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咸鱼夫妻在逃荒(195)+番外

作者: 三十六楼看风景 阅读记录

高皇后不知道总管太监的腹诽,这会和狗男人一样高兴,她的蚝油坊捐赠的海货,已经陆续发往各府一段时日了。

地方官员不但免费发放海产品,还有各种海产品的食谱推广,务必要教会百姓们这些海产品的花样吃法。

从目前收到的反馈信息来看,哪怕是内地没有食用海产品习惯的百姓们,对这些海产品的接受度都颇高,有些甚至都表示如果价格不贵,他们都愿意花钱购买。

这说明啥?说明这些海产品的可食用价值大呀!夫妻俩相互告知对方,自己收到的诸多好消息,喜悦之情翻倍多。

“陛下,等这些鸡鸭开始下蛋后,百姓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高皇后想到村里家家的鸡鸭满院跑,小孩童捡蛋的快乐场景,都替他们高兴。

“皇后啊,这回你的功劳也不小,没想到,你那蚝油坊还能有这般大用的时候,朕这次能这般有底气,蚝油坊当记一大功。”夏洪棣心里得意,但是还不忘和皇后商业互吹,毕竟皇后也是真出了大力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臣妾乃一国之母,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后,你看朕亲自挑的这对梅瓶咋样?今晚,朕再另外给皇后重赏!”

高皇后无语,只得领赏谢恩了,瓶子倒是好瓶子,其他赏赐嘛呵呵!

青县,因为有了几个瓷砖坊,有数千人在作坊里做工,带动了县城周围的部分百姓都能挣到一些钱,而且今年不缺水,他们绝大部分还不至于,因为蝗灾绝产就往外跑。

郝县令推广起朝廷新政策来,不遗余力,用来孵化鸡鸭的火炕和地龙池,一修就修了好些个,县衙的人全都被他派到下面的村子里,给村民们念公告去了。

鼓励村民们依葫芦画瓢,赶紧把地龙池修起来,不要耽搁免费领鸡鸭和米糠。

县衙请来学习这些技术的婆子们也很能干,才两个月时间就孵化了上万只的鸡鸭崽,上下游村儿有幸成为了前几批受益人。

当两个前儿媳,江来娣和牛大妹在排队领鸡鸭之际,听到了村民们正在议论,发明孵化养殖之法的,居然是她们那个前婆婆,现如今的张孺人。两人表情晦涩,只能低头充耳不闻。

“咱们这位张孺人可不得了,听说,朝廷的典牧署官员,都是照着她家学会的呢,如今免费把这些法子教给咱,这是何等气魄啊!”

“嘿嘿,谁说不是啊,要你我有这手艺,肯定是闷声发大财的!”

“所以,朝廷才给了她这封号嘛,这下,不但见官可以不跪,家里的后辈也沾光哟,走出去,老有面子了!”

“那你现在也能沾光,这张孺人可是咱们青县人,以前就是大峨山的,要说亲戚嘛,人家可还是忠勤伯的岳母呢,看见没?那两位的前婆婆!”

“你说那两个是不是瓜婆娘,放着有能耐的婆母不巴结,如今跟咱一样,领起了救济品。”

“你又不是不知道,一个和野男人跑路的时候胡家还没发达呢,一个可不是被人家撵回来的嘛,想抱大腿也抱不了咯!”

“哈哈哈,换我,怎么撵也不走,我就抱着前婆婆的大腿哭,哭着求她”

村民们说得热闹,胡家的恩恩怨怨可是村民们议论经久不衰的话题。这回领的这些好处百姓里,可能也就这俩前儿媳,领了鸡鸭还不会念张孺人的好咯。

庄稼被毁了,蝗虫到了死亡季,百姓们慌忙的种了一季菜蔬,秋萝卜和秋白菜也能当饭吃,只要不缺水就不愁活!

这用水泥修筑的河堤,还有被疏通淤泥的河道,发挥了重大作用,至少秋季种下的菜种,还真是活得不错的。

他们没事干的时候,就各处挖地龙。小鸡鸭的米糠吃完后,他们挖来的地龙也派上了用场,吃不完的就养在坑里,菜叶子也切碎了,吃完地龙再吃点菜叶子,居然还长得很好。

火炕孵蛋,他们必须学会了,冬日的蜀地也是下雪的,偶尔都还能冻死个人,听说这火炕只要烧些柴火,能暖和一晚上,一炕两用,盘它!

第一百七十章 全蟹宴

“好消息,好消息,廉租房可以报名了,街坊们,京城户籍且家中收入,一年低于十两银钱的,通通可以去报名咯!”

“等会儿, 等会儿,慢点说,就是南边在修的那片房子吗?”

“可不就是那片嘛,老滕,咱们可都符合啊,你家去不?听说一月租子才一百文到一百五十文,十年之内不涨租!”

“怎么不去?那可是水泥砖瓦房,可轮得到咱们吗?”

“先报名再说啊,没轮到, 也没啥损失不是?”

这一晚,整个京城的贫民都沸腾了,虽然也有极少部分不乐意搬去郊区的。但是,对绝大部分无房、收入又不高的人家来说,这是久旱逢甘霖啊。

天刚亮,京兆府门前那条大街,就排起了长龙,整条街熙熙攘攘,熟悉的不熟悉的街坊都在大声的攀谈着,了解对方条件的同时暗自和自家做比较。

听到对方比自家收入还低的时候紧张得不行,耳里要是传来比自家还富裕的也在此列又松一口气。如此反复的忐忑着, 直至看到文书在报名单上, 记下自家的名字和户籍住址才稍微放下心来。

文书们在给记下名单的时候,对前来的百姓们反复强调:报名时间为半个月, 截止报名日后,朝廷会对这些报名的人家,做基本情况的核实, 要把不符合廉租房的要求名单剔除。

尤其强调一些之前还未分家的大家庭,不能借此机会分家,一家子多占几套房的名额。

这话一说,有的现场承认错误,有的不以为然,以为这些不过是吓唬他们的,照样我行我素。

报完名后的百姓们,成群结队的跑去工地上围观,以前只是听说,这眼下,他们可是很有机会住进这些房子里的,从别人家到自己家,感情马上升华了。

五千多户人家,一万多间房子,整整齐齐,站在官道往东西两侧看,震撼自是不用说。

“这真是给咱们住的啊?我的老天爷,这房子, 修得可太好了吧?”

问这话的老头至今都不敢相信,他家在曾祖那辈也是在京城有房子的人家。可曾祖那代开始就衰败了,又是养戏子又是好赌的,家里到他爹这辈才还清债务。已经租房住了好几代人了,遇到这样的好事,老头至今都还以为在做梦呢。

“京兆府还能耍弄咱百姓不成?说了肯定作数啊,只要你家情况属实!”

“这水泥糊地,可真干净,墙也干净,我老婆子能住一晚,死了都值啊!”

“灶房你们看了没?还有猪圈和茅房哩,这猪圈不养猪的时候,可以养鸡啊,住京城的院子里,哪儿有住这村里便利哟!”

“真是恨不得明儿就能住进来,我只想问,有说啥时候公布名单没啊?”

“说了说了,最晚冬月,要让有资格住进去的百姓们,在新房子里头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