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官(23)

作者: 雁九 阅读记录

道痴对于王青洪在南昌府的生活也心有好奇,因此不仅没有不耐烦,反而时而接上一句,让王三郎有兴致继续说下去。

从王三郎的话中,道痴了解到,王青洪在江西官场日子并不好过。

先前在地方任上时还好,饶州府虽是三省交界,政务繁忙,不过王青洪正值壮年,还可以胜任,要不然也不会成绩不菲,从知州升知府,而后又升从三品参政。

可自任参政后,就到了南昌,就同地方上迥然不同。

宁王府在南昌开府百数十年,开枝散叶,成为宗室大藩。从宁王府分出来的郡王、将军、中尉数以十计。

宁王府的势力,在南昌风头一时无两。

“老师丁忧还乡,守孝不出,除了家人与弟子,鲜少见外客,再没人能挑出不好,宁王府却是跋扈,硬是将老师请进王府宴饮,次日老师方归。而且还带了美婢出府。士林都说老师好色贪杯,违了孝道,我却晓得老师不是那样人,他定是被逼的。老师就是南昌人,妻儿亲族都在南昌,不屈服宁王府,又能如何?坏了名声,为士林不容,便也只能依靠王府。”王三郎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到最后已经带了愤愤:“幸好兴王府才开府一代,子嗣亦不繁盛,要不然安陆州百姓苦甚!”

道痴听着,心却跟着沉了下去。自己便宜老爹还算谨慎,同宁王府扯不上干系;三郎那便宜师父,显然已经从逆。

从逆造反,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要是旁人抓住这个说事,王三郎能不能保全性命都两说,仕途上更是没指望。

“三哥拜师之事,可否众所周知?”道痴沉声问道。

王三郎点点头,带了几分涩然道:“老师丁忧前为正二品由督御史,关注的人自然多些。父亲虽没有摆酒,可官场上多是得了消息,送了贺礼上门。”

道痴听了,看着王三郎,真是无语……

第十九章 不留爷处爷不留

当天晚上,耦院书房的灯亮了许久。

道痴打着哈欠,从书房里出来时,心里已经踏实许多。现下说什么乡试、会试还太遥远,首先要看童子试。

童子试考三项,八股、诗词、策论。

策论不过是文言版的议论文,对于通过后世应试教育的道痴来说,并不算难事;八股有定制,熟能生巧;唯一完全需要主观发挥的就是诗词。

人都有取巧之心,就是道痴脑子里也记得太祖与大将军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还有就是《红楼梦》里的诗词,可事情哪里会有那种好事,出的诗词题目会是这几首?

可只要将诗词当成八股来看,未尝没有取巧之道。拼拼剪剪,内涵且不说,平仄韵律叫人挑不出错处来,也不算什么难事。

至于王三郎拜师之事,道痴揉了揉太阳穴。

王三郎还看不出李御史的险境,王青洪却是能看出来的。可世人讲究尊师重道,王三郎已经打上李门弟子的印记,想要消弭谈何容易?

若是在乡间籍籍无名还罢,只要走上官场,总会被人翻出来。想要淡化李门弟子的印记,只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另外拜个老师,而且对方名头不弱于李御史。可是在士林,背师另投又容易为人诟病。

想要十全十美,怕是不能,总要割舍些什么,才能消弭未知的祸患。王青洪之所以没有为儿子处理此事,多半是抱着侥幸的心。毕竟李御史致仕前是朝廷大员,轻易得罪不得;不管宁王怎么拉拢,等李御史三年孝满起复离乡,说不定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书房对面的西厢房,始终亮着灯。

听到书房有动静,有人从西厢房出来,是兰草。

道痴脚步顿了顿,道:“书房明日再收拾,预备水了吗?”

“早预备下了。”兰草轻声应着,脚步却没停,疾行两步,撩开正房纱帘。

道痴折腾一天,也有些乏了,简单洗漱了,便昏昏沉沉地睡过去。

临睡前,他竟想起过去数年每早下山担水之事。回到王家两天,都没有挑水。

倒不是他勤快闲不住,不过是觉得少林寺前年传承下来的功课,还是有一定益处的。配合上内家呼吸法门,确实是淬炼身体的好法子。

自己来这世上后,从没生过病,就是因这个缘故。

可在王家挑水,又太奇怪了些,道痴可无意被围观。算了,还是找机会上街买两个石锁,同样锻炼身体,却没有那么显眼。

不知不觉,眼皮越来越沉,一夜好眠。

待道痴睁开眼睛时,已经是次日清晨。

几个丫鬟都已经起了,兰草进屋服侍道痴梳洗。

说是服侍,不过是端个水,递给毛巾什么的。毕竟道痴现下头发还没长出来,他又是习惯自己穿衣。

难得兰草是知趣的,没有啰嗦什么“少爷怎能自己动手,等奴婢服侍”之类的话。

青巧则带着小穗去厨房取道痴的早饭去了,今日他开始随王三郎入宗学,辰初(早七点)之前就要出门。

等到道痴梳洗完毕,青巧步履匆忙地回来,却是两手空空,神色不安。

“四少爷,老太太病了,老爷太太已经使人去请了大夫……小姐与三少爷已经过去老太太院子了……”青巧不待道痴相问,喘着粗气禀道。

道痴闻言,不由皱眉。

他回来三日,在王家亦住了三晚,只有刚进门时见了王崔氏。就是第一晚的接风宴,老太太都借口身子乏,没有出面。

这说病就病了?

是病还是旁的?老人家对自己的态度,实在不像是对孙子的态度,眼中满是打量与疑惑。

想到这里,道痴又摇摇头,或许自己想多了。老人家年将古稀,前阵子又旅途劳乏,一直没缓过来精神也是有的。

不管怎样,自己做孙子的,得了消息,还是当请安探疾。

到了老太太院子里,道痴便察觉出气氛凝重。

廊下侍立着几个丫鬟,都是凝神伫立,其中有两个看着面善的,正是三郎与容娘身边的丫鬟。

看到道痴,几个丫鬟神色都有些古怪,竟没人开口给道痴通传。

这时,便听屋里传来闷闷的哭声。

夏天屋子本就开窗,道痴五感又较常人灵敏,因此听得真真切切:“你们不怕死,也要想想三郎与五郎……既是舍不得送走他,就让老婆子带两个孙儿挪出去……”

这话断断续续,又带了哭腔。

道痴只觉得后背发冷,他晓得这便宜祖母不怎么待见自己,本还以为是老人家抹不开脸。

听说当初做主将自己留在安陆的,就是这老太太。当时或许是为了保全儿子名声,省的被傻孙子拖累,贻笑官场,才做出那样的决定;如今道痴不傻不痴,老人家当年的“苦心”就成了笑话,反而要在小辈面前坐实“不慈”之名。

原想着老人家犯别扭,见不得他上前,他就不往这边凑就是。

没想到自己回来,倒是成了老太太的心病,竟是“誓不戴天”的架势。

上一篇: 奋斗在红楼 下一篇: 重生于康熙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