
贤妃去冷宫前,苦笑着对儿
女说:
「母妃被嫉妒蒙住了双眼,被人当了刀使,你们两个好好的,不要惹事,皇后娘娘应该不至于对你们动手,呵呵,母妃到了最后,仰仗的,居然还是皇后娘娘的人品,呵呵」
芳仪公主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冷宫可不会允许她们经常来探望,她以后就见不到母妃了,没娘的孩子受人欺啊!
上圣皇太后的慈宁宫,早就被禁卫军给封死了,除了一个陪嫁嬷嬷,里面的宫人早就没了踪影。
上圣皇太后躺在床榻上,问着嬷嬷:「都安排好了吗?」
「娘娘,已经安排妥当了,暗部全部撤离,老奴已经将主令牌交给了小主子,等老奴陪您走后,他们就休眠了。」
「哼,你给婉儿说了么?哀家走后,才是她的开始!」
「已经交代了,小小姐是个聪明人,进宫这些年,她可没走岔过,这几年,您一直冷着她,谁能看不出,她这您这失宠了呢?」
「嗯,没了哀家这个拖累,君王就再无顾虑了吧!」
巧月末,暴雨不停,在一个倾盆大雨之夜,上圣皇太后崩。
上圣皇太后驾崩当日,夏洪棣招群臣入宫,宣读了上圣皇太后遗诰。
按照惯例,太后驾崩需要停灵三月,皇帝需要为嫡母守孝三年的。
不过上圣皇太后她老人家体恤,蝗灾,百姓苦,希望丧事简办:
停灵三日,帝后以月带年,守孝三月即可。
群臣皆呼:太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黑娃和翠花是需要进宫哭丧的,三日都不得落下,看见父母每日着白衣进宫,回府眼睛还通红。
几个小孩儿也不玩闹了,小六还小心翼翼的问:「娘,是哪位老祖宗不在了呀?」
「嗯,就是太子哥哥的嫡祖母不在了!」
「哦哦,还好小六的祖母还在,可是万幸啊!」
唉哟,没想到,人家马氏这个后祖母,在小六心中还有一定地位呢,平日里,马氏抱他们的时候可很少见的,只老袁头稀罕他们。
「娘,人老了就会死吗?」小五第一次体会到了死亡,他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大人们都在伤心,没瞧见她娘的眼睛都哭肿了吗。
翠花:生姜汁太霸道了,有几个贵妇不用这道具,能说哭就哭的?
「嗯,人老了就会死,不过,从年轻到老,还要好几十年呢!」
「娘,你别老!」
「娘,你不死!」
「哎哟,娘的宝贝儿子,娘争取活得久一点!」
搂着两个小火炉,翠花的心软得一塌糊涂,再次感谢老天爷让他们夫妻俩重生,有了这么几个宝贝蛋。
温情不过几秒钟:
「娘,好热!」
「娘,不抱!」
翠花:哼!男人小时候就是小猪蹄子!等长大了,就是大猪蹄子!
第一百四十五章 科举之途
高怀瑜接到了圣旨,伴随圣旨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瓷器、丝绸和茶叶。
军中一片欢腾,四年多了啊,他们在这个鸟不拉屎的海岛上,除了练兵,还要砌墙,修房子,种菜养猪。
收拾了两次倭人,还占的是猛火油的便宜,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带着咱们的秘密武器,真想大干一场。
要说到附近的国家,人家高怀瑜可是有想法的,被倭人骚扰了几次,虽然最后打得他们有来无回,还赔了不少银子,可他们连人家的老巢在哪里都不知道。
这次,他打算去东倭走一趟,扬我大国之威,顺便再换点粮食。
因为猛火油的妙处,这几年,夏洪棣可没有停止这个黑油的存储,给盾鱼岛送去的更多。
高怀瑜留了三万多士兵在岛上,带着三万水军,五十艘海船出发了。
朝廷这边,绕过了大商贾,给中小型商贾发去的旨意,让这群人炸了锅。
宁江府,古家。
作为大黄江上的船商之一,古家在宁江府也能排得上前十,不过放在整个大夏朝,也只算得上是个三流商贾了。
古家现在的当家人就是嫡房长子,古大少,他们家的小子们,尤其是古大少的儿子和侄子,这几年,读书的天赋凸显。
以往,古大少还想着把小子们的户籍操作一下,方便读书科举。
没料到啊,没料到,居然喜从天降。
「父亲,这次咱们古家不能再低调了,一万石粮食换一个科举名额,一家不超过两个,父亲,咱不差这两万石粮!」
「你劳资我,是舍不得这粮么?关键是,咱们宁江府,统共才五十人的名额,多少人去抢?那些大商家都还没下场呢!」
「那咱们也抢啊,您儿子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父亲,您记得当年儿子说过的,让奶爹学了厨艺的那位夫人么?」
「咋?还有你啥事?」
「嘿,儿子可听说了,这位夫人可是当今忠勤伯夫人,忠勤伯知道吧,做水泥和马桶的那个!当今跟前儿的红人,您说,要是儿子攀上这关系了,这还愁抢不到名额么?」
「你要进京?」
「对!儿子不想坐以待毙,这等好机会,要是都抓不住,儿子怕后悔一辈子!」
「嗯,那就去吧,带上重礼,礼多人不怪!」
古家这样的,也算还有点门路,没有门路的,争抢这科举名额都要打破脑袋了,除了捐粮食,光贿赂花的银子更多。
古大少一日也没有耽搁,坐上自家海船,从南至北,往京城而来。
「陛下,看来,用不着高总兵购买粮食,咱们这些商贾凑一凑,就能抵上半年的粮啊!」
魏尚书这会高兴了,没想到,那些中等商家,实力也是不俗啊,才几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争抢得那一个厉害哟。
「官仓的粮食什么时候够过!朕可不嫌多!」
「陛下,这些商贾有了科举名额,但是,科举之事却不能另眼相待,还要看他们真才实学才好!」
「有了名额只不过是有了科举的机会,当然要一视同仁了!能凭真本事走到最后的,朕也不拘泥身份,朝廷需要能干的人才!」
「有了忠勤伯这个特例,只要对朝廷百姓有利的,就是人才啊!」
人才忠勤伯,正在巡视东城的工程,这三百户四合院,主体结构已经完工了,蜀地的瓷砖也陆续运了来。
再有一个月的内部装修,这片大夏朝,生活最便捷的豪宅就要竣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