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封阁女相(58)

作者: 千金裘 阅读记录

当然,王臻华只是想想罢了。

这位美人师兄最恨人拿他样貌说事,王臻华真要对三位师兄态度截然分明,并且针对性地开解薛律,虽然人家碍于师兄弟情分未必会翻脸,但她只怕这辈子都得不到美人师兄的好脸色了。

张晋安三人本是朝中重臣,公务缠身,此番前来祭拜已经是百忙中抽空,所以在灵前守了一个时辰,隐晦地震慑一番,让祭拜的人都识点相别捣乱,就相继告辞。

忙完了第一天的丧仪,王臻华出了灵堂,找了个清净的花厅,叫来绿梓。

绿梓也知道此事不宜为外人所知,于是一个外人都没找,提前将那条路清了人,独自把一个大木箱子抱到花厅,气喘吁吁地掩上了门,“官人,这半年被老爷接了的帖子,都在这里了。”

王臻华赞赏点了点头,“你在门外守着,有人靠近,咳嗽一声提醒我就行。”

绿梓抹掉额头上的汗珠,痛快应下,乖乖守在了门外。

王臻华低下头,认真查看起来。

只翻了头一个月的拜帖,某个名字就上了她的黑名单。王臻华有点难以置信,不死心地看遍剩下半年的所有拜帖,此人名字在庞老先生病情发生转折时,几乎十次有九次出现。

鲁子由。

虽然庞老先生病情好转,鲁子由作为未来女婿,上门探望再合理不过。但庞老先生病情上午一好转,下午鲁子由就上门拜访,他哪来的渠道知道庞老先生的详细病情进展?总不会是未卜先知吧。

王臻华的心渐渐沉了下来。

她心不在焉将帖子归置好,草草放回箱子里。因今天一天心里记挂着事,王臻华倒是没注意来祭拜的人里有没有鲁子由,她开门问绿梓,“你家姑爷今天来了吗?”

绿梓点头,苦着脸道:“姑爷只在早晨拜祭了一下老爷,没待得片刻,就被娘子挤兑走了。”

王臻华漫不经心挥手让绿梓退下,若这半年来鲁子由每次掐点来的到访不是巧合,那鲁子由恐怕未必是庞枝几句话挤兑走的,而是他本就有意如此……

若是庞老先生的死真的跟鲁子由有关,那鲁子由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鲁家几代都是汴梁人,虽然之前没瓜葛,但准备结亲庞家特地打听过,鲁家正正常常,既没有抄家灭族的仇人,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亲戚,鲁子由也是清清静静,既无青梅竹马,也无红颜知己。

而且庞家人脉广,娶了庞枝,日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鲁子由哪根筋搭错了,会谋害老丈人?

王臻华左思右想,不得其解。

希望是她想错了……王臻华直接出了庞府,让重砚套上车,准备去鲁家看看。

鲁家离得并不远,驱车而去,不过片刻功夫,马车就停在鲁家门前。

重砚上前叩门,王臻华等得心焦,也跟着下了马车。

没有拜帖就上门拜客,这严格来说有些失礼,但如果两家亲近,则不需如此见外。王臻华虽然从没登过鲁家门,但正儿八经是庞枝师兄,所以勉强不算外人。

但鲁家门房却停了好一会儿才开了门,把王臻华迎了进去。这就有点微妙了。

一天前,鲁家还准备下聘,家里喜气一点也是正常,不过鲁家在这方面倒还算周到,撤下了喜字红灯笼红幕……王臻华心中有疑惑,自然一路留心看着。

庞家死了男主子,阖家透着仓皇气息很正常。

但鲁家不过是姻亲,而且还是半截子的姻亲,经过庞枝昨日那一闹,两家能不能成还是两说,为着这样关系不近不远的人家中丧事,鲁家上下竟然也露出一些人心惶惶的意味,这不免让人意外。

及至进了厅堂,王臻华坐了半晌,才有一个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上来回话。

那中年男子上前做了个揖,“官人请见谅,太子舍人有事召唤,我家官人不得不去,所以……”

坐了半天冷板凳,王臻华对这个结果也不意外,“是我不曾递帖,冒昧来访。”王臻华把端了半天、一点没动的茶原样搁回桌子,“不知伯父伯母可在?我冒昧前来,合该拜见一下才是。”

中年男子搓了搓手,满脸歉意,“老爷昨儿回来就生了病,里面忙成一团,实在不方便见客。”

王臻华若有所思点点头,“是不太巧,我先告辞,改日再来拜访。”

☆、第四十九章

翌日典素问带着王臻华一路七拐八弯,停在一条小巷子里。面前是一间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铺面,屋檐下一个木架子支出来,上面挂着一个脏得看不出图案的旧旗子,只模糊能认出个“药”字。

典素问上前一步,推开门。

门一推开,里面顿时荡起一阵肉眼可见的灰尘,典素问掩鼻退后一步,等到灰尘落下,才带头进了门。外面这么大动静,里面都没人出来招呼客人,王臻华对此颇觉好奇。

王臻华左右打量,屋顶很矮,几乎伸直手臂就能够到横梁,屋里乱七八糟摆满了桌椅板凳,还有一些用途不明的瓶瓶罐罐,有的泥封掉了,半躺在地上,流出青黑色的粘稠液体,干涸在瓶颈上。

典素问熟门熟路绕过一大堆障碍物,从柜台后推开一扇齐腰高的暗门,示意王臻华跟着进来。

王臻华怀着对奇人异士的憧憬,紧随典素问进入暗门。可惜里面不是她想象中的别有洞天,而只是一间比刚才外间更杂乱无章、让人几乎无处下脚的低矮屋子。

而从书堆后探出头的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男人,也让王臻华想象中世外高人的形象瞬间崩塌。

幸好这个时候不需要她出头,典素问自动上前,跟大夫搭起话来。这名大夫看起来像个三四十岁的流浪汉,却是出人意料有一把年轻清亮的嗓子,袖下的手也是意外的干净修长。

典素问给两人简单介绍了一下。

这名大夫名唤张士诚,祖上做过太医,但因为一些事被罢黜,阖家流放。也是好几代过去,张士诚才得以返回汴梁,但不敢抛头露面,只窝在这种贫民窟的地方,治得也是些付不起钱的穷苦百姓。

王臻华递上脉案药方,“还请您看看,这中间有无蹊跷。”

足有两寸厚的脉案药方,张士诚仿佛只一眨眼功夫就翻完,口气有一点兴味盎然,“单拿出每一张脉案来看,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前后联系起来,这里面却是大有深意了。”

张士诚没管两个听众瞬间变了的脸色,“譬如代赭石、殷黄……这几味药材鲜少用在药方里,虽然也对症,但若有一物作引子,就会使病人气血两虚、邪风入体,不知不觉之间病入膏肓……”

“敢问先生,这种药引所为何物?”王臻华蹙眉问道。

“一种极罕见的东西,名唤药玉。”张士诚回转身,从摞成小山的书堆里费力抽出一本薄薄的册子,浑不在意抖了抖书脊,荡起一阵灰尘,随后翻到某一页,“药玉,古称浊玉,色质浑浊,通体药味,因玉质不同,而各有奇效,或可解毒、或可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