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凑合也能过(51)+番外

作者:心知杜明 阅读记录

李东耀看张炀,他正盯着小朱的腿,两只腿的形状都是扭曲怪异的,但好在能够行走。

小朱察觉他的视线,双手拍腿:“我爸背了我三年,送我去扎针,不然不能自己走。”

说完他又叹气:“我跟他说过,要给他养老。现在他都不要我。”

“不想给你添麻烦吧。”张炀说。

小朱摇头苦笑:“现在大家都说我,说我对他不好。不然他怎么不愿意跟我一起住。”

他看向隔壁屋,他的老婆正在煮下午的猪食,植物和米糠的混合味道飘过来,很浓郁。

“别人也在她背后指指点点,说是她撺掇我。哪有的事!”小朱无奈地摊手。

人言可畏,小朱也难做。小朱想带着张炀去看老朱,张炀说先不急,让他去忙自己的,他和李东耀到处转,从养猪场转到村里,又再转回湖堤边。

湖中央有岛,岛上长着绿芦苇,风吹过,芦苇随风飘荡。有一对老夫妻在划着船撒网捕鱼。

李东耀问张炀:“你说老朱为什么怕给小朱添麻烦?”

“很多农村老人都这样,觉得自己孩子生活难,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刚刚在村里转时,张炀注意到墙上印的标语——自杀不可取,自杀下地狱。

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之前无意看到的新闻,很多农村的老人在生病后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会选择自杀。他把这个新闻说给李东耀听。

他听了很震惊,甚至怀疑是假的。两人沉默地走了很长一段路,李东耀说:“这不全是子女的错。”

张炀想起剧本里的细节,老朱去找民政局求助,民政局说,要不你把孩子送孤儿院吧。老朱犹豫了很久,还跑去孤儿院看了下,脏孩子满地爬。他做不到。

穷人没得选择。

晚上,李东耀留宿,两人躺在床上,一个用手机办公,一个看剧本,同时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李东耀突然冒出一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哥坚持做慈善了。”

张炀马上放下剧本,托腮看着他等着他往下说。

“你对我哥的事还是很好奇哦!”李东耀故意酸他。

“对啊,毕竟还没有放下他。”张炀故意气他。

“你也就能气气我!”李东耀装作不爽。

张炀用脚踢他:“快往下说。”

李东耀三言两语就讲完了,李旭荣以前离家十年,都在乡下支教,跟着他那位跑。贵州、广西,全中国最穷的地方他都待过,尝过贫穷的滋味,自然明白贫穷的无奈。

张炀听完许久都不吭声,李东耀默默地看着他。

“我发现啊——”他说。

“你不要发现自己又对他动心了啊。”李东耀警告。

张炀歪嘴一笑,“被你猜到了,真没意思!”

李东耀把他拉到怀里一顿乱揉。

张炀躺在他腿上,看着他的眼睛笑道:“我发现啊,你们李家人怎么都喜欢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啊!”

李旭荣追他那位,李东耀当初追他,撞南墙了也不回头。他知道现在李旭荣还在可怜巴巴地追着他那位,那位可比他难搞多了。

可能,这辈子都搞不定。想到此,张炀开心地大笑。

李东耀再次认真道:“回去找肖欢商量下,做点农村老人的项目。”

张炀凑上前,吻住他的嘴,含混地说着:“你比他好。”

李东耀隔天就走了,张炀跟着小朱喂了三天猪后,才提出见老朱。小朱把老朱叫到家里吃饭,一开始老朱说不来,张炀出面请了,他才答应过来。

是个普通的瘦老头,穿着洗的发白的旧衬衣和长裤,戴着草帽,嘴里叼着烟,勾着背从远处走来,脚步利索。

小朱的长子跟张炀说,他爷爷身体很好,还能挑一百斤的稻谷到处跑。

老人看到张炀,打量了一圈后说:“你是演儿子,还是演爸爸?”

张炀说:“我演您。”

老人愣住了,再次打量他,又摇头道:“我哪个有你好看。”

张炀被逗笑,借机跟老人攀谈起来,告诉他演电影要化妆,脸上涂涂抹抹就变样了,还给他看以前演知青演古代将军的剧照,还有一些拍电影时的花絮照。

老人对这个挺感兴趣,看一张唷一声,偶尔还点评下,不是像他屋里的羊,就是像他屋里的猪,张炀被老人的幽默风趣逗得笑不停。

两个孙子也凑过来看,孙女趴在爷爷背上,反驳他:“哪里像猪哦,爷爷你眼睛有问题。”

老朱呵呵地笑,非得说像猪。俩爷孙还斗起嘴来。

张炀默默地观察着,发现老人骨子里自带的乐观很感染人,两个孙子跟他关系很好,什么都跟他说。小朱俩夫妻也能跟他聊上话。

不是脾气古怪的老人。

吃完饭,老人要回家。小朱又提出让他搬过来住,老人摆摆手:“不用不用。”说完又走了,两个孙子一前一后地跟着他,去他那边搬西瓜。他种了一亩西瓜,今年大丰收。

小朱只得冲张炀叹气,“你看,就是这样的。”

张炀开始主动去找老朱,天天泡在他家,陪他摘西瓜,种菜打鱼,一起喝酒。老朱一开始不看好他,认为他做不了农活,不成想他什么都会,还做得像模像样。

时间长了,老朱渐渐也对他敞开胸怀。说一些过去的事,他和小朱的妈妈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小朱妈妈是怎么走的,他是怎么带小朱治病的。以前的日子不好过,可是老朱的嘴里没有一句抱怨,讲得都是开心的。

他说小朱能有今天不容易,不只是靠他,他自己也吃了很多苦。他要养孩子,负担大。他不能给他增加负担。

张炀说:“可是村里人都讲他不孝顺,还说嫂子不好。”

老朱说,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爱怎么说。

“自家的事自己心里有数就好。”老朱灌了一口白酒。

跟老朱相处的越久,张炀越能感受到老人骨子里的乐观和通透。他不糊涂,活得清楚。

转眼,十多天过去了,马上就是端午节,端午节前一天撞上了美国的父亲节。

小朱不知道父亲节,可是他的一双儿女知道,用攒的压岁钱给他买了一双新鞋,小朱很开心,但马上想到老朱,又不怎么开心了。

“我都没给他买点什么。”小朱遗憾没有提前准备。

张炀安慰他:“不知者不罪,再说这是外国人的节日。”

小朱匆匆忙在村口打了两斤白酒,又从自家取了两斤猪头肉,让张炀带去给老朱。他送的话,老头又得说一堆。

张炀拎着酒肉去找老朱,一开始说是自己买的。

两人坐在屋前,面朝着骆马湖,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着,聊着闲话。等喝憨了,张炀才说这是小朱孝敬您的,今天是父亲节。

老朱没吭声,继续一口肉一口酒。

张炀又说:“小朱担心你哦,担心坏了。你看他瘸着腿,还每天跑来你这边溜两趟,早一趟晚一趟,别人都以为他是过来找猪草,其实是看看您有没有事。”

上一篇: 步步为营 下一篇: 独身主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