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今天气死康熙了吗(349)

想归想,康熙心里还是气不过。

太子:“……”

没看到,他什么都没看到没听到,就是一个点灯的纯纯工具人。

许久,太皇太后可算看完这份厚实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今天说了许多话,又看了这么一份伤脑筋的东西,她的确有些精力不济了,“给我看这东西,除了让我知道胤祚有多优秀,还有什么用?”

护着胤祚的要求是她早就答应,也一直在做的。

这份计划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农业等方方面面,要做的事一箩筐,整个朝堂和大清都得忙得团团转,可其中大多是皇庄和天津卫研究所负责的项目,没有要她这个后宫妇人做的事。

还不如胤祚所说的女子保护协会更需要她呢。

康熙:“……”

这种时候您都不忘夸一句胤祚吗?他就这么得您喜爱吗?酸了。

眼瞅着汗阿玛化身柠檬精,太子赶忙道:“乌库妈妈您看天津卫研究所的建立时间。”

太皇太后翻了回去,天津卫的研究所要在一年半内建成。

既然研究所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占了重要位置,一年半已经有些慢了,许多项目都会因此耽搁。

“有问题?”

康熙:“孙儿曾经允诺胤祚八岁去天津卫。”

太皇太后不禁坐直身体,她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康熙接着道:“当时的打算是沥青路得铺两年,再加上建研究所的时间,差不多就得七八岁过去,可是如今计划提前了。”

哪怕是按最慢的速度来建,一年半后,胤祚也才六岁。

比原来允诺的八岁提前了整整两年。

“研究所一建好,胤祚怕是会插着翅膀飞过去,到时就很难阻止他了。”

康熙和太子不是没想到拖延一下研究所建成的时间。

问题是,五年计划中需要杂交农作物,培育更高产量的品种,需要制作夏日十分需要的空调、冰箱,需要打造海军必备的战船等等,前面两个还能在皇庄做一做,后面那个必须去天津卫。

天津卫已经算是离京城比较近的了,万一胤祚那小子异想天开,说什么要跑去福建研究战船,那康熙是为了大局答应呢,还是为了私心拒绝呢?

再三衡量,再三讨论,康熙和太子实在想不出合适的理由,只好选择寻求外援。

康熙率先投降:“那小子太擅长磨人了,孙儿肯定坚持不了多久,还请玛嬷出个主意。”

太皇太后满目嫌弃,这没用的孙子哦,而后看向太子:“保成呢?”

太子苦笑:“保成可能比汗阿玛投降得还要快。”

太皇太后:“……”

第227章

太皇太后从不知道,阻止儿子/弟弟远行,竟然比治理一个国家更困难。

不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吗?

这句话即将出口前,她恍然想起自己凭借假哭让胤祚答应不跟李光地一起去长江黄河两岸流域建堤坝的事。

……这对父子不是想让她再哭一回吧?太皇太后危险地眯起眼睛。

康熙和太子只觉一阵恶寒,像是被猛兽盯住脖子般的生命危险。

求生欲作祟,康熙连忙问道:“玛嬷觉得什么样的手段,能让那小子放弃提早去天津卫的研究所?”

太皇太后收回打量的眼神,不是让她再哭一回就好。

自己为了达成目的主动假哭,和被别人拜托假哭之间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再者,假哭的手段能用一次,不代表能用两次三次。

“胤祚对研究所的执着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建堤坝一事能让他放弃,是因为他本来就不擅长,又有擅长的李光地负责,他能够放心。可是在研究一事上,大清没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懂。”

简单来说,在这一件事上,不管想什么办法,只要找不到可以代替胤祚的人,就没办法阻止他去天津卫。

天津卫研究所所长一职,胤祚当仁不让。

这正是康熙和太子最为担心的。

皇家再怎么无情,也不至于让一个六岁的阿哥跑到天津卫那么远的地方,一年半载都回不了紫禁城一次。

真要那么做了,指不定很多人都会认为胤祚失了圣心,动起歪脑筋——他掌握太多赚钱的生意,总有要钱不要命的人去打他主意。

太子:“四弟已经跟着六弟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要是在接下来一年半的时间内学得更多更好,是不是能够让四弟去?”

他也不是多狠心的兄长,就是为了大家共同想要保护的亲弟弟而坑一下别的弟弟而已,想必胤禛会理解的。

胤禛还是六弟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呢,太子毫无心理压力地想。

太皇太后思索过后还是摇了头,四阿哥比胤祚大两岁,年纪上是让人放心一些,可是能力上并不能令人服众。

“胤祚身边的那个哈哈珠子不是挺能干的吗?让他去吧。”

康熙的第一选择也是张廷玉,又会物理化学,又懂政治文学,有过管理皇庄的能力,管理更大的研究所也不在话下,但问题是……

张廷玉参与了所有物理化学教材的制定过程,相关知识储备仅在胤祚之下,可知道和学会、应用、探究之间依然有着不少的差距。

以他的身份和能力,能够压制普通人,却压不住一个个心高气傲的墨家和公输家的人。

是胤祚用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和新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只凭自己没法复刻那些繁杂的机器,必须双方联手,否则千年世仇哪可能安安分分待在同一个地方,还搞起了互相协作?

胤祚是皇庄和研究所的灵魂人物,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又在那些人闹出矛盾想干架或者撂挑子的时候起到安抚、润滑的作用。

在皇庄的大多数人都是被他的名声和才能吸引而来,要是中途贸贸然换成张廷玉或者胤禛,恐怕没多久就会出乱子。

第一个要闹的估计就是墨家和公输家。

而且……康熙无奈地道:“胤祚想把他培养成未来的宰相。”

太皇太后:???

为什么你说的话每一个字分开来都能听得懂,合在一起听起来就那么奇怪呢?

知道这话听起来有多让人难以置信,康熙又重复了一遍:“那小子是认真的,都不知道已经带着张廷玉见过多少个大臣,从他们那里取得多少经验了,亲爹张英都没他那么用心。”

康熙没说的是,他曾经召见过张英,本是想暗地里问问情况,结果张英十分羡慕,都快感动哭了。

“六阿哥对廷玉十分用心,薅起羊毛来就连远在长江黄河的那两位都没放过,不说亲弟弟,就是亲爹也做不到更好了。微臣当年要是能遇到一位如此看重微臣,培养微臣的主……”在康熙的死亡盯视下,张英的满腔感慨立即转了话音,斩钉截铁地道,“一定能更好地为大清鞠躬尽瘁!”

让康熙至今想起来都有些不愤。

你以为胤祚那样培养人才的方式是能够随便复制的吗?做梦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