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在夫君登基前/碎金(262)

段锦也躬下身去。

内心感到迷茫。

丹陛上的女帝, 与那一夜的人, 似是同一个人, 又不似同一个人。

如此割裂。

女帝登基的第二日, 宫城里就开始实行新的门规。

从前皇宫是皇宫又不是皇宫。从建筑上说,它是皇宫。但从功能和规矩上说,它其实与从前的节度使府没什么区别。

有一定身份的人都可以出入。

凭脸。

而今,皇宫成了真正的皇宫,再不能凭脸了。

有职务的人凭腰牌,没职务的人需要提请通报。

认牌不认人。

“将军,请回吧。”御前侍从将段锦拦在了前殿与后宫的分隔之处,“若有事求见陛下,请往前面。”

段锦将腰牌紧紧攥在手中,问:“冯稀元、桂四、宋豫和李卫呢?最近怎么没有看到他们几个?”

侍从回答:“他们几个外放了。”

新的皇帝,新的侍从,新的规矩。

新侍从得到的命令是,没有人能成为规矩的例外。

段锦转身离去。

旁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毕竟都是皇帝了,各种规矩自然该跟上。

只有段锦知道,他失去了从前的特权。

前殿与后宫隔开了,臣子有事,只在前殿和御书房面见禀报,后宫只对宗亲开放。

段锦再也不能享有他独一无二的特权,直接去她的寝处见她。

意味着,她切断了和他的私人关系。

这从小到大,从孩童到少年到青年到将军的抚养、陪伴、教导、提携、指点的关系,到此结束了。

以后,只有君臣,皇帝与将军。

皇帝登基,当然不止这一点规矩上变化。

首先一个,叶氏与叶碎金同宗的,五服以内为宗室。

本家四叔、五叔、七叔、八叔皆为亲王。

三郎、四郎、五郎、七郎、九郎、十郎从龙功大,亦为亲王。

其余十一郎往下诸弟,为郡王。

本家众姐妹无论出嫁与否,皆为郡主,其夫婿为仪宾。

王者,可有一正妃二侧妃,皆入玉牒。

四王叔想立个侧妃来着,叫四王妃追着打了半个王府,最后臊眉耷眼地没立。

四王妃气得不行:“从来也没禁过你,养小妇就养小妇,立个鬼的侧妃。给个小妇行礼,恁地给孩子们添堵。”

四王妃有两个亲王儿子、数个郡王孙子撑腰,除了皇帝,这世上已经没有怕的了。

五郎虽有妾,但没立侧妃。

三郎立了一个侧妃。便是他从荆南带回来的那个侍妾。

她有儿子,旁人都觉得是母凭子贵。

独王妃默默不语。

本家的十二娘和姐妹们都做了郡主。

裴定西的妻子本来血缘远,最多给个县君。但皇帝加恩裴定西,义兄之子封了侯,又特封了他的妻子做郡主。

这个却是妻凭夫贵了。

宗室都卸了军职,担些闲职。

可以说是解甲归田了,从此以后,安享富贵。

王叔都还没什么,毕竟从一开始,叶碎金便有意地压制长辈们的权力。

但诸郎君征战沙场惯了,忽然闲下来,不免怅然失落。

闲下来自然也不能躺尸,还是要做些事情的。

最该做的便是生孩子,生儿子。

女人一年最多生一胎,三年两胎已是高效了,所以要提高效率,就得有更多的女人。

郎君们都添了妾,或至少房里人。

宗室中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氛围。

青壮王爷们都卯着劲生孩子,仿佛进入了一场看不见的竞赛。

至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但没有人会诉诸于口。

王爷们之间的较劲反而不是现在的焦点,朝堂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才是人们更关注的地方。

梁、晋皆承魏制,朝廷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之下又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及侍郎,是为三省六部制。

叶碎金也承袭了这个制度,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

她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合为一省,称中书门下,或可以只称中书,主政事,又可简称政事堂,是宰相办公,决策国家大事的地方。

在叶碎金的构想中,宰相不能独,实际上越多越好。至少有两位,三到五位为佳。

承魏、晋前制,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皆不授人。杨先生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国之宰相。辅佐帝王,统领百官。

袁荀以门下侍郎参知政事,为次相。

此为新贵。

又有前晋遗臣,亦为次相。

此是皇帝与旧势力的妥协。

叶碎金的计划中,未来还会将财权从政事堂剥离,只现在新朝初立,暂还不能动,

但军事权必须从政事堂独立出来。

军事权从前归兵部,兵部在政事堂之下。

但大穆建国之后,叶碎金将叶家军大名鼎鼎的枢密八房升级为枢密院,主军事决策、兵符、禁军。

枢密院与政事堂并立,分掌军、政,合称二府。

大穆初步形成了军政两权分立的体制。

六部官员一半都是从晋帝手中继承而来的。旧势力盘根错节,扎得极深。

枢密院的建立,侵夺了兵部的职权。

枢密院最高长官为枢密使,皇帝亲自兼任枢密使,知枢密院事。

一如往昔,将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众人都看出来了,这位皇帝,对军权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

这必然是因为内心里有什么执念或心病。

众人思来想去,只能归结为:因为她是女子。

或因女子掌权更为困难,所以更为看重军权。

除此之外,的确也做不出别的解释了。

同时,枢密八房中,又有度支房合并进了户部,吏房合并进了吏部。

将军队的粮草、后勤权力分给了户部,将武官的铨选、任命权力归还了吏部。

但新贵们借此侵入并排挤了户部、吏部的旧势力。使吏部、户部许多官员发生了官与职的分离,空有官名而无实职,手里没有了实权。

几家欢喜几家愁。

名利场里谁能清高。这段时间,京城里满是奔走的人。

蔚为壮观。

在这些人事变动中,又有个别特殊的情况。

蒋引蚨之女蒋娘子入了户部为郎中。

品级不算高,六品。上头还有左右侍郎,再上头还有尚书。

但,若不考虑性别因素,任何人在这个位置上,都有升迁的通道。当这个人足够能干,又熬足资历,有朝一日,就可以升为侍郎,乃至尚书。

最终的目标当然是进入政事堂。

当然,做不做得到是这个人的个人能力问题,但这条通道是开放的。

现在,一个女子跻身于这个行列了。

新贵们还好,早习惯了。这几年,除了蒋娘子和十二娘之外,陆续也零零星星有几个女子出仕。只她们大多职位低微,所以没有蒋娘子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