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169)+番外
家里的鸡,今天请客,要杀一只,还有一只送给大哥家,岳父岳母跟着他们过 。算是孝敬岳父岳母的。
外面已经在忙,杨家三兄弟已经在帮忙。
帮忙收拾家里,沈清和迷蒙着眼睛走出来,看到的就是外面做事的几人,杨凤兰见着丈夫起床,拍拍身上的灰,上前一步问道,“清和,饿了吧,我给你留了早饭。你去洗脸刷牙,我给你再热热早饭。”
迷迷瞪瞪的沈清和抬起手腕,已经久点了,“好,我去洗脸刷牙。”
做事的杨家三兄弟翻着白眼,心中着实郁闷,老妹儿真是一个重色轻兄的家伙。一辈子都会被妹夫吃的死死的,他们都不好意思说这是自家那位泼辣活泼的老妹儿。简直变了一个人,受不了。
青山屯的三天,过的很快,杨家三兄弟送爹娘还有妹妹妹夫两个小外甥一起上火车。
东西真多,一阵忙活后,带着的东西多,座位高处的架子上与座位下都塞的满满的。没有一点空档的地方。
夫妻俩抱着孩子坐在靠过道的边上,杨父杨母在窗户边,对着三个儿子嘱咐了又嘱咐。不放心家里,特别是杨老大,被老母亲嘱咐了无数次。
直到火车鸣笛,缓缓启动,杨母还朝三个儿子挥舞着手。
兄弟三一直等到火车驶出他们的视线,才回转。
沈清和抱着闺女坐在老岳父身边,火车一路疾驰,杨父看着窗户外的倒影,心情有些激动,去到帝都,是多少人的梦想。
半夜就赶路进城,天刚微微亮,火车已经启动。
沈清和把孩子交个岳父看着,自己拿着桌子上放的两个搪瓷缸去打开水,刚才列车员喊了一嗓。
等会儿饭盒也得带着,多打点开水温温鸡蛋和提前最好的蛋饼。
来往几次,两个饭盒一个在温鸡蛋,一个在温白面粉做的蛋饼。
“爹,娘,吃点东西。”温好的鸡蛋 和蛋饼用盖子装好,推给窗户边坐的二老。
“清和,坐吧,别忙东忙西的。”女婿最近几天的表现看在杨父的眼里,他脑补的结果就是,女婿在农村被生活磨的像个老人,暮气沉沉,没有年轻人该有的活力。能回城,整个人又像是回了过来一样。
看看这几天做的说的,才像是一个年轻人。
“没忙啥。闺女来,咱喝点热水,再吃鸡蛋好不好?”
小静媛窝在爸爸的怀里,可开心了,粉红小嘴撅起来,小眉头一皱,“媛媛想吃蛋饼。”
“哎哟,想吃蛋饼啊,爸爸给你撕一块。”笨手笨脚的爸爸,撕下小块蛋饼,喂到闺女嘴边。
父女俩很有爱的互动着,你一口我一口,被妈妈抱着的小怀远伸出手表示他也要和姐姐,爸爸玩。
早上天不亮,火车抵达帝都,站台上有不少来接人的人,沈清杰早就知道自家老弟在哪杰车厢,火车一停好,他飞快的奔跑着。
兄弟俩也有几年没有见面,感情生疏了许多,但毕竟是至亲,弟弟说今天回来,他也不好意思说不来接,父母没了,除了自己的儿女,妻子,老弟就是他最亲的亲人。
呼哈着手,站在老弟下车的车厢门口等着,这是终点站。
一家人东西很多,有老有小的,等着别人先下车,沈清和站在过道上,一件一件的行李从架子上往下搬,杨父也没有闲着,座位底下的行李,也一件一件的搬出来。
看着人都下的差不多,沈清和才说话,“爹,娘,您在上面看着东西,我搬一袋先带着下去,在下面帮我们看着行李。等会儿娘在上面看,我和爹一起搬。”
“行,你们先下去。”
隔壁的座位上,如今都放满了行李,全是沈家的东西。
带着妻儿下去,第一眼,沈清和就看到了前来接人的亲哥沈清杰,“哥,你怎么来了?”
“来接你们,都下来了吧?还有东西没有?”
“有,等会儿给你介绍,先帮我帮东西。”
多了一个劳力,行李很快的搬完,给双方相互介绍认识,沈清杰对着杨父杨母很热情。
沈清和这些年房屋出租的钱,全没有要,给了大哥,他知道大嫂是个喜欢扎刺的人,一直对爸妈把存款全留给自己不舒服。
大嫂的态度,他不是很在意原主把房子租出去的这几年,房租从没有收到自己的钱袋子里面。给了大哥,无论他是拿回家给大嫂还是自己攒着做私房钱,他都不管,也从来没有问过。
在外面,找了几个骑三轮的,人跟着行李,从火车站一起回到家,比做公交车方便许多。
今天天气不错,有冬日暖阳,无风,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
沈清和一家刚抵达大门口,就遇到坐在胡同里晒太阳的老人们,见到几辆人力三轮车,下来一群人,眼尖的万大爷,一下子就认出来沈清和,“是小和回来了呀。”
“万大爷好。”
“是探亲还是回城了?”
“回城,这不我媳妇儿孩子都跟着来了,还有我岳父岳母也来看看。”
“行,是个不忘本的孩子 ,没有狼心狗肺,没做那陈世美。”万大爷竖起大拇指给了沈清和一个大大的表扬。
如今回城的男女知青中,年龄大的,很多都是抛弃了原有家庭的,哪怕是知青与知青的结合,一半以上也是以离婚告终。
能带着乡下原配回来的,真没有几个。
带媳妇儿一一认识坐在外面晒太阳的几位大爷大妈,然后才进去,沈清和家里已经清理的干干净净,火也生了起来,炕上暖乎乎的,是沈清杰请的隔壁邻居帮忙生火,还烧了不少热水,开水。
妻子不愿意来帮老弟,他总不能让老弟回家,连口热茶都喝不到。
为此,他找同事,从他郊区的老家买来不少柴火,他弄不来多余的煤票,就找人弄来了一些干柴。
外面的煤炉子也生好火,都是找大院邻居们借的煤球,一家十来个煤球,刚好够老弟一家用到几天的,马上就月底了,这几天把手续办好,老弟就有煤票这些,下个月的也不用愁。
让你回城,但是不代表一定会帮你安排好工作。只不过正常的粮食关系 ,户口回来了。半死不活的口粮还有一些日常的票还是有的,煤票 ,牛奶,还有居民购货证都是有的。
一家人来不及喝口热茶,就开始整理行李,两间房间都长,还有些宽,也不知道当初第一任房主是怎么想的,一个倒座房也建的这么大,倒是解决了沈清和的燃眉之急。
刚回来,买房子住出去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两间房不够住。
好在房屋是沈父在的时候改过,在靠胡同通道的那面墙都弄出来了大窗户。两间房都是如此。
前后有窗户的房间,住着也敞亮,也很舒服,至少不会不透气。
家里还有简单的家具,吃饭的桌子,一个大衣柜,两个炕都有炕柜,还有一个书桌,五六把椅子,一间屋子还放了碗柜,碗柜有三层,放锅碗瓢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