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369)+番外
家境富裕 ,文采过人,长相俊秀,谦和有礼,这样的儿郎哪里去找。双河镇乡绅,还有寿县的雷家,都看中了沈奕君这支绩优股。都想提前预定好。
只不过,沈清和都没有点头,不是眼界高瞧不起那些人家的姑娘,是大孙子要在十八岁前考中举人,如今正是一心读书的时候,肯定不能成亲分心。
京城的三个庄子,如今都是三个儿子轮流管理,沈清和算是彻底闲下来了,每天在家逗逗孙子孙女,其余的时间就是闲着。
族里的事情,在他全面丢给大侄子管理前,已经出台一些族规,用“水库”的收入管制他们不听话。
最近三年,他也没有折腾出什么新的品种来赚钱。京城的几个庄子之前跟着种辣椒,也赚了不少。如今全部种粮食,也能赚上一些,他这一世就像是休息旅行一样的简单平和 ,没有什么大的纷争。
沈家在孩子们考中进士以前,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比很多中等官员家庭要富裕很多。
十年后,沈清和一家一位状元,三位探花郎,两位十四岁的秀才郎。
去年已经分家,三家依然宅子连在一起,京城的宅子也是一样。沈秀才在方圆二百里,名声远扬,没办法,那样的一户跟普通农家没有多少区别的家庭,培养出来这么多的进士,不出名都不行。
老秀才沈清和依然住在秋山村。
十几年的时间,秋山沈氏一族,除开沈清和一家,也有三位二甲进士,其中沈三爷家就有两位,还有举人五位,秀才真不少有十位。是附近乃至京城都非常有名。
远远超过沈家村超过主支,能出这么多的人才,全靠沈清和,村里沈氏一族早年共用的几口老井,他都滴过不少灵水,孩子们耳聪目明,记忆力好,思维敏捷,加上家中不缺银钱,一心供他们读书,学习风气氛围好,彼此鼓励。
出来的人才多 ,也实属正常。京城沈家也没有想到分出去的老九房如今居然大变样,变富有了,族中子弟都有出息,出来的人才真不少。
沈清和出资建的秋山书院,已经建好,只需要装修,就能招生。书院需要的夫子们,也已经招聘到位,束脩是京城周围五百里范围内最高的。
有不少闻名天下的大儒,也来到秋山书院,为什么?
待遇,福利好,住的好吃的好,还有“薪水”高。别说文人不为五都米折腰,那是银钱还没有真正到位,只要真正到位 。他们一样会折腰。
柳成蹊如今也是秋山书院的先生,不过还没有到任。他的日子过得也一样的好,没有招上门女婿,女儿嫁给沈三爷的孙子,如今也是进士,在外地做官,女儿带着孩子一起随任。
夫妻恩爱,两个孙子一个姓沈一个姓柳,还有一个宝贝孙女。
清晨,露珠还在枝叶上摇摆,柳成蹊就背着手来到沈家,“沈兄,走,去书院看看。”
“走,看看去。”沈清和用完早饭,在院子中散步消食。
秋山书院离着不远,在对面半山,山脚两边全是书院先生们住的院子。全是沈清和记忆中的徽派建筑,三合院形式。一般都是依山面水,高墙封闭,黑瓦白墙,能很好的融入大自然中。成为大自然中的另一种美景。
书院掩于苍翠美景中,“老师”宿舍依山面水,坐落在山脚。夏日的清晨,远远望去,秋山书院犹如仙境,薄雾弥漫,缠绕的云雾,悠然的飘荡,像极了动态的墨色山水图。
秋山沈家在京城乃至周围的府城县城名声远扬,都说秋山村风水好,文曲星常驻于此。
招生的已经开始,外地的学子,已经开始来附近租房住,准备年底的考试,等来年春入学。
雷家也在秋山置办了地盖大宅子,还有离书院三里外的新“商业街”,置办了铺子。
两人走到山脚,看见正在做收尾工作的人,很多都是秋山村的村民们。不少人和俩老头打招呼。
转悠一圈,沈清和坐在路边的石椅上休息,长石椅在秋山村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是公共设施,专供人歇息用。
“成蹊,书院会办成闻名天下的大书院吗?”沈清和心中没底,他想着要是能和一些千年书院一样,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就好。
“会的,天时地利人和,秋山都有,以后又是一座有着千年传承的大书院。”
柳成蹊也憧憬着有那么一天,书院的内石墙上,每一位大儒和书院普通先生的名字,都会铭刻在上面。
会留出空白,写上他们的生平简介,以后从秋山书院离开的优秀学子们也一样能铭刻在石墙上。
关于他们的一切,都会存档入册,书院有一座存档楼,二层的小楼,全是“档案室”,夫子,学子的档案都会存封于此。
沈清和不知道,因为他的一个想法,一千年后,已经进入新时代,秋山书院,依然是闻名遐迩的书院。
只是这里已经是一所名校,一所人人都想进的大学。
因为他的阵法,里面的建筑,还有保存的纸张以及铭刻在石墙上的一切都没有被腐化损毁。只是多了岁月的沉淀。
不少人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居然还有保存下来的“档案”。有些还有描述古人们在书院的一些生活学习的情况。
沈家一族历经千年,依然是秋山村的大姓,沈清和的后辈们依然出色优秀。
石墙上的简介有很大一个板块,是介绍书院创始人的家族,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有介绍。
主要还是从沈家怎么崛起到一代出了多少进士状元探花。就连沈家养的牛,也是大齐朝最好的牛,都有介绍。
一代六进士,多荣耀。
*
古代包租公
睁开眼睛四下打量,简陋的房间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房间里面有些什么。
又是古代,一晚上都在梦中看电影,接受原主的记忆。
记忆中,原身沈清和就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家住京城,都说京城“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还真是这样。
祖上几代都是京城人,经过努力在京城置下薄产。有处二进带左右跨院的宅子,还算是不错。
在京城近郊有百十亩良田,全家吃喝不愁。家中有老父老母,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娘子五年前生产的时候难产而亡。
为了让儿子沈玉林不被后娘磋磨,原身死活不愿意续弦,他知道只要自己续弦,以后就不会一心疼已经失去母亲的孩子。
为此无论爹娘如何催促他都不愿意续弦。
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五岁,长的可爱伶俐,是全家的宝贝蛋。
原本一家人都可以过着幸福安康的日子。前世也是在这一年,沈母又提及让儿子续弦的事,已经不好再说什么不续弦的孝子,答应了母亲续弦的建议。
沈母的行动力很迅速,很快找好相看的对象。是不远处一位举人老爷家的庶女,一个不得嫡母欢喜的庶女罗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