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他们是京官呢?京官与地方官的关系很是微妙。
顾三元呵呵一笑,把礼物清点装好后,端来热水给顾青云泡脚,说:“明天去陈家,也不晓得他们陈家是什么样的?陈表叔看起来很好说话。”
顾青云一听,顿时沉默下来。是的,在参加鹿鸣宴后,他查清陈桥的住所,赶在他回家之前就去和他相认了。认亲之前,顾青云的心理是很复杂的,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顾家的人很好,可外家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不知道。
有庞喜林的事发生,顾青云对自己亲属这一块的关注也跟着提高,生怕因为亲戚的事受到别人弹劾。
万一认亲回来对方是那种惹是生非的亲戚就不好了,可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他们的消息,不认更不好,这会让他奶奶和母亲遗憾终生。再加上到底是自己外家,说实话,万一真有那些不着调的亲戚,自己还是有办法让他们安分下来的。
所幸,通过和陈桥交谈,外公一家很是团结,暂时没发现有什么不好的事。具体的,只能到时去到外公家再看。
认亲时,当时的陈桥很是激动,就是不爱说话,面对自己还有点拘谨。
通过了解,顾青云知道陈家当年逃荒和顾家失散后,运气不好遇到兵灾,整个家族的人死了大半,还有些走散了,最后走着走着就在湘省的益央府清泉县辖下的一个山村定居。现在陈家只有两房人,一房就是老陈氏的哥哥,也就是顾青云要称之为老舅公的这一家,另一房就是外公陈一文家,他和老舅公是堂兄弟。
不知为何,两家人定居下来后,因为元气大伤,这些年人丁不旺,老舅公只剩下一个儿子,外公只有大舅舅和二舅舅两人,加起来,陈家只剩下二十几口人。他们在村里是外来户,这些年即使娶了本村的姑娘,也是独木难支,有时会受其他人欺负。大人还好,听陈桥说,他们小时候是一路打着长大的。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陈家就一起供出陈桥这个秀才,他是四兄弟中资质最高的,为此两家人的积蓄几乎是花得干干净净,要不是当初在逃荒的路上外公捡到一些金银首饰,肯定是撑不下去的。
后面那段话是陈桥含含糊糊说出来的,顾青云了然,当时逃荒很多人倒在路上,运气好的话的确可以发点横财,只是那时粮食比金银精贵百倍。
之后,陈桥考上秀才,成为他们村里的第三个秀才,他们在村里的地位才提高一些,这几年日子就慢慢好过起来。
顾青云现在一想到陈家落户后遭遇的事,再对比他们顾家,发现有大爷爷在,他们幸运太多。最主要的是,他们林溪村的人都是逃荒过来的,没有坐地户,从来没有村人欺负过顾家,他们不去欺负别人就算安分了。
既然认了亲,顾青云就想去清泉县看望一下陈家人,看是不是把他们一起带回林溪村,免得还要奶奶他们跑过来一趟,只是前几天他还不能走,还有其他活动。
事实上,要不是有地方官邀请,他们考官的工作在召开鹿鸣宴后就可以结束了。他也早已写好监考汇报给陈学士,没有例外的话,他现在就可以回林溪村。像陈学士,他明天就会回京,知道他留下来的原因还很惊诧,当时陈学士问出的话真的让他有些惊恐。
“慎之,你找到失散的亲人了?”陈学士似乎开玩笑般,脸上带着笑意,“竟然会在看卷子时因为看到考生的祖宗三代而认出舅家,这事宣扬出去也算是一件趣闻。之前本官似乎看到你在一份卷子前看了许久,那是否就是你表兄?”
顾青云点点头:“是的,表兄的字写得不够好,有道经义题答得不够圆满,只能下次再来考了。”说完还很遗憾地叹了口气,心里却是一惊,呼吸都粗重几分。
陈学士漫不经心地点点头:“你以后多指点他,本官听说你教出来的学生都不错。”
顾青云赶紧谦虚,之后两人转移话题,他这才放下心来。
这场谈话过后,没过一天,所有的考官都知道顾青云找到自己失散已久的外家,纷纷直呼运气,两天后连陈桥家的信息都给他送过来了,速度堪称迅速,让他大为惊讶。
对于众人的好意和恭喜,顾青云只能笑纳了。
事后,顾青云惊讶地发现自己在阅卷时认出自己亲戚的事被人宣扬出去,大都是赞巧合和运气的,毕竟几十年前,还有很多人和亲人离散,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人没有找到失散的亲人,顾青云能找到,还是在那一种场合,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最后,还有人往他不徇私情上扯,这貌似让他的名声更上一层楼,让他哭笑不得。
这古代的消息有时候传递得极慢,有时候一件事又会很快闹得沸沸扬扬。
这事一出,顾青云就知道自己总算过了一关,幸亏自己当初在公房里没有头脑发热。
想到这里,顾青云更是暗下决心:自己以后做人做事,还是一样谨慎为好。
第二天,九月初八,顾青云带着顾三元,跟着陈桥,踏上了去清泉县的路。同时,他还修书一封寄回林溪村,免得家人久等自己不回,心里担心。
第173章 认亲
九月, 秋高气爽,比起七八月份的炎热, 此时赶路倒是不怎么辛苦, 凉风习习,还颇为凉爽。
路程无聊,顾青云在结束乡试再连续休息几天, 精神已经恢复过来,此时正坐在马车上和陈桥他们闲聊。
本来乡试榜单出来后陈桥就要打道回府,这时恰好顾青云找到他,于是为了等他,到现在才回。他的两个好友蒋秀才和李秀才见状, 就跟着一起等待。
此次两人也同时落榜,本来心情是十分沮丧的, 可一听说顾青云和陈家的事, 倒是来了精神,坚持要等陈桥一起回家。
陈桥问过顾青云的意见后就听之任之了。
四人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说是闲聊,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在说这次乡试的题目和科考的事。
对于他们的询问, 顾青云耐心解答,反正路上颠簸, 自己躺下去也不舒服, 还不如和他们三人说说话,打发时间。
再说了,这些问题难不倒他, 还可以温故而知新,以后教导儿子们都容易了。
“大人说的是,那这道策论题学生解答成这样可以吗?”蒋秀才眼睛期盼地紧盯着顾青云,语气很是谦和。
顾青云接过他递来的策论题,嗯,字写得不错,再大概扫了一遍。车辆摇晃,他知道在里面看书对眼睛不好,不过看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忍了下来。
这让他不由得想起以前自己还是秀才时,有一次去见刘县令,当时的刘县令还指点他们学问,寥寥几句就让他和赵文轩茅塞顿开。刘县令尚且能如此,如今的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又何乐而不为?
“文采虽好,内容稍显空洞,还需有实际内容,得有一定可行性才好。如今科考越来越注重实际,这方面要注意,平时多注意收集信息。”顾青云直言不讳。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在陈桥他们三人前面,不需要讲场面话,该如何就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