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142)
官吏也是听上级的话,上级也是为了平定战乱,好像没有什么错的人。
啊不对,有错的人。
武则天眼中闪过寒光:“来人啊,把李隆基给朕叫来。”
如果李隆基不发癫,世间怎么会多这么多惨剧?
武则天心想,朕治不了未来的李隆基,还治不了这个小版的吗?她不能把火憋在心里,她要抽死他!
“对了,郭子仪怎么听着这么耳熟?”武则天若有所思,很快想了起来。
她之前下诏,创办武举,郭子仪脱颖而出,不过目前只是个芝麻小官。
武则天心想,郭子仪居然能够青史留名,看来是位英雄,得把他召回来。
李世民被太医掐人中,然后灌药,刚刚醒过来。
长孙皇后不让他看天幕,他却执意要看。
脸色苍白的李世民摆手:“有什么不能看的,就是要以史为鉴,不,以未来为鉴。”
他一想到唐玄宗就生气,一想到唐肃宗就觉得高兴,看来大唐还是出了猛男啊。
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其实不希望毒水继续蔓延。但是唐肃宗反的是唐玄宗,那无所谓了。
李隆基杀儿子,又抢儿媳妇,简直五毒俱全,活该去死。
他支持唐肃宗搞玄武门之变!
结果便看到了《石壕吏》。
他瞠目结舌:“有吏夜捉人?连老翁都要抓,最后连老妪都被带走了?”
“唐肃宗就是这么平定安史之乱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吗?”
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匆匆忙忙上战场,哪里经过什么训练,不过是送死去了。
紧接着便听天幕说道:【郭子仪是著名的大唐军神,可以说他是挽救大唐的一号功臣,怎么在《石壕吏》里面活得像个反派?
其实不然,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锅。758年,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攻打安庆绪,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结果叛军的援军来了。
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皇室不再相信武将,转而相信更加柔弱的宦官。
唐肃宗担心郭子仪功劳太大,所以不让他当将领,让宦官鱼朝恩独揽大权。唐肃宗太喜欢玩微操了。
结果唐军大败。
唐肃宗一看要完,连忙重新启用郭子仪,可是唐军受损太重了,不负之前的风光,只能大抓壮丁。
于是便酿成了《石壕吏》的苦果。】
唐太宗李世民:“……”
“让宦官掌兵权?简直世所罕见,滑天下之大稽。”
唐太宗李世民恍然大悟:"朕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唐朝晚年宦官势力会那么强,原来出在唐玄宗和唐肃宗身上啊。”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大唐。
唐玄宗李隆基从没有听过这么刺耳的话,原来宦官专政的源头在他身上。
太子李亨笑着说道:“唐肃宗重用宦官真的挺离谱。”
他像是在说唐肃宗,又像是在说李隆基,毕竟重用宦官是从李隆基这里开始的。
他身边的高力士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气得头皮发麻,脸色涨红: "皇帝重用宦官,怎么能叫离谱呢?他们不过是顺家顺手的家奴罢了,掀不起特别大的风浪。"
紧接着便是一些难懂的话,"宦官忠诚“”宦官好用“”都怪唐肃宗"。
空气中溢满快活的气息。
【杜甫来到华州当芝麻小官,越发感觉到百姓苦难。
唐肃宗不是他心目中贤明的君主,他只是一个翻版凯申。
他于是辞官回乡,带着家人辗
转来到四川成都,投奔自己的好朋友严武,
他的好朋友严武在当地当长官。严武是他的金大腿,资助了他很多钱,还让他当节度使的参谋。
大唐有个特色,很多落榜考生会去节度使那里当参谋,一方面混囗饭吃,一方面指望封侯拜相。毕竟从文不成,那就从武。
杜甫用别人资助的钱建造了草堂。】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这段时期是杜甫中年最安定快乐的时候,暂时躲避了战乱,家人也勉强能吃饱。
可没多久,昨夜下起了狂风暴雨,卷起了屋上的茅草。茅草可是好东西,又能烧又能当屋顶,村里的小孩把茅草都给抱走了。
杜甫跑不过那些小孩,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开,步履瞒跚地回到家里。很快,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东西都被淋湿了。
孩子裹着薄薄的被子,冻得直发抖。
杜甫唉声叹气,来到桌边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放出来之后,无数人眼睛瞪得老大。
他们终于理解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了。
能当得起这个称号的人,天下唯有杜甫一人而已!
第61章 唐太宗: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诗歌不像小说一样有起承转合,如果碰不到合适的情境,就察觉不到其中真味。
所以干百年来,诗歌稳稳坐在文学鄙视链的顶端。
如果把中国文学比喻成繁星,那么诗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那是语言的先锋,思维的载体。
诗人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部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而普通人往往只会说一声卧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出,无数大唐的寒门弟子为之动容。
杜甫居然宁愿冻死,也要让天下寒门人士有屋子住,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无私?
一个人过得好的时候,希望别人也过得好,只能说他很善良。
一个人如果过得不好,还希望别人过得好,那这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无私的圣人了。
杜甫莫非是孔孟转世?!
杜甫在文坛有名气,但是不高。大唐还是倾向于歌颂壮丽新世界的文章,比如张九龄、王维和李白等人的诗篇。
这些读书人在此之前,没怎么听说过杜甫的名字。
现在,他们看到了天幕里面的安史之乱。他们的心思变得敏感,他们的文风变得深沉,杜甫的诗歌正中他们的下怀。
大唐缺一个杜甫这样的诗人,缺一个思想的标杆!
杜甫的草堂就是桃源一样的存在啊!
草堂虽然破旧,可它的精神高尚。
“诗圣杜甫在哪儿?”
很多人收拾行囊,包袱款款,想要亲眼见一见这位圣人,想要亲眼见一见那个桃源乡。
那不是草堂,那是圣人的住所。他们要去见圣人,他们要找圣人学作诗。
他们掀起了一场寻找杜甫的浪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数人为之潸然,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陶渊明望着天幕,心神激荡,满腔悲壮之情。
有一说一,他听到诗圣的称号的时候,其实是不满的。华夏人敬天法祖,崇拜祖先,人活着的时候都没有死后那么受尊重。
陶渊明可不觉得杜甫能厉害到超过屈原那些先人。再说了,他觉得自己写的诗也不差,怎么就被杜甫比下去了?
现在,他却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