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家有女种田忙(110)
待赵老爷一一说明了这其中的名利门道,赵夫人才恍然大悟,小声的问道:“那老爷,咱们捐多少?”
“明日我去帐上支个一万两。不过此事你可不要叫旁人知晓,就连你娘家的妹子也不说。哼,那些人,可都盯着此次的机会呢!”赵老爷有些等不急,现在就想去支账。
陆陆续续的,捐款的人都将银钱送到了钱县丞那里,主簿也都一一记着帐。有捐大几千两的乡绅,也有捐百八十两的商户,还有捐几十个铜板的百姓。
最后统计,共筹得募捐修路的银两一万九千七十三两二钱。
柳芽儿翻着账本一个劲的啧啧。她本想着此次募捐,能筹个三五千两已是极限,没想到竟筹得了近两万两。这柴桑的贫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爹,这功德碑一时半会的也刻不出来,您不如叫人先将这些捐款的人名和所捐的数目抄写出来,张贴出去。另外,这些捐款几千上万两的人家,咱找人做块匾,您亲笔题字,咱敲锣打鼓的送过去。至于捐的少,不做匾,您就在纸上题字。”柳芽儿想到前世,小时候她家挂着五好家庭的牌子。
抠了人家的银子,实质的给不了,给个荣誉也是不错的。还能让大家伙增加增加集体荣誉感。
柳爹还是头一回听到这种说法,问道:“是要提什么字?”
柳芽儿想了想,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古代赐人荣耀提的是什么字,索性也不想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答道:“就提光荣之家吧!寓意他们为柴桑做了贡献,是非常光荣的事!就是这么多人家的字提起来,怕是要辛苦爹爹。”
“这有何辛苦,写几个字罢了!”柳爹笑了笑,他家小棉袄贴心哩。
“爹,那我这就去寻人定做牌匾去!”
“去罢,路上小着心点儿,可知道了?”
柳爹嘱咐的话还未说完,柳芽儿早就没了身影。
“这孩子!”柳爹笑着摇了摇头。那笑,是温柔的,是幸福的。
他的孩子们都长大了,却都还在身边,真好。
柳芽儿定完了牌匾回到府里,就见厅堂的桌子上和地上铺满了写有“光荣之家”的白纸。钱县丞和胡师爷小心翼翼的拿着写好的纸张。一个将刚写好的扑到地上,一个将墨汁已干的纸收起来。
“大小姐!”
“芽儿回来了?可累了,快去后院歇歇!”
柳芽儿摇头,道是不累,又小心翼翼的迈脚找了了块空地站过去:“爹,我寻您有事。刚巧胡伯和钱伯都在这儿,我也不用特意去喊。”
“哦?芽儿有什么事?”柳爹搁了笔。
钱县丞与胡师爷也停了手上活儿,直起了身子。
柳芽儿站直了身子,认真的道:“柴桑的赤红土粘性大,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若雨势大些,一脚下去抬都抬不起来。修路乃民生大计,再者这次募捐筹得的银两多。既然这笔钱本就是用来修路,咱就一次性给他修到位。除了拓宽,路面咱们采用三合土来铺!”
“这三合土,是个什么土?”钱县丞虚心发问。
他苟活四十来年,听过黑土黄土赤红土,还是头一回听到三合土。
柳爹也好奇,朝着柳芽儿望过来。
“三合土就是用熟石灰,黏土,沙子或者石子混合,再浇入桐油和糯米浆。此土夯实后坚固无比,不说百年,就是上千年也压不坏。另外这修路的钱本就是募捐所得,到时候我们买了那些材料,花了多少银子,一一写下来贴出去。也好叫百姓们知道这笔钱的去向!”
其实这三合土,也是古人的法子。早期用于皇家贵族的墓葬,于宋明时期才广泛用于民生。南京的明城墙,就是用的三合土浇筑。
柳芽儿不会制造水泥,只得用三合土来代替。若不然只是将路面拓宽,铺些红土,用不了几年就又是坑坑洼洼,那这路修着又有什么意义?
作者有话说:
第83章
三月初,修路所需的材料已全部购置完毕。一应花销明细,都被主簿一一记录在册,另外又眷抄了一份张贴出去。
此份明细一贴出去,就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糯米,那可是粮食。柳大人竟然要将糯米磨成粉再制成浆,掺到泥土中用来修路,这不是糟蹋粮食么?
可不满归不满,百姓们也只是私底下吐槽柳大人浪费,却不敢闹上衙门去指责。
其实三合土的制作,柳芽儿已经在尽量节省了成本了。更好的三合土,还要掺红糖,桐油,和鸡蛋清,这种配料制作出来的三合土,牢固的得用大炮去轰才能摧毁。
柳芽儿哪里舍得?
柳爹交代钱县丞,此次修官道不算服徭役,除了包中午的一餐饭食,一天还有十五文的工钱。得知了此事,先前那些心中有怨言的百姓,又将柳大人糟蹋粮食的事抛到脑后,喜滋滋的跑去报名做工。
修路的准备工作在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只等挑的黄道吉日一到,便正式开工。
县衙里的人忙着修路的事,柳冬青忙着孩子们上学课本的事,柳芽儿也忙了起种甘蔗的事。
实验田五亩地的甘蔗,连着从别处收来的,全部砍成了小结浸泡出了种芽。
先前柳芽儿就让钱县丞通知下去,今年若有想跟着种甘蔗的,但衙门登记领份额,先到先得。柳芽儿本以为三十亩的地根本不够分,没想到来报名的人竟寥寥无几。就算有那跟着种的,也只种个三五亩,在他们的思想里,这甘蔗种来也不知是做什么的,还不如种大豆和油菜来的实在。之所以愿意分出几亩地来种甘蔗,全是为了给柳大人和柳小姐捧捧场。
只有胡老大一家,领了十五亩地的份额。胡老大说,他信柳大人!柳大人说种啥,他就种啥。
这么一分,刚好也够三十亩的地。至于从外面收来的甘蔗,柳芽儿只得又种到了自己的实验地里。
“老大你也是傻,种个三五亩意思意思得了,你咋还种个十几亩?这十亩的地拿来种油菜大豆,到时候哪样不得卖个几两银子?再说了,现在修路缺人手,你家这么多地得种上好几天,还耽误去做工赚钱不是?”胡家地的隔壁,是另一户领了甘蔗的人家。
胡老大给种芽盖上土,拿起搭在脖子上的巾子,揩了揩脸上的汗,笑道:“从柳大人来咱柴桑上任,做得那一件事是害过咱们百姓的?既然柳大人说种甘蔗比种油菜跟大豆收成高,那就一定是高的!没看这甘蔗是柳小姐亲自尽心伺候着种出来的吗?要是不值钱,柳小姐费心费力做什么?”
将巾子又搭回脖子上,接着栽种芽,一边栽一边道:“也是说没到时日,油菜还不能收,没有多余的地。不然啊,我还想再种十五亩!”
“哎哟,老大你这么一说好像是这么回事!我先前怎么就没想到这茬?”那人拍着脑门,懊悔的要死。
细想从柳大人上任以来,一桩桩一件件,那件事不是实打实的为柴桑的百姓着想。偏他猪油蒙了心,不信任柳大人和柳小姐,以为这甘蔗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