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221)+番外
生活有了盼头,庄稼人做事更加的起劲。
人多力量大,一天的时间,全部收完土豆。
钱为承到处跑,记录着,他有官庄的地形图,那些种植的土豆,他都是知道的,快速的记下产量,都是差不多,每亩地之间的区别就是一石到两石以内。
一位老把式挤过来,大着胆子问,“大人,来年我们是不是也种土豆。”
正在与刘师爷说话的沈清和,露出一个和善亲切的笑容,“对,明年威西治下的百姓,至少都得种下四亩土豆与红薯,除了留下自家吃嚼部分,其余的官府要花银钱收,不许私下买卖,一但抓住,严惩不贷。
每户种植了几亩地,官府都是有登记的,可不许私下买卖。”
种子要全国推广,前期也是肯定不能私下买卖。
“是,听大人的。能种就行。”
听说官府花银钱收购其余的,老把式心中还是有忐忑,有些担心官府贱价收购,只是又觉得不会,毕竟沈大人是个好官。
长绒棉如今不急着推广,没有那么多田地先种它,只能等两三年以后再说。
刘师爷也知道大人的计划,他也是参与者与制定者,对于眼前年轻的大人,他更多的是佩服。
要不是大人心系百姓,怎么会到处打听高产的粮种,每一个异域商人他都不愿意错过,发现新事物新物件都仔仔细细反复的问询,有什么用,怎么做的或者怎么吃,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错过。
他跟在大人的身边,见过很多次这样的询问,唯一遗憾的是,大人寻新良种,土豆,红薯,长绒棉时,他不在身边,没有亲眼见证,颇为遗憾。
不过他当天就看到了新良种,大人妥善安置着,包括育苗,大人都是带着佃农亲力亲为,毕竟大人问的仔细,只有大人知道大概怎么育种,虽然是第一次磕磕绊绊的,出现几次大人也记不准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没有错。
他全程参与,跟在身边,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作者有话要说:在汉代一斗约为2公斤;在唐代一斗约为6.25斤=3.125公斤;一石约为62.5斤。
宋代的一斗约为11.84斤=5.92公斤;一石约为118.4斤。
在明朝一斗大约为18.25斤=9.125公斤;一石约为182.5斤。
现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一石米=125斤=62.5公斤。
山山用宋朝的一石为计量单位,好算数,把一石干脆四舍五入算120斤,勿喷。
第118章 倒霉庶子(09)
他全程参与, 跟在身边, 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一点点的记录, 他还每天都要跑一次地里,辛苦是辛苦,可是值得。
按照沈清和教的方法, 保存土豆。
官庄的一天收完,第二天, 沈清和自己地里的, 开始收。
人没有昨天的多, 但是种的比官庄多。
要全部收完得有几天的时间,沈清和站在地里,扫视一遍土豆地,全是自己的,真好。
他既能推广土豆, 还能赚上一大笔银钱,这些都是土豆种子。卖给各地, 进项不会少。
钱为承坐在书房给镇国公报考昨日的所见所闻。
“真的能亩产十六石半?”镇国公惊讶的问, 他生平还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亩产十六石的粮食。
“公爷, 确实是, 属下是亲眼见证, 不是只有一亩地,而是种土豆的所有地都是差不多,区别也就在一石至两石的误差, 不会有错。”钱为承拿出来他的记录本,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镇国公接过记录本,仔细阅览,按照记录的,产量确实有十六石半。
“沈大人还说了些什么?”
“大人说,此土豆不但在饥荒时可以做粮食吃,平日里也可以做菜吃,还有各种做法。也是一道平民佳肴。”
钱为承最为惊叹的就是在这里,能做粮食还能做菜吃,确实不错。
“还能如此,看来他是用了新的,明年即使大旱,威西应该能安然度过。”镇国公最担心的就是军中粮食不够,想不到女婿种的新物种能真的有如此高的产量。
之前女婿让他多储备粮食,现在有高产量的土豆,应该来年即使大旱,他们也能挺过去。
当然,他也明白之前女婿不说新粮种的事,都没有确定的事情,谁敢满口胡言到处乱说,哪怕自己是他的岳父,他也不敢胡乱言语。
不得不说镇国公的脑补,让沈清和避免了被镇国公训斥一顿。
“确实,如果真的有大旱,威西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钱为承也觉得应该有干旱会发生,快要九月底了,天气还是异常酷热。
他们西北军还是得早早准备粮食为好。
之后,钱为承说了沈清和的推广计划,还有等他地里的土豆以及十月份红薯收获以后一起禀奏皇上的事情。
镇国公听着,没有说话,等钱为承说完,他才睁开眼睛说道,“是个有成算的,这样吧,收获红薯的时候,知会一声,我亲自去看看。”
“好,下个月就能收获。”钱为承明白公爷的想法,亲自去看看,才能彻底相信。
几天后,沈清和私人地里的土豆全部收获,全部归仓,储藏起来。
今日,府中宴客,全是军中将军还有本地以及周边的大户,主要是展示土豆的妙用。
清炒土豆丝,酸辣土豆丝,五花肉烀土豆,还有牛肉炖土豆等各种以土豆做的菜肴。
沈清和与镇国公,知州大人以及周边几座城的知县坐在一桌,给他们讲解土豆做的各种菜肴。
几日前,镇国公让沈清和还是先把土豆的事情提前禀奏皇上,顺便让皇上派人亲自来查阅红薯一事,当晚六百里加急送望京城。
今天的宴请是为推广做宣传,推广肯定从周边开始,威西是第一步,沈清和清查过,完全够本县百姓种植,就是城里居住的普通百姓,明年也要在城郊开荒种上几亩,不行的就佃地种。
还有一些多余的土豆种,他想介绍给周边的几县,知州胡大人当然赞同,即使不赞同都不行,镇国公坐镇的地方,他敢说不才怪。
其余每桌人都有沈清和派的人讲解,每人还有一个水煮土豆做主食,试吃。
第一次吃,确实觉得不错,大家频频点头称赞。
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说此物不错,刘师爷给大家讲解,此土豆抗旱,即使干旱时种,荒地上种,可能产量达不到每亩十六石,但是也不是一般的粮种能比拟。
看今年的天气,来年估计不会好过,这可是能救命的粮食。即使不干旱,也不要紧,肯定要全朝推广,种了也不吃亏。
不少人听了刘师爷的话都点头认可,新物种出现还是高产良种,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有三到六年甚至十年的推广期,前景非常好,稳赚不赔。
唯一可惜的是,购买多少良种要登记造册,收获时有多少产量也是心中有数的,不许私下贩卖,全部统一卖给官府,再由官府统一卖出去,或者换成别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