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1598)

“任教授的科研课题,我所理解的是目的为解决临床上的两大痛点。一个是,不是每个外科医学生都能成为外科手术专家。”

这个问题以前早讲过了,医学工具的研发能最大限度降低从业门槛。让更多的普通医生不说能变成天才,但至少可以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平为病人服务,极大缓解优质医学资源紧缺与患者多的供需矛盾。

这第一个目标放到目前是和他爷爷的治疗暂无关系。

接下来是重点了,谢婉莹道:“追求更小的手术创伤。”

机器干活最大的优势在能做到比普通人类高出一大截水平线的高精确度高稳定性。这两点刚好是外科手术的难点,一般外科医生难以做到,外科大佬们所极致追求的。

精确度越高,稳定性越高,手术创伤必然越小。

于是有了:“外科手术机器人目标之一是做到切口小,尽可能的小。”

是和外行人预想的手术机器人不太一样了。外行人想象中的手术机器人,大概率和科幻插画差不多,人型的,主要代替手术医生的手,给手术医生节省劳动力。

其实不是的。涉及人命关天的事情,外科手术机器人不可能自己主宰,只能是重要的手术辅助工具,要解决的是外科医生的痛点,怎么可能做简单代替劳动力的事儿。

齐云峰听她说,骤然发现自己可能以前听过类似的话,但没有她讲的通俗易懂,没给记住在脑子里所以没记得住任哲伦的研究课题,感慨声:“谢医生,要多听听你说,容易懂。”

投资人拿到投资项目,研究那些枯燥无味的文件很头疼的。听项目负责人自己说的话,投资人很怕项目负责人自己胡乱吹水。所有投资人都是巴不得有个第三者在旁帮忙解说和评价。这样的第三者,无疑非常难找,需要非常高度的专业性。

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他爷爷遇到她之后会一眼看中她。

谢婉莹适时夸夸家属:“齐先生你是懂的,能快速理解我话里的医学信息。”

外科手术机器人研究切口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者本身肯定擅长做小切口手术,否则怎么教导机器人做切口小手术。

目前在这个病人身上,内科盲插不行失败之后若外科介入,最怕的无非是需要开胸。开胸风险过大,失败率高。这应该是无论主治医生或是家属最担忧的点。

有个能做小切口手术的外科厉害专家抵达,一切变样了。

“谢医生,你认为这个切口能做到多小?”齐云峰小声问她一句。

走过去的任哲伦等人听到这话,立马竖起耳朵。

“针孔差不多吧。”

针孔?石磊回头望向任哲伦:是这样吗?

任哲伦:针孔也是个坑。

谢谢亲们的支持!!!晚安亲们~

(本章完)

第3651章 强大

不要问为什么是个坑,人家家属和秘书听完惊了下。

学过医的大老板或许能把讶异声稍微收敛点,没学过医的秘书尾随老板发出的信息继而表达出巨大的惊讶,这个声音控制不住了叫得比较大,传遍地了。

预估是,病房里的人能听见。

瞧,病房门本在等他们来打开条缝,这下被惊到的人钻出个脑袋张望他们几个:发生什么大事了?

“来人了是吗?”病房里大领导喊话道。

在外头的几个人听令加快脚步步入病房。

齐云峰拿着手机,回个头,确定这里的医生们应该全听见她的话了。这同样是为什么他最终没和任哲伦打招呼的缘故:别给这里的医生压力。

再怎么说他曾经也是个医生,有医学的知识和医学的直觉,分外能感受到她在电话里好似轻描淡写的医学操作,具体实施起来具备相当的高难度。

“谢医生。”为此,齐云峰在电话里叹出声一言难尽。

谢婉莹:嗯?

在这个节骨眼上齐云峰突然想笑,发自肺腑的笑。只有一个强大的医生能让家属在生死关头笑得出来。说明,她真的很强大。

任哲伦他们一行进入病房内后,触目所及,病房里毫无意外呈现出来的是片如焦土的焦灼状态。

申友焕带着自己的团队在病床边团团转。他本人,一面观察病人情况,一面时而拍拍自己脑袋,一面快踱步到墙角里头画壁角去了。

向来意气飞扬的申医生变成枚愁眉的苦瓜,让申医生身边的人更如惊弓之鸟。

床头不远处被推到墙边上的那辆治疗车,上下层摆的一堆手术医疗器械和垃圾没来得及收拾,充分显示出之前尝试过的医疗措施告终失败的结果。

张华耀是比任哲伦他们提前到没多久,在了解病人的病情,手里翻着病人病历。身为大领导,无论什么时候,姿态必然端的相对沉着。

“给。”见外科的弟子到了,张华耀把病历递出去。

任哲伦接过病历。

由于前天听过讨论会,他对病人的情况多少知情些,只徒手翻到最新的检验报告和医嘱,扫一扫眼,紧接把病历传递给后面两个小的去研究。

大佬,对心中有点数的病人,看病历看检查报告通常会抓重点。无需边看边想,而是在来的路上先想好了,预计了,看检查数值是为了应证自己推测的对不对。

重申,所有检查目的是为了如何开展医疗措施。

“什么意见?”张华耀问他。

时间紧,赶紧想出救命措施。

任哲伦再望一眼宣告内科盲插失败的那辆治疗车。

想想这个病人是以前做过介入手术的,放过支架的,而且是申友焕亲自给做的介入支架。按理说,申友焕对这个病人的血管做介入术是有经验感觉的,所以紧急情况下尝试盲插是有医生经验在做支撑的,不是胡来莽撞的选择。

让人不禁猜疑,会是什么情况导致这次介入手术变失败了?

(本章完)

第3652章 两个字

这里要说到一个问题了,应付人体同一个器官,介入手术的路径多种多样。尤其心脏这个器官很特别。

心脏的特别在于,它本身内在的结构负责了人体的血液循环中枢,另一方面,它自己本人需要血液系统的营养和支持。因此它的结构内部连接身体大血管供给全身血液,它的心肌外面布置的血管系统是给予它自身支持。

医生依照心脏的解剖特点(再次点名医学万事解剖为基础)根据需要规划出各类介入路径。上次介入手术给这个病人安装支架,介入路径是走去心脏表面的冠脉系统,走的是相对的心脏“外部”血管路径。

这次安装临时起搏器的介入手术走的是心脏“内部”路径,要走到心脏内部结构里放电极。

为什么两者路径不同呢?

要明确,治疗的路径奔的是治疗的目的。

上次走“外部”血管系统是要解决上次“外部”血管系统“堵了”的问题。

这次放电极是为了刺激心肌。在这个治疗目的之下,走“外部”系统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