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宋武大帝(349)

作者:殷扬 阅读记录

为了维持生存,老百姓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用野菜拌饭已经是好的了,还能让人接受。有些老百姓就以睡觉来逃避饥饿的折磨,可是越是睡越是穷,越是吃上不饭,因为没时间干活,哪里有收获。另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妇女把粮食省下来,留给家里的男人吃,因为男人要干重活,要是没吃饱就没有力气,而这些妇女只能喝一辈子粥了。(按:睡觉解决饥饿问题确有其事,其中一个例子还与十大元帅中的一位有关。妇女喝粥,山西特别多,因为这里特别穷。)

“皇上!”李庭芝他们感动不已,眼里闪着泪光,无法言语。

李隽摇摇手,阻止他们说下去,道:“有了粮食好,不仅可以惠及老百姓,就是牲畜也会从中受益。祥甫,挑选上等谷子喂养我们的战马,所有的战马都要以精料来喂养。”

马吃草,这是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战马要是只吃草的话,其战力会大为降低,不能打恶仗硬仗。只有给战马喂以精料,战马才会有长力,也就是说宋军就会有更好的机动能力,可以从一地快速机动到另一地,这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李庭芝是带惯兵,深通马性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道:“臣遵旨。”

“在用谷子喂养以外,还要喂以鸡蛋,一天一个。”李隽接着道:“这件事有关国运,一定要落实下去。”

用鸡蛋配上等谷子喂养战马,战马就会膘肥体壮,对于即将到来的中原决战具有难以言喻的重要意义。

“皇上!”廖胜功和杜大用两位战略家深知此举的意义,激动不已。

李隽站起来走了两步,道:“大战在即,朝廷要实行新的举措,马政也要随之改便,才能适应北伐的需要。”

第一卷 危局篇 (下)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战争措施(中)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战争措施(中)

“皇上,臣告退。”沈毕和黄永善两人知道李隽他们接下来要议论军国大事,这些大事不是他们这些做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知道的,知机识趣地告退。

李隽知道他们的想法,接下来要议论的事情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也就允准了,道:“好吧,你们先退下。”沈毕和黄永善施礼后退了下去。

“接下来的大战将是一场战略性的决战,朝廷一定要调动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去,从现在起:一切以战争为主,一切都要服从战争,经济也要转入战时体系。”李隽把北伐之战定性为战略性的决战,如此重要的大战,必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才能有足够充分的准备。

李隽的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服从战争!事实了证明李隽的定性是正确的,要不是李隽没有为连串的胜利迷惑,进行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的话,当旭烈兀统率的“色目军团”出现在中原时,成败还真的很难说。

“皇上圣明!”廖胜功对李隽的定性深表赞同,道:“鞑子在中原经营四十多年,其势力非常强大,不能等闲视之。中原自古是华夏的根本之地,对于朝廷来说极其重要,同样的,对于鞑子来说也是生死之事。北伐之战必然是一场事关国运,攸关华夏命运的生死大战!朝廷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越是充分,胜利的把握越大。”

杜大用发表看法道:“廖将军所言极是,我也是这么看。依我看,中原之地一马平川,特别适合于骑兵作战,可以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进行长途奔袭、大纵深穿插、大迂回大包抄。可以这样认为,北伐之战敌我双方谁拥有更多的机动部队,谁拥有更多的骑兵部队,谁能更好地运用这些机动部队,谁就会取得胜利。因而,臣奏请皇上,朝廷应该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此事,已经刻不容缓,还请皇上马上进行。”

“朝廷的火枪兵,特种步兵都是机动部队,然而其数量不多,影响也是极为有限,只能用作奇兵,在关键的地方投入关键的战役,打击鞑子关键部队。占大头的还是骑兵,朝廷应该想方设法尽可能组建起最多的骑兵部队。”李庭芝沉思着道:“要建骑兵,就得先推行新的马政。西汉时期,马政盛行,西汉才拥有了大量的马匹,为后来组建规模巨大的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有‘单于夜遁逃’与封狼居胥山的华夏壮举。

“朝廷于前年开始推行新的马政,鼓励民间养马,已经初见成效,马匹数量已经大量增加,然而,由于时间短,马驹还没有长大,还不能派上用场。但是,臣可以断言,再有一两年时间,这些马驹就会长大,到那时,朝廷的骑兵部队就会大量增加。因而,臣请皇上早做准备。”

中国历史上马政最为著名的当然首推西汉的马政,正是由于西汉推行了卓有成效的马政,民间饲养了大量的马匹,再加上朝廷饲养的战马,为汉武大帝推行军事变革,大量组建骑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光是“漠北决战”一战西汉就出动了十万精锐骑兵,卫青与霍去病两人各率五万,两路大军好象两把尖刀,一齐插入了匈奴的胸膛,给匈奴以致命一击,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可以这样说,汉武大帝推行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骑兵规模最大,骑兵运用得最好的时期,骑兵取得的辉煌史册留芳。

文天祥接着道:“朝廷在效仿西汉马政之外还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臣以为朝廷当立即下令禁止民间宰杀马匹,禁止吃马肉。若有特殊情况,确需宰杀马匹,也要经过朝廷审批才能执行,若不然,就发配边关。对于那些老死病死的马匹,应该修公共马园进行埋葬。马的主人可以从朝廷获得适当的补贴,马养得越多,补贴就越多;马匹若是死亡,朝廷也给予补偿,如此一来,臣相信民间马匹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猛增。”

陆秀夫思索了一下,道:“皇上,臣以为几位大人说的固然有理,然远水不能解近渴。从长眼来说,几位大人的看法是对的,朝廷应该执行,但是北伐之战即将进行,时间不等人,朝廷应该另想他法获得马匹。”

他的话得到廖胜功他们的赞同,点头道:“陆大人所言有理,请问陆大人有何妙策,可以解眼下之急。”

“江南大战时,朝廷缴获了不少战马,一部分用作组建骑兵部队,一部分充实到马场生养马驹。臣以为,非常之时必行非常之法,大战即将到来,朝廷不能等着马驹长成,而应该把这些能使用的马匹重新编入军队,供骑兵使用。”陆秀夫接着发表看法。

他说得一点没错,现在南宋需要大量的骑兵部队,不能再照正常情形把那些缴获的战马用来生马驹,这些战马都是优秀的蒙古战马,要是全部编入现役的话,南宋就可以增加一支为数不少的骑兵部队。

“妙计妙计!”李庭芝他们抚掌称妙。

李庭芝不等李隽发问,道:“皇上,陆大人所言臣很是赞同。江南大战时,朝廷缴获了十四万匹战马,其中有八万匹组建了骑兵,除去死亡,还有四万多匹,应该马上编入现役,组建新的骑兵部队。”

李隽微一沉吟道:“加上这些,朝廷也有差不多十四五万骑兵了,这还是太少。”

蒙古人虽然损失了大量军队,但仍然拥有很强大的实力,十四万骑兵虽然数量不少,但是与蒙古人能够调动的骑兵比起来还是远为不如。

陆秀夫道:“皇上,臣有一策:朝廷可以向境外买马。海外之国喜好我朝糖丝绸瓷器茶叶,朝廷可以用这些东西换回优良的马匹。”

“这个主意好。”李隽补充道:“对于马匹的进口就不用收取关税了。不仅不能收关税,对于进口优良马匹的商人还要加以鼓励。当然啦,朝廷的马匹要禁止出口。”

西汉也采取了与此类似的边关贸易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李庭芝他们熟知历史,自然是明白其中的好处,很是赞同。

上一篇: 重生在南宋 下一篇: 抗战独裁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