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玩家靠开马甲一统天下(368)

作者:魏朝瑾 阅读记录

祝凌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然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她这段时间叹气的次数,赶得上以往好几年的总和。

“败给你了……”她起身,于是那在光线中交错沉默的暗影也跟着簌簌而动,“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脚踩过满地粉白的花瓣,带来轻微的沙沙声,桃林的深处,是一片梦幻般的天地。阳光在枝叶间交错,不时有着花瓣落下,划过人的鬓发衣襟,留下一阵浅浅的余香。

“嗒———”

一片花瓣打着旋儿,落到一个小巧的杯中,模糊了那杯面上的倒影。

“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桃花树下,花瓣之上,矮矮的小几旁,乐珩点了点杯身,语气里带着点控诉,“我说的是想喝桃花酿。”

“这怎么不是桃花酿了?”祝凌手里拿着一个青瓷的小瓶,瓶身上绘着几枝开得正盛的桃花,摇晃间能听到酒液在瓶中翻滚,于是撒出几滴粉色的酒液,在小几落下几点深色的酒痕,“不过是时节不同,所以颜色的深浅,自然也有区别。”

祝凌手里青瓷小瓶中的桃花酿是浅粉色的,像是最开始的春日,温温柔柔,而乐珩面前杯中的酒则是浓烈的深粉,像是春色走到尽头最后的热烈。

乐珩端起那杯酒,凑到唇边喝了一口,于是那落在酒杯中的花瓣也挨着他苍白的唇,映得那没有血色的唇染了一丝绯红。

这酒的颜色好,入口却极苦,苦得如药一般,只有咽下去后,才在那极致的苦后有了一丝回甘,带着一点极淡桃花香的回甘。

“哪里是什么桃花酿……”乐珩将一杯都饮尽,“桃花药还差不多。”

那酒液一入口他便有种熟悉的感觉,应是将他常用的药材稍微改变了一些,然后加入了桃花。

“什么桃花药,这可是我研究了很久的桃花酿。”

祝凌每天重压之下稍微得以喘息的空闲,都贡献给了乐珩手中这杯药,想要不破坏药性,又让颜色好看还带桃花香,真的快愁秃了她的头。但她没有说有多麻烦,她只是轻轻地笑了笑,语气里带着点调笑和笃然:“我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你这一手啊!”

乐珩从不喝酒,他的酒都是掺了蜂蜜的水,装模作样地糊弄人。说要喝什么桃花酿,或许只是……在隐晦地说着想念啊。

乐珩将手中的酒杯轻轻地搁在桌上,杯底的桃花瓣上有一滴深粉的酒液,像是盛着一滴泪珠。

他看对面的人———熟悉的容颜,不熟悉的神色,不熟悉的眼神。

但这个与他相处不过几月的人,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

“或许有些冒昧……”他说,“我还从来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

他看到坐在他对面的人愣了愣,然后指尖沾着小几上未干的酒痕,写出一个字来———

[凌]

乐珩眼中倒映出那个银钩铁画的字,他眨了眨眼睛,然后轻轻地笑起来:

“阿凌。”

不是阿凝,而是阿凌。

祝凌轻轻地“嗯”了一声。

在阳光下、桃林中,乐珩慢慢地阖上眼睛,清晰的视线开始变得模糊而朦胧,金□□各色交杂,像是融化了的绘卷,他好像听到遥远的过去,无忧无虑、不知愁的过去———

“你还太小,可不能饮酒,当心成了个小酒鬼。”

“阿兄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你以为你阿兄真的喝酒?他的酒都是掺着蜂蜜的水,装模作样唬弄人呢!”

“阿兄才不会唬弄人呢!他天下第一好!”

……

回忆起过去,乐珩在心中笑了一声。

他哪里是不会唬弄人,他啊……可擅长骗人了。

他也做不到什么天下第一好,他从来都是———

睚眦必报。

楚国,天行殿。

吴大伴站在御阶上,面向着文武百官:“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楚国朝堂上的事早在刚刚就已经全部商讨完毕,如今只是按着以往的惯例,再询问一番罢了。随着吴大伴这一声喊,文臣武将们的身形都放松了些,不再像刚刚那样紧绷着———今日的朝会马上就要结束了。连坐在高位上的楚尧,眼中都泄漏出了隐约的放松。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可以退场的时候,文臣末端的行列里,忽然走出来一个人,这人手执着玉圭,头低垂着,肩膀耷拉,从仪态上便能看出瑟缩来。

在大殿中所有人的注视下,他一直向前走,能看到冷汗从他的额头不断沿着脸颊滑落,官帽的边缘都被浸出了一圈深色。他走到御阶的最前端,不知是紧张还是惧怕,双膝一软,在地上跪出重重的声音。

“咚———”

他的额头也重重地磕在地面上,手中的玉圭砸在台阶上,伴随着玉碎的声响,崩出一地碎片。

“臣、臣有、臣……”他的声音是颤抖着的,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人人都能看出他的狼狈和恐惧。

本来准备退场的文臣武将们见此,便都生了点好奇。也有人背后突生冷汗,在脑海中紧急思索着自己的亲眷有没有闯下什么滔天祸事———毕竟能让人恐惧成这样还坚持要说的东西,其后的牵扯必然不小。

“这不是兰台的张大人吗?”

和这位大人站得近的官员皱着眉,极小声地与旁边的同僚窃窃私语———

“张大人虽是兰台的官员,但生性谨慎至极,非笃定之事绝不上谏。”

意思是说他胆小怕事,故而极其周全,没有一击必中将人彻底按死的确切证据,绝不会出手。

“他虽极少直言上谏,但也不至于恐惧到如此情状啊!”

意思是他拿着确切证据上奏的时候,即使紧张担忧,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这般失态。

也有人想得更深———

“该不会……牵扯到了闵相?”

自从春分宴见春台失火,闵丞相好不容易找回来的独子为保护楚帝而被刺客刺成重伤、认下的义女直接死于刺客之手后,闵丞相便请了极长一段时间的病假,说自己“年老力衰,忧心过甚,恐不能为国效力,故而自请辞去丞相之位”,一连上奏乞骸骨数次,陛下不允,随后闵丞相便一直告病,再也未在朝堂上出现过。

而那惊心动魄的一晚,知情的人要么被处理了,要么三缄其口,没人知道具体发生了何事,只隐隐猜测其中内情,未必像表面上这般简单。

各种猜测在众人心中跌宕,那跪在御阶下的张大人的惊惶,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平静,他颤抖着,愈发显得不安,他的嘴唇嗫嚅了几次,才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臣有事禀告陛下!”

他抬起头,脸色灰败,像生了一场重病似的,扔下石破天惊的内容:“臣参国师扶岚行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举———”

……参国师?

竟然有人参国师?!

文臣武将都纷纷将惊异的目光投过去,国师扶岚虽说手段狠辣,但做事滴水不漏,被他处理每一个人,都有致命的如山铁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