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还是怕工期不够造关隘,才在外面用取巧的办法造了一堆交错的墙体,试图让骑兵降低速度。
现在外面这样的墙体非常多,哪怕他站在城楼上,也几乎一眼看不到头。
这些交错的墙体长短、宽窄、高低都各不相同,不过最薄的也有三尺厚,瞧着就非常扎实。
外围的似乎被拆了一些,地上有一些散落的砖块。
“阳海骑有攻城的部队,但显然,他们这方面做得并不怎么样。”尉迟兰指着那些砖块,“他们的骑兵跑太快了,后续部队没跟上,那些是他们拆的时候,被攻城弩擦到碎掉的。唉,我用得没你好。”
至于外面那么多的墙,其实是熊北北吩咐,给工匠们练手用的。
林州人在住过了土水泥造的房子之后,对这一项新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这些林州新城的居民,在得知只要想学,就能够免费习得一门新手艺的时候,那热情别提有多高涨了。而他们所需要支付的代价,不过是做一些修路建房的工作。虽然这些工作非常辛苦,但一来需要消耗的时间不长,二来做工管一天三顿饭,还顿顿有肉。
报酬支付完毕之后,他们若是还想做同样的工作,就会得到更多的财货方面的酬劳。
竺年看着他微红的脸,伸手拉了拉他的袖子:“先生已经做得很好了。”
新城说是一座城,其实只拥有一面城墙的它,更像是一个微缩版的长城。
城墙的箭楼里布满了各种攻城弩。
城墙外,就是一片水泥墙建起来的迷宫。
阳海骑是一支极具进攻性的部队,但想要发挥出阳海骑的优势,显然必须把这片迷宫给拆了。
土水泥的硬度和竺年上辈子真正的水泥相比还是差了一些,更加比不上钢筋混凝土,想要拆,肯定是能够拆得掉的。
但是他们拆迷宫,得顶着城墙上攻城弩的狙击。
那是一支箭就有一棵树大的攻城弩,最好的刀盾手都扛不住一箭。
就算拆了,无论是砖块还是水泥块,都必须得运走才行,不然这些坚硬且有棱有角的块块磕磕绊绊的,同样会影响骑兵的发挥。
经历过这些,他们才能到城墙下,开始攻城。
不用说,攻城也不是阳海骑的强项。
就这么一路过来,哪怕城墙被推了,还得面对一个建造得像放大版迷宫一样的城的巷战。
就算他们到最后守不住,让阳海骑推平了,这一路得花费多少时间?
在京城的宋淮要是等着阳海骑去救命,怕是坟头草都长出来了。
这也是竺年和尉迟兰判断阳海骑不会从这儿过的原因。
同样拥有一支强大骑兵的尉迟兰,非常了解阳海骑。
确实,阳海骑很强。但这种强大是在野外平原地带,两军交战的时候。
骑兵冲击步兵,能够发挥出的优势无可比拟。
但是骑兵冲水泥墩子……
同样身为骑兵的尉迟兰,说实话觉得有点恶心,脑壳疼。
他都这样了,把营地扎在不远处的杨酌脑袋更疼:“这怎么弄出来的?”
属下的人没一个敢吭声。
探子说了这里建了一道墙,但是没说有那么多道墙!
这些墙怪异扎实也就算了:“他们哪里弄来这么多砖石建墙?哪来那么多人建墙?”
要知道去年秋天他们经过这里的时候,这地方还啥东西都没有呢。
单纯建这么一道墙,就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更别说是在冬天修建起来。
经过几次试探之后,他们都明白这阵仗就算能推平,也需要花费海量的时间。
可京城那边又等不得。
有属下小声问:“那我们现在怎么办?绕道海州?”
杨酌看着舆图,脸色阴晴不定:“不,海州恐怕不成。我们走宿州栈道。”
“可是栈道连年失修,得重新修。”花费的时间怕是不比攻城少。
“那就修。”杨酌说完,又叫来亲卫,“派人去海州,不要亮身份,尽快把三郎和十郎叫回来。要是可以的话,把海州知府也一起带来。”
作者有话要说:糕儿⊙ω⊙:我是老实人。
红三⊙ω⊙:我是小王爷教的。
熊北北⊙ω⊙:我也是小王爷教的。
糕儿(= ̄ω ̄=):我萌全是老实人。
尉迟先生 ( ̄ェ ̄;):停!我没法正视老实人了。
(完)
第一百一十二章 撤兵 ...
从大月广袤的中部平原到海州,传统上只有一条大道,就是在靠近阳州,从涉阳山往东走。
说是大道,其实最宽也不过丈许,最窄的地方只有三四尺,但至少勉强可供马车或者驴车通行,地势也相对比较平坦。
不过伴随着这一两年东迁的人增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走海尾那边小道的人多了起来,甚至附近还多了个交海尾集的集镇。
杨三郎带着十郎从大道进入海州,所见风貌比之以前他听人诉说的更为荒凉。
沟壑幽深,山石嶙峋。
浓密的山林中,各种鸟兽的声音让人发寒。
尤其是到了夜晚,总让人觉得带的护卫不够多。
好在海州的州府就在大道的另一端,几乎只是穿过阳海渊,走上不多时就能到达海州府。
这里与其说是一座州城,建设得未必有普通的乌堡坚固。石块筑成的城墙只有单薄的一面,上面也没法站人,只在四个角上建了角楼可供瞭望。并不防人,只是用来防御野兽。
城内显然是多了一些人,但人数还是稀少。全城没有一条平整的路面,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屋。
兄弟俩在城内花了两天,见了所有能见的人,愣是没找到半点可发展的机会。
倒是第三天来了个行脚商人,说是从海首镇来的,兄弟一行就跟着去了。
海州知府连自己辖地什么时候多了个集镇都不知道,也没兴趣穿过重重山林,还劝两人不可轻信他人,担心他们的安全。
兄弟俩带着许多士兵,压根不虚几个行脚商人,一路跟着过去。
路比想象中的要好走,林子里有商人们清理出来的小道。他们刚刚走过,草木还没覆盖。地势也很平坦,沿途还有搭建好的供歇宿的小木屋。
走了五天之后,他们就到了海首镇。
人依然不多,但这里样样都是新的,显然比海州府要好得多。
他们说自己是准备行商的,商人们就指点他们跟着一个商队往海尾集去:“你们想要买卖东西,还是去海尾集。那里能买到不少东州的好东西,也收咱们海州产的东西。运气好能碰到东州来的大商人,要是碰不到也没关系,海尾集当地就有收购点,不过给的价钱稍微低一点。”
兄弟俩谢过之后,就跟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商队再出发,没看到背后商人们的眼神有点怪异。
“两个杨家人,怎么想起来到海州了?”
“管他呢,反正也翻不起什么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