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圣旨只说了两件事,就是即日起,废掉枢密院,枢密院归宰相掌管,然后从今日起,政事堂的相印,只归首相掌管。
此诏书一出,满朝廷哗然。
*
散朝后,林从和刘昫从大殿出来,溜达着往回走。
刘昫叹了口气,“本来这次封了国公,还想着大宴同僚,庆贺一下的,现在看来,大家应该都没心思了吧!”
林从点点头,“我半个时辰前我还在高兴自己升官了,现在,我已经没心思想这事了,陛下这是要做什么?”
“谁知道么!不过这次可道是真慌了。”刘昫忍不住感慨了一句,“陛下是真信任可道啊!”
“是信任,可这信任都快成惊吓了。”林从想到刚刚的圣旨,这简直是平地一声雷啊!
要说这一道圣旨怎么会让朝廷反应这么大,实在是这圣旨太吓人。
这道圣旨就一个意思,从今日起,冯道全权掌管朝政和天下兵权!
吓不吓人。
要知道,从秦始皇有皇帝和丞相起,皇权和相权就一直是封建社会一个很主要的矛盾,因为宰相是文武百官之首,有执掌朝政,掌管军队之责,很大程度和皇权重合,所以从一开始,皇帝就在限制相权。
皇帝开始先把宰相掌管军队的权力分出来,设立大将军、大司马等掌管军队,让宰相没有兵权,只打理朝政。
但这打理朝政还是权力太大,这就有了后来的多相制,例如唐时三省六部,政事堂宰相一般三到四人,这就相互分权,使得宰相无法一人独揽朝纲。
再到后来明朝,甚至朱元璋直接废了宰相。
可现在,皇权压制相权千年,被石敬瑭一道诏书给打回原样了。
石敬瑭把掌管兵权的枢密院,直接划到政事堂了,并且还把政事堂本来分散的相权,给集中了。
如此这样一搞,冯道身为政事堂首相,不仅统领政事堂,还统领枢密院。
也就是说,现在冯道左手朝政,右手兵权,直接成了文武百官之首。
而纵观历史,做宰相能达到这个权势的,大概就是曹操、霍光一流了。
诸葛亮因为有李严分权,都达不到这水平,当然后来诸葛亮压制李严,后来倒是总揽大权。
由此可见,当一个宰相,军政一体到底是何等权势。
而曹操霍光诸葛亮,可都是皇帝去世,幼主登基,才势大的,可如今石敬瑭还活着,却把朝政军权全都交给宰相,或者具体说是交给冯道,这是想干什么。
一时间,朝廷众说纷纭。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皇帝是真宠信冯道啊!
而冯道,在听完圣旨散朝后,立刻归家,闭门谢客,上表石敬瑭,请求皇帝收回圣旨。
石敬瑭却不肯,安抚冯道只是按照朝廷惯例,才把枢密院归还政事堂,让冯道放心接。
冯道:……
您看这惯例别的皇帝干过没?
第170章 石敬瑭想造个诸葛亮 冯道那性子就不……
林从顺着回廊回廊走到皇帝寝宫, 旁边宫中侍卫抱拳,“统领。”
“通报一下!”林从说道。
侍卫点头,抬脚进去, 不一会,侍卫回来, “陛下叫您进去。”
林从微微点头, 进了大殿。
“从林见过陛下!”
石敬瑭正在榻上坐着, 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笑着说:“从林来了,不用多礼, 过来坐。”
“多谢陛下。”林从走过去,旁边内侍搬了个凳子来,林从坐下。
“刚回来怎么没先去见太妃, 反而到朕这来了。”石敬瑭一边逗着孩子一边说。
林从笑着说:“刚刚已经回去一趟了, 见了我娘才过来的。”
石敬瑭笑着对林从招招手,“你这一年在契丹,还没见过朕和皇后的小七吧,来看看, 刚五个月。”
林从凑过来,看着石敬瑭怀里抱着的小娃娃,小娃娃正吃着手,大大的眼睛也好奇地瞅着林从。
林从忍不住逗了逗, 笑着说:“这模样长得真像陛下, 不过嘴有些像大姐姐。”
石敬瑭听了开怀大笑, “你这小子眼尖,一眼就瞅出来。”
林从也挺高兴,“走之前大姐姐才刚怀上不久, 还想着得等好久才能生,结果我去了趟契丹,回来就这么大了,还没恭喜姐夫,喜得贵子。”
石敬瑭忍不住感慨道:“你大姐姐刚怀上时,朕也很煎熬,天天盼着他出生,后来好歹到了冬天生了,朕才安心了,这个孩子,朕和你大姐姐来得不易啊!”
林从也知道这个孩子意味着什么,也感慨道:“都是姐夫和大姐姐平日积福。”
两人逗了一会孩子,说了一会闲话,石敬瑭这才问:“你来有什么事么?”
林从也没绕圈子,“姐夫,今天大朝会上,姐夫怎么突然就把枢密院归政事堂了……当然,姐夫我不是对这事有什么意见,只是觉得有些突然,您也知道,冯相是我先生,这事……”
石敬瑭听了笑了,“没事,朕看着你长大的,你想什么朕还能不知道,这事朕是真心的。”
林从眨眨眼,“可是那是枢密院啊……”
石敬瑭叹了一口气,“你刚从契丹回来,大概还不知道这一年朝中发生的事吧!”
林从摇摇头,“我就回去见了下我娘,还不曾听别人说什么。”
“朕之前不是用了桑维翰为枢密院,老桑是朕掌书记,这些年对朕也忠心耿耿,本来他在枢密院朕也放心,只是之前杨光远平定了魏博之乱后,老桑就和他闹的有些不痛快,那时你们还在契丹,他们俩居然闹到御前,朕只好两边各打大板,老桑外放做了相州节度使,杨光远调了河阳节度使……”石敬瑭叹气。
林从听了表情却有些怪异,这事虽然发生在他们在契丹时,但林从并不是一无所知,因为这事他们走之前,就已经有苗头了。
其实这事是杨光远平定了魏博之乱后,就有些骄傲自满,桑维翰身为枢密使,就想节制下杨光远,因而多次说杨光远,这才有了杨光远后来和桑维翰的矛盾。
不过,这只是表面,其实事情背面,是石敬瑭借桑维翰点杨光远,希望杨光远收敛一点,不过现在看来,应该是杨光远压根没听,而最后两人闹到御前,石敬瑭各打大板,也应该是借着桑维翰趁机收了杨光远的兵权。
毕竟河阳在洛阳边上,算是洛阳的附属藩镇,它的兵马,大多是京城的兵马,杨光远由魏博调到河阳,就相当于丢了兵权,成了没了爪的老虎。
至于桑维翰,他是石敬瑭的心腹,以后找个机会再调回来就好了。
所以林从听了,也只是浅浅的说了一句,“原来是这么回事,难怪回来没见到桑使君,只是这事桑使君也不过说了两句,就外放出京做节度使,有些过了吧,再说桑使君是姐夫的掌书记,也是用的惯的人,姐夫过些日子还是把桑使君调回来吧!”
石敬瑭也感慨,“你说的是,老桑一走,朕真是哪哪都不得劲,等过些日子,有机会让他回来吧,他也该知道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