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女场长(124)
杨君苏没空跟她吵嘴, 只说道:“等我忙完再整顿你。”
从这之后到秋收, 时间相对空闲。再加上他们四分场的党委书记还没派来,现在是宋要武这个场长一家独大, 杨君苏趁着这难得的空档赶紧搞事。
她写了一份报告, 说四分场由于刚开荒,经济种类太单一,总向总场要拨款, 她想为农场排忧解难,就想遵从领袖对农业的最高指示, 想以农业为主, 同时经营林牧副渔。他们分场靠近河摊和沼泽, 有大片的芦苇荡和湿地, 她想组织家属编织席子创收。
宋要武考虑了一下, 只让她注意政策, 并没有反对。
杨君苏行动迅速,先是叫来李卫红:“卫红啊,我一直觉得你的性子好动,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准备带着你干大事,这不,机会就来了。”
李卫红很感兴趣地问道:“杨姐,咱们要干什么大事?”
“我想搞点副业。”
李卫红兴致减半:“我还以为是要干革命事业呢。”
杨君苏笑道:“搞生产也是革命事业的一种,这个副业干好了,可以促进农业,带动工业,意义非常重大。”
李卫红的兴致又高昂了一点。
杨君苏话锋一转,“不过呢,这年头有句话叫抓革命促生产,抓革命保险,促生产就危险。这件事可能有点风险,不知道你敢不敢做。”
李卫红说道:“我觉得咱们应该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既危险又保险。”
杨君苏惊讶道:“卫红,你的进步真大。我都没想到这一招。”
李卫红得意地嘿嘿一笑。
杨君苏郑重其事地道:“那么这个光荣而艰难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想任命你为合作社的社长。”
李卫红又有些不自信了:“我真的可以吗?我哥说我脑子不好使,听风就是雨,将来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杨君苏说道:“你哥就是在妒忌你,没办法,肯定是你太优秀了。我堂哥也妒忌我。”
杨君苏的堂哥杨大宝李卫红当然知道,她说道:“杨姐,咱俩真是同病相怜,你有个讨厌的哥哥,我也有一个。”
杨君苏:“那可不是嘛。”
杨君苏火速地成立了合作社,还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山河红合作社”,并任命李卫红为合作社的社长。
李卫红十分喜欢这个名字,杨姐连取名都想到她,真是太贴心了,这样的领导上哪儿找。她回去忍不住炫耀一番。
李家众人:“……”
李卫红的哥哥李卫东,冷言冷语道:“你小心别被人忽悠了,就你那脑子也能当领导。”
李卫红:“果然,被杨姐说中了,你就是妒忌我。”
李卫东:“……”他什么也不说了。
除了李卫红,杨君苏还招揽了别的人才,比如会计杜娟,销售朱圆圆郑欢,副社长田翠翠,社员是所有愿意加入的职工以及家属。
会编席子的人自然有,只是大家还心存疑虑。
杨君苏豪气地说道:“没关系,你们尽管做,出了事我兜着。”你当领导还不想负责那怎么行?
大家一听有人承担责任,心中大定。
很快地,一传十,十传百,有不少会手艺的家属和工人都悄悄地寻来。今年的苇子还没到收割时间,但有些人家家里有存货,农场仓库里也有去年的苇子,原材料不缺。
大家分工合作,有处理苇子的,有给篾片做整形准备的,最后一步才是编席子。老人带新人,手艺好的教手艺差的。手艺好编得快的,一个白天,或是两个晚上就能编一张席子。动作慢的,两天编一张。
杨君苏除了动手打人外,动手能力稀烂,她也没上手,只负责动嘴指挥。
她特意强调质量要好,大家初加入合作社,还都挺上心。
席子还没编好,她已经悄悄联系好买家。现在正是夏天,对凉席的需求量非常大。她不用费劲就把第一批凉席给卖了出去,席子3块钱一张,第一批卖了100张,一共300块钱。
杨君苏把钱交给会计杜娟时,大家都沸腾了。
杨君苏说道:“这钱呢,我分为三部分,留下百分之十做为合作社的积累资金,然后再拿出百分之五十做为社员的补贴,社长副社长会计、各位社员都有补贴,最后剩下的百分之四十用来扩大再生产,什么是扩大再生产,就是咱们不光要编席子,还要养鸭鹅养鱼虾,以后还有别的用途。等咱们合作社再大些,还要种果树,绿化农场。领袖教导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现在就是在点燃星星之火。”
大家听得无比激动,啪啪鼓掌。
也有人主动提出要给杨君苏这个总负责人发补贴,杨君苏说道:“我的补贴就不用了,我做为干部,为人民服务是我的本分。”
大家不由得心生之佩服,人家杨科长的觉悟就是高。
杨君苏往下压压手,说道:“现在正值夏天,凉席的需要量很大,大家多干点,我再向外拓展一下销售渠道。”
杨君苏根本不用费力,这个年代完全是卖方市场,什么东西都缺。
他们农场,连职工带家属和下面的生产队有上万人。他们这点量,根本不在话下,而且他们编的席子看上去很漂亮,篾片均匀,席面光滑软和不扎人,睡上去很舒服,很受众人欢迎。
大家尝到甜头,干劲更足,也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合作社地方太小,杨君苏就让社员回自己家编,席子编好拿过来就行,还有专门的人检查质量,糊弄的不行。
第一批卖了100张席子,第二批是500张,第三批是2000张。
第三批席子卖完以后,杨君苏便拿出一部分公共资金买了500只鸭子,300只母鸭,200只公鸭,养了半个月后,直接放水里养。芦苇荡里有小鱼小虾,地里有野菜青草,基本不用喂食,只需要一个老大爷每天准时赶回来就行。
合作社走上正规之后,杨君苏就把事情交给李卫红和杜娟管理,她自己回去忙工作,同时还要时不时地跟基建科的同事沟通建房的事。
第一批平房建好后,基建科开始建造宿舍楼。
他们都是专门干这行的,都是熟练工种,杨君苏只提了几个意见后,便不再干涉。
她有时遇见贺新华,见他晒得皮肤黝黑,神色忧郁,比以前更加沉默寡言,也不怼他了,偶尔还会安慰几句。
老金见了杨君苏,小声问道:“杨同志,我听你嫂子说,你们最近在搞什么合作社?”
杨君苏点头:“是的,发展势头很不错。”
老金忍不住提醒道:“你可要小心哪。”
杨君苏笑道:“没事,我一直挺小心的,咱们不是私人的,是人民合作社。”
老金嘴上没说,心里挺佩服杨君苏,人家是真的敢想敢干。编席子搞副业不是什么稀罕事,不是没人想到,而是没人敢做。这年头,一不小心就被人打成投机倒把,谁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