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要看看吗?你特别推荐的那几段她都写到了,真的很精彩啊,我对她是越来越刮目相看了。当我看完之后,我也强烈地觉得她祖上迁离京城来到偏僻渔村一定有某种原因,看他们家把孩子教育得多好啊。”
“呵呵呵呵,你都这样想了,那一定不是我想多了。不过我们纵使有了疑问,但还是不要去追问打听的好,就让她在我们府里好好地做她的小丫头,将来等时机成熟,也许小小自己会主动跟我们说一些故事。”
“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一直在等老爷回来,请老爷看看给点意见,好助她早日刊印出来。”
“唔,好好,我这就看看。”
梁俭德拿起手稿仔细阅读,才看了头几行就觉得有些异样,“咦,原来她更惯用鹅毛笔,而且是从左边竖行写下来的,句子中间这些弯曲的符号是什么东西?”
“看着像洋人常用的断句符号,但又有些不同。”
“嗯,滨州府也是常见外国人的,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也不稀奇,我先看看再说。”
梁俭德看完第一页就适应了这种有些奇怪的文风,接下来的阅读就更顺利了,五千字也就盏茶的工夫就看完了。
“嗯,笔力有些平淡,没什么修辞手法,读着有些公案小说的味道。她喜欢公案小说?”
“哎,好像是的,听外面的小丫头们说,每回她给她们读完了报纸上小姐与书生的故事,她就一人坐在旁边看公案小说。”
“唔,那难怪,看得出公案小说对她的行文风格影响很大。”
“老爷觉得她写得怎样,能推出去吗?”
“可以,她有些写作的基础,再润色修改一下,我想京报和京城周报都愿意登载的。”
“这个故事不会有麻烦吧?毕竟老爷只上表跟皇上和百官讲过细节。”
“呵呵,夫人多虑了,你也看过这个故事了,里面说了关于我的什么重要细节吗?”
夫人恍然大悟,“对呀,她说的都是她的观察,她的猜测,老爷具体做的事她一个字都没提,因为她不知道,近身伺候的只有程将军,读者看到的也只是一个丫头伺候主人家的琐碎事。”
“是啊,而且她很聪明的没用‘我’这个视角来写,而是用了她的旧名‘李小丫’作为主角,写的是她自己的故事,但却是第三人的视角,百姓们读到只会以为是个口述整理后的故事,而不会想到其实这是亲历者亲笔写的故事。”
夫人捂胸大笑,“哎哟,这个小小,真是,我居然都一点没看出来,她的文里竟然还埋了这么多伏笔。”
“她这故事写得很是别出心裁,伏笔放在明处,没看到算你可惜。”
“她把自己藏得很深啊。”
“嗯,她是有顾虑的,到底看了好几期的报纸了,上面登载的故事都是男人写的,她多少有些担心怕报房知道她是女子而拒绝她的小说吧。”
“呵呵,这傻孩子,只是个笔名而已,又哪里看得出来背后真正的作者是男是女,好些闺中小姐贵妇闲来无事专给报房写故事玩呢。”
“呵呵,我们知道,她不知道啊,有机会跟她说说。这个故事登载出去后反响一定很好,她要是乐意,可以乘势再写几个。日后她要是专注于这上面,也就没精力去弄些危险的东西了。铁匠铺里长大的女孩子那都是胆子很大的。”
“也是,呵呵。”
第一卷 滨州剿匪 第82章 小说完成
第82章 小说完成
第二天,李文芳从街上回来,先喂了小叽,又检查了一下昨天做的几根实验火柴,尝试着划了一根。
“哧”的一声响,一丝轻微的硫磺燃烧的气味掠过鼻腔,漂亮明亮的火苗“腾”地出现在火柴上。
“叽”原本在树下水桶里埋头吃鱼的小叽不知几时来到了李文芳的身后,一个起跳就上了她的肩头,毛发竖起龇牙咧嘴地瞪着李文芳手上那根燃烧着的火柴。
李文芳正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小叽这么一闹,吓了她一大跳,一时间闹不明白小叽这又是怎么了,赶紧扔了火柴,将小叽抱在怀里抚摸安慰。
小叽根本不肯乖乖接受安抚,它挣扎着跳到窗台上,在李文芳反应过来之前,它爪子一拨,就把那几根火柴给拨到了地上,接着它跳下地,对着火柴撒了一泡尿……
李文芳目瞪口呆,而小叽做完这一切后,很得意地高竖着尾巴,扭着屁股一晃一晃地出了屋子,吃它的早饭去了。
李文芳无语地望着地上已经不能用的火柴,仔细回忆起昨天小叽对硫磺的强烈反应,渐渐回过神来,不会就是因为硫磺的缘故吧?
小叽讨厌硫磺?
李文芳觉得不太可能,因为还在滨州府的时候,她为了清理梁大人赁下的那个小院,买了很多驱虫药粉,药粉里就含有硫磺,可那时小叽根本没有什么激烈反应,因为它一天大部分时间都躲在水井里乘凉。
李文芳左想右想,想不通小叽怎么现在对硫磺的反应这么大,可她一定要做火柴啊,火石点火太慢了啊。
想到小叽那神出鬼没的身法和快如闪电的速度,李文芳觉得自己根本没可能避开小叽安全地制作含硫火柴,就算过程中不被打搅,小叽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破坏成品。
这个小坏蛋。
李文芳有些无奈地抱着臂膀在院子里踱来踱去,为了不被小叽再捣蛋,她得换个方子才行。
可火柴的药料还有什么方子可用呢?
李文芳在院子里转了不知道多少圈,还真让她回忆起了前世曾经见过的一种新型火柴,方子很简单,就是用松香换掉硫磺,就成了无硫芳香火柴。先前用松香做洗衣皂的时候,小叽很平静,那么用松香做火柴,它应该不会再捣蛋了。
主意打定,李文芳锁上火柴室的门,回到自己屋里开始新的计算。
内院出来个丫头来到李文芳窗外,说夫人召她进去。
李文芳只得搁下算了一半的题,随那丫头去见夫人。
进到夫人房里,行过礼,李文芳规规矩矩地站在圆桌边,对面坐着夫人,手里拿着她的手稿。
梁夫人先夸了李文芳一通,说她的故事写得有新意,不读到最后不会知道最初那两个不像富商和护卫的男人竟然是真钦差,而故事过程中不断抖出来的包袱又能吸引着读者一期期地购买报纸。夸完了,接着夫人话锋一转,开始提缺点了,翻着草稿指出哪里哪里有不足的地方要润色修改。
李文芳听得很认真仔细,将夫人提到的不足都记在脑子里,然后谢了夫人,接过草稿赶紧回屋改文。
先趁着记忆清晰,将夫人说过的话都默写下来,然后全部放到一边,暂时不去想它,等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来改文,李文芳继续算它没算完的计算题。
到午时前总算定下了一个最优比例,午饭后李文芳就迫不及待地溜到跨院开始新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