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典名著同人)大唐种田指南(269)

喝着乌斯藏的白酒,吃着当地的美食,耳中听到的是“高十二郎设计捉饿鬼”的民间传说。钟离珺听后眼睛一亮,少不得让人给他具体说说,高长松做了什么事儿。

这一说,就带出了他对神猴,对孙悟空的喜爱。

钟离珺也不知怎的,本来,他咀嚼着当地颇有哈密国特色的融合菜,还觉得挺美味的,忽然就觉得食之无味,不香了,不好吃了。

孙元翔跟钟离珺相处这么久,哪能不知道他的食量?大惊失色道:“郎君啊,你怎么不吃了!”

钟离珺行四,应该叫钟离四郎,高长松从来不喊他这个名字,说实在的,听上去有点土,跟人家气质不搭。

钟离珺放下筷子,一五一十道:“没什么胃口。”

这下不只是孙元翔,谢自然都紧张了,她问:“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的。”她惊道,“受伤……不,不可能,难不成是经脉堵塞了?”

思虑过重、走火入魔都会导致经脉堵塞。

钟离珺摇头:“不,都没有。”他其实觉得胸有些堵,但也不知道为何如此。

孙元翔跟谢自然看他这样,更惊惧了,露出天塌下来的神色。

两人给他这么一吓,也什么都不想吃了,走在前头频频回首望他,就怕他出了什么事。

其实这三人应该很快掠过两界山,直接往长安城赶,这附近还没有禁飞,三人跟剑修差不多,能赶路的时候疯狂赶路。钟离珺没忘跟高长松的约定,他们是要一起带高玉兰去考试的。

可钟离珺说想去看看孙悟空,再看看高长松给孙悟空建的果树林。

他听说过孙悟空的名头,修行世家出来的,谁没听过齐天大圣的威名呢?

钟离珺有些郁闷地想,真不知十二郎是从哪听来的。

等看见那为孙悟空栽种的果林时,他已说不出话来,全然明白了高长松对齐天大圣的敬仰与喜爱。

钟离珺闷闷道:“走吧。”

孙元翔小心翼翼地看着他:“走?去哪里?”

钟离珺疑惑回头道:“去长安。”

“哦。”孙元翔连忙再点头,“哦!”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了新目标,时间过得格外快,一路上,高长松汲取了无数的理论知识,剑术也刷得更高了一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等来到长安找一处落脚,就能开始研究玻璃了。

越靠近长安,人就越多,大多是往来商贾,间或夹杂着游学的士子与探亲访友的平民百姓。

发展到唐代,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不说别的,洛阳的士子就很希望来长安,两处都是古都,各有各的好处。

不知是否为高长松的错觉,他总觉着街上这些人,打扮有些眼熟,也有些奇特,起码他上回来长安,是没见人如此打扮的。

首先,街上人都穿浅色,有多浅呢?已经近乎于白了。

依照传统,这不应该,白色在古代的意思是披麻戴孝,也没听说最近有疫病,怎会有这么多人穿呢?

再看剪裁,跟厚重大气的唐代服饰不同,这些袍子看上去非常飘逸,风一吹,外袍就呼啦啦向上卷,走得快些便生出冯虚御风之感。

高长松:……

不对劲,很不对劲!

高翠兰问:“大兄,这是长安的风潮吗?他们穿的都与我们不同。”

高长松:。

我觉得这不正常!这是哪门子的时尚?

贫穷剑修:深藏功与名!

第161章

破案了。

高长松以“ ”式的表情看向朱雀大街上梗着脖子,表情或狰狞或冷酷的人,无言以对。

这些人中,有的表情管理不错,剑修的冷酷脸十分学了九分,有些不大行,以为自己看上去很高冷,实际上很滑稽。

腰间的利剑、丧葬风浅色衣袍、自以为冷酷的表情,剑修入侵时尚大唐。

能让唐人放弃挚爱的花衣服,流行的力量功不可没。

在繁华的朱雀大道上,不时能看见从东胜神洲远道而来务工的真剑修。他们的白衣在一众浅色衣袍中并不显眼,却因那仿若西门吹雪的气质而鹤立鸡群。

错了,实际上,街上的模仿分子都若有若无地打量他们,眼神炽热。

这画面让高长松目瞪口呆,好在街上的正常人是大多数,平头百姓为了生活奔波,没有闲心也没有闲钱赶时髦。

且白色,那也太容易脏了,近乎于白的浅色也一样,谁会劳心劳力穿白衣呢?

高长松走在街上,特有割裂感,百姓的打扮让他感觉自己身处大唐,处于这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世界。可是伪西门吹雪风的人士,只能让他感觉自己身处丧葬风修仙世界或古龙世界。

高长松:好怪哦,再看一眼。

呔!还是好怪!

就连三人中最踏实的高香兰都说:“大兄,长安跟乌斯藏还是很不同的。”

她们在乌斯藏的时候,总有人跟她们说:“大唐虽繁华,民风却与乌斯藏肖似。”

可就高香兰看,汉人的打扮都大不相同,他们乌斯藏人穿的莫非是前朝流行的衣物?

高长松听高翠兰的话,无言以对,他很想说,是剑修把大唐的风气带歪了!

正当他忍不住开口吐槽时,却看见俩剑修从坊间走来。跟这一路上的剑修风士人相比,真剑修显眼极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是西门吹雪与叶孤鸿,正版盗版区别太大。

*

在东胜神洲不受人待见的剑修漂洋过海务工后,地位急剧提升。

二师姐叶澜回大安国后,相对客观地描述了她在大唐的经历,剑修们将信将疑,想世上怎会有这样的好事?

然而在第二名剑修、第三名剑修回来后,他们却不得不相信了,一时间,人人都想去大唐,人人都想多挣银子养老婆。

正如同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的西方人,认为中国遍地是黄金,剑修们也差不多,在同僚的口中,那儿到处是挣钱的机会,哪里都能找工,若去大唐打工三个月,两年的开支都能攒出来。

当然咯,这群剑修可没攒钱的习惯,挣多挣少都花在剑上,哪怕在大唐捞金了,都会被他们一掷千金。

可以鸟枪换大炮,用更高级的材料来锻剑,上更好用的保养套装,谁不愿意呢?

务工潮就是这样诞生的。

剑修来到大唐,对他们而言是找到了工作的机会,对唐国人而言,则是梦想射进现实,他们想象中的修士终于出现了,且这些修士意外接地气。在大唐,想要得到修士的帮助,需付出无数的奇珍异宝。而这些剑修,他们却能接受真金白银。

一些格外推崇剑修的人痛心极了,只觉得这些金银俗不可耐,实在是太侮辱人了,此刻,其他迪化的剑修粉却解释道:“金银是最容易得到的,他们接受金银,不需更加珍贵的异宝,不正是他们不在意奇珍,视其如粪土的表现吗?剑修们愿意以金银做买卖,是他们体恤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