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113)

作者: 墨尔玉 阅读记录

“你是要朕告诉他们,朕生了个好儿子,让大秦灰飞烟灭吗?”

胡亥大腿总共挨了二十剑,秦始皇才终于收回青铜剑。

胡亥的大腿已经没有一块好肉。

扶苏看了一眼那幅场景,这才明白原来父皇拿藤条打他,其实根本是小菜一碟,如今才算是天子震怒了。

剧痛之下,胡亥直接晕了过去。

秦始皇却不觉得解气:“拿水泼醒!”

汊言识刘邦胡若干草,呋呋称弃

汉高祖刘邦玺有大幕,喷喷称奇,感慨个己。

“秦始皇真惨哪,如果不是见到胡亥,我根本想不到有人自己诛自己九族。”

“杀光了兄弟姐妹,还有谁肯帮你?还有谁敢帮你?”

“始皇啊,朕可没杀你的后代啊,都是胡亥跟项羽干的。朕还派了很多人给你守陵墓呢,你晚上别来找我啊!”

吕后:"……"

刘邦叼着草根,吊儿郎当地说,做起了美梦:“如果朕是秦始皇遗留在民间的血脉就好了,哪需要奋斗这么多年,才能当上皇上?”

“如果朕统治秦朝,秦朝不可能二世而亡!”

吕后提醒:“秦始皇只比你大三岁,他三岁的时候生下了你吗?”

刘邦:“……”

天幕把苏轼的《始皇论》全部都放了出来。

很多人都简单的把秦始皇归为暴君,把秦朝灭亡的原因归为秦始皇的暴.政,说秦始皇大兴土木,荒淫无度。

可古往今来,很多昏君都是这样的,很少有人能提到更深层次的秦法。

苏轼的观点让很多人耳目一新。

苏轼的文章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泊泊,虽一日千里无难。”号称“苏如潮”,读来觉得

酣畅淋漓。

唐太宗李世民望着天幕,下意识点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总是有那么多人只挑秦始皇的过错,不看秦始皇的功绩,苏轼的评价倒是挺中肯。”

“怪不得叫唐宋八大家之一,这苏轼确实不是简单的文人,确实有真知灼见。”

李世民虽然也觉得秦始皇暴虐,可从不否认他的功绩。

长孙皇后:"听说陈胜吴广起义,都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如果他没死,秦朝是不是能延续更久?”

唐太宗李世民不置可否,叹气道:“很难。六国余孽野心勃勃,民生凋敝……”

“秦始皇能维持残局这么久,一直压制住动乱,把矛盾压到死后再爆发,已经算很厉害了。”

朱元璋看完胡亥的暴行,心里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扭头看向马皇后:"秦始皇是不是曾经被他父亲抛弃在赵国?好久没读史书了,都有点忘记了。”

马皇后点头: "秦始皇在赵国当质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据说饱受欺凌。毕竟之前有长平之战,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人,结下了血仇。秦始皇留在赵国,那不是活靶子吗?”

"后来,他回到秦国,不久父亲过世。他的母亲还想让自己和燃毒的儿子上位。"

朱元璋这个糙汉子突然有点感同身受的孤独。他幼年父母双亡,形单影只,过得凄凄惨惨。

秦始皇身份尊贵,可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虽然有父母,但跟没父母差不多。

朱元璋有种发自内心的同情:“这么说来,秦始皇小时候被父亲抛弃,长大后被母亲背叛。他死后,李斯和赵高联手背叛他,孩子都被胡亥杀光了,秦朝的宗室好像都死光了。"

"连他自己的棺木都塞了鲍鱼,臭不可闻。他的一生还蛮孤独的。"

“他能在这种逆境里面成就大业,真是能人!”

马皇后闻言,也心生动容,叹了口气:"是啊。他有个儿时玩伴燕太子丹,结果也要派荆轲来刺杀他。”

秦始皇这一生不是在被背叛,就是在被背叛的路上。

父母,朋友,儿子,大臣……一个个都离他远

去。

他的一生,孤独得让人窒息。

朱元璋心有余悸,摸摸马皇后的手,露出微笑:“还好有妹子和标儿你陪我,咱这个皇帝,当得比秦始皇幸福多了。”

第49章 水调歌头

【苏轼和苏辙兄弟学成之后,进京赶考,一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来到了欧阳修面前。】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

欧阳修的演员担任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手上拿着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和同僚赞不绝口:"这篇文章引古喻今,说理透彻,见解独到,这人有状元之姿啊!"

《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阐明了以仁治国的思想,别说言之有物,简直干古传诵。

同僚看了,也拍案称奇:"好多年没看到这么头头是道的文章了。不如把他定做第一名?"

欧阳修的演员提起笔,正准备标个第一,结果转念一想,不对,他的门生曾巩也参加了这场考试。

这篇文章不会是他的好徒弟曾巩写的吧!

如果把曾巩点成第一的话,那么放在别人眼里不就有黑幕了吗!

欧阳修思来想去,只能忍痛割爱,把这篇文章定为了第二。

结果试卷批完,大家拆开名字,却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曾巩,而是陌生的苏轼!

欧阳修等人:“……”

【闹了一场大乌龙,不过结果是好的,苏轼还是顺利被录取,还因此成了欧阳修的门生。】

【为什么会闹出这种乌龙呢?那是因为宋朝终于开始糊名字了。

唐朝的科举考试,不糊名字,人家阅卷老师一看名字,居然是宰相之子,立马点为第一。纵使文采高如李商隐和王维,也得屡屡落榜。

宋朝开始,科举考试才算有名有实。】

天幕此话一出,大唐的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陷入沉默。

别骂了,别骂了,已经在改了!

天幕把苏轼写的文章全文都放了出来。

文书官员正在疯狂记录苏轼的文章。

唐太宗李世民轻咳两声,耐心地看起苏轼的文章,越看越觉得不错。

“天幕放了这么多诗人,朕很少有看见政论写得好的诗人,苏轼算是个例外,《始皇论》如此,这篇文章也是如此。”

“爱卿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房玄龄颔首:“这篇政论不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写得出来的,文风非常老辣。臣

觉得极为优秀。如果稍经打磨,必定是个宰辅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闻言更加喜悦,吩咐抄录的官员:“快点记下,每个官员都领一份,写一下自己的见解。”

文武百官头皮发麻,没想到天降作业,看个天幕还要写读后感……

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苏轼不仅诗文写得好,也很有政治见解,这样的才子接下来一定会节节高升吧。”

房玄龄点头说道:“定是如此。”

诗人王维此刻正在兴致勃勃地望着天幕,天幕之前在介绍他的时候,说苏轼喜欢他的画作,所以他对苏轼还蛮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