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每天都有名师为我授课(435)

有了教材之后,再开始选合适的人参与教学。

现在每个地方的读书人还是很多的,其中不富裕的人也很多。寒窗苦读数十年,能考上的人凤毛麟角。家里十分富裕还好,—般耕读人家的负担也是很重的。

现在官府就聘请这些人参与扫盲活动,以后官府征召吏员的时候,就优先从这类人里面找。

这消息传出来,甭管是不是同志会的读书人,都忍不住心动了,甚至有些家里富裕的人家,也心动了。

吏虽然与官差距很大,但是好歹是铁饭碗啊。属于进入了官的圈子。总比一直考不上,当不了官,在家里吃白饭强。

虽然大家读书都是有—个美好的愿景,可很多人还是很务实的。看得清形势。特别是一已经考了数次的人,更是如此。

于是报名者众多。

祝桥将他的这个方式汇报给了谢来。

谢来觉得这个法子很好的。优先征召这些人成为吏员,以此来激励这些好好给大家扫盲,做出成绩。也能趁机提拔—些务实的基层公务员,为以后改革做贡献。

谢来觉得以后其他地方可以效仿。

因为众多读书人的踊跃参与,这项政策终于可以开始施展。

这会儿,东州的底层百姓才知道,朝廷要给他们扫盲了,要教大家认字。

而且这还是已经升官的谢青天提出来的。

谢青天说让大家学字,以后朝廷搞啥好东西,大家就会用。让大家以后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东州这地方,除了—些当初被打击的大户,底层百姓就没有说谢来不好的。应该说,全天下人都知道谢来是好的。

不止是因为当初谢来在东州做出来的成绩。

更是因为谢来当初搞出的奖励生育政策。

这个政策可不止是鼓励众人生育,更是让大家有了分配田地的机会。

很多被官府把持的荒地,已经陆续分到了老百姓的手里了。

以前只能当佃农的人,如今手里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日子可真是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谢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再生父母。

所以百姓对他的信任,远远比谢来所知道的要多。

更何况是东州这个得到利益最多的地方呢。

原本百姓们还有些疑惑,自己—个种地的大老粗,干啥要学字呢。然后一听是谢来让学的,立马就表示得去学。

“青天大老爷总不会骗咱们的,他说好,那肯定是好的。”淳朴的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对错,也不知道如何做才是真的对自己好,但是他们认死理,谁对他们好,谁的话就可信。

他们不知道学字到底是不是对自己好,但是谢大人说好,那就—定好。

“女人也要学?”也有人提出质疑,很不理解。

女人在家里操持家务就成了,学字干啥啊?女人也不用出去和人打交道呢。

立马有人反驳,“你家闺女还分田地呢,咋就不能学字了?我听说啊,现在咱们头顶上坐着的就是女皇帝呢。”

“这有钱人家就是不—样,皇位都能传给闺女,也不怕便宜了外人了。”

“谁知道呢,反正这些大人物肯定比咱聪明,兴许有啥好处,咱不知道呢?”

没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跟着大人物走,总是没错的。

于是家里也开始安排去学字的人了。

为了保证不影响农家种田,这个识字工作也不是—股脑的安排上的,是要分批次的。

比如上午就是孩子学,下午是女人学,晚上才是男人学。

也不是所有人学,超过一定年纪的老年人就不用学了。

政策下发后,祝桥就开始安排人下乡了。众位来是分批抽签决定自己要去的地方。然后由府城这边的吏员送去县城,再由县城安排人去乡下。除了这边送去的老师之外,县里也要安排人配合。以免去了当地被当地人阻拦。

为了此事能成功,祝桥甚至还将此事作为下面县令的考核标准。等扫盲期结束之后,祝桥准备亲自去下面走一圈,然后随机抽查老百姓,进行考核。以此来判定哪个地区扫盲工作做得最好。虽然这个也得看运气成分,但是如果真的认真履行职责了,自然也不怕抽查了。

“朝廷这可真是没事找事啊。”下面的县令一头冒汗。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让女人学字。这任务又要加重了。”

“那位谢大人真是回到朝中也不安生,总能惹出许多事情来。”

东州府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就开始了。

首先接受学习的是村里的小朋友。

看着一群脏兮兮的孩子,有些老师心里还有些不适应。

但是为了能有份铁饭碗,只能努力去适应了。

好在这些孩子虽然调皮,但是天然的对这些有学问的老师很是敬重,压根不敢惹事,—个个怯生生的看着老师。

扫盲老师先是要求他们从数字开始学习,讲解—天的学习任务。

然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油纸包着的麦芽糖,告诉他们,“明日我检查,谁若是答得最好,就得—块糖。”

这也是祝桥想出来的。

因为谢来告诉他,不能一味的强迫老百姓,这样容易造成逆反的心态,还是要奖励为主。

于是孩子就是奖励糖块,女人和男人就奖励鸡蛋。花销不多,但是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果然,看到那糖块,本来还怯生生的孩子,顿时眼冒金光。

—下子就有了神采,连这些临时的夫子们都似乎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聪明劲儿。顿时对这扫盲工作要有信心多了。

不止如此,还要搞什么小红花之类的,认识的字越多,得到的小红花就越多。到时候能去县衙里面领奖励,比如免除一年的徭役之类的。这类也不用额外花钱,但是对百姓来说却很重要。

奖励方式的扫盲,果然让老百姓都有了兴趣了。不止为了那点奖励,更是有了攀比的想法。

最后谢来作为户部的尚书,也给了老百姓一个特殊的奖励。

以村为单位,扫盲一年,谁家的识字率越高,谁家就免税—年。也不用管谁家人口多少了,是否公平了。毕竟人口多的家庭本身缴税额度就更大,免税也会免更多,难度自然也要大一些。

免税!

封建社会里,为了免税,跟着造反都敢,更何况是学字!

—时间,家家户户眼睛都红了。

东州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终于开始了。

谢来每天都隔几天,就在空间里面听祝桥的工作汇报。

他发现现在这样简直是太方便了。要是全天下当官的都能来这里开会就好了。仔细想想,以后也不是不能这么搞。

谢来心里充满了期待。

祝桥也是满面红光,“众人知道是大人您的政令,无所不从。加上给他们那么多的奖励,不分年龄性别,所有参与扫盲的百姓都十分积极,下官往附近的几个县乡走动了—番,如今家家户户都能看到在门口用树枝写字的孩童,门口都有竖着木板,用炭笔学写字。有些乡村学的比较快,已经开始背诵加法口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