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174)
朱标性格纯善,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不过他人也不傻,听出了朱元璋的画外音。他连忙点头答应。
“这就对了。”朱元璋满意地点点头。
朱标就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没有之一。
虽然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到了中年,但再熬一熬嘛,总能熬出头的。
老天不可能让他白发人送黑发人吧?
【当皇帝之前,乾隆没受过什么苦,
当皇帝之后更是顺风顺水,自恋的程度越来越重。这种性格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皇帝,乾隆的爱好非常健康。
他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闲着没事干就写诗,把一肚子的墨水全部融进诗里。
在写诗这方面,他依旧自恋,经常碰瓷诗坛大v。
他点评这些大v的诗文,还把自己的点评收进了《四库全书》。
其中有一位大v就是杜甫。
“杜诗于我有何缘,每一见之不忍舍。”
“平生结习最于诗,老杜真堪作我师。”
他特别喜欢杜甫的诗,觉得自己写诗的本事都是跟杜甫学的。
众所周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以诗记载历史,价值非常高。
乾隆曾经说自己的诗:“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
乾隆把山川名胜和风土民俗都写进诗里,希望自己的诗能作为大清的诗史。】
李白:“杜子美,这位皇帝跟你学写诗呢。看来将来你连皇室都一网打尽,果然是一代诗圣啊。”
杜甫脸都有些红了,是被臊得:“别取笑我了。”
他听到乾隆跟着自己学诗,有些受宠若惊,自己居然有一个皇帝徒弟呢。对古代文人来说,帝王师就是最高的荣誉。
他好奇不已,不知道这"徒弟"学得怎么样啊?
李白:“话说回来,这天幕说乾隆自恋,这个词挺有意思,听起来不像是夸人。”
杜甫选择给徒弟说话:"嗨,哪个文人不狂?太白兄难道不狂吗?越自恋,说不定写得越好。"
【除了杜甫,乾隆还很喜欢苏轼,经常和苏轼唱和。
乾隆给最爱的妻子也就写了一百多首,却给苏轼写了七十三首。
其中有一句是"余杭此去读奇作,缀辞拙速吾犹堪。"
他觉得自己写给苏轼的诗很好,完全能跟苏轼唱和。】
艺林佳话不清楚,但他如今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
一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无数个平行世界炸了。
这是李白和杜甫都没得到的荣誉啊!
这乾隆居然不亚于诗仙和诗圣,真厉害!
无数文人百姓的好奇心都被调动到了极点。
他们交头接耳:"一个人写了四万多首,还写得这么不错,哎哟,这个皇帝真了不得。"
“乾隆皇帝跟苏轼的唱和真是文坛佳话。”
“听说他生辰八字不错,恐怕不仅是紫薇帝星转世,还是文曲星转世!”
曹操望着自己的儿子曹丕,指指点点:“丕儿,人家是皇上,写诗都写得这么好,你文采不如子建,更应该勤勉才对。”
“赶紧学乾隆这么努力作诗,好不好?”
曹操虽然是宦官之后,还是武将,却非常在意文采。他经常举办宴会,让儿子吟诗作赋。
这些儿子中,曹植文采最好,最让他长脸。
曹丕性格阴沉,处事更加圆滑,但是文采差了一点。曹操对此非常遗憾。
曹丕闷声不言,默默点头。处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中,他也渴望有个好文采,能讨父亲欢心,可惜总是比不上弟弟。
唉,还是乾隆厉害,确实值得学习。
他抬头望着天幕,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要立刻背下来,反复揣摩。
紧接着,天幕就开始播放乾隆的诗文。
【乾隆的代表作是什么?想必有人会说是那一首《咏雪》。
不过这首诗有争议。有人说这首诗是合作写的,有人说这首诗不是乾隆的诗,这里就采用教科书的说法了。】
在文人眼里,雪纯白无垢,往往被视为纯洁的化身,所以古往今来,咏雪是个热门主题
前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有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文人墨客在雪这一主题上留下了绚丽的笔墨。
但在这一刻,那些写过咏雪诗的人都有些压力。
乾隆可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诗人”,写诗写得好
得不得了,这首诗作为他的代表作,肯定好到举世罕见!
想必乾隆的诗一出,再也没有人敢写咏雪的主题了。
杜甫则有些欣慰,毕竟乾隆自称朝他学诗,算是他半个徒弟,徒弟写得好,他面上也有光啊。
在万众期待中,天幕一行一行地放出了那一首《咏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谢道韫、岑参、白居易、辛弃疾等写过咏雪诗词的人: "……"
天幕下的观众:“……”
就这???小孩子都能写吧。
帝王师父杜甫:“……”
他有教人这么写诗吗?
第76章 乾隆:混账!!
一般来说,诗人很少会在诗里插入数字。因为写数字会破坏美感,显得非常大白话。如果必须要写,也用得非常讲究。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种时候,数字反倒成为点睛之笔。
可乾隆明显在堆砌数字,有些不知所谓。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他好像说了什么,又什么都没说。
李白没忍住,笑出了声。
杜甫一时间沉默住了。明明天幕公开处刑的是乾隆,但是他感觉自己也挨了一刀。
因为乾隆说杜甫是他的老师,徒弟水平如此,老师脸上无光。
他听到李白的笑声,不晓得乾隆尴不尴尬,但这一刻,他尴尬了。
杜甫赧然:"太白兄别急,这首七言还没放完呢,最后一句说不定不错。"
紧接着,天幕将最后一句放了出来。
【……飞入芦花都不见。】
相比前面,这结尾简直天神下凡,拯救了整首诗。让它不至于成为废诗,综合下来,勉强达到及格线的水准。
杜甫望之,稍稍松了口气:“太白兄,我就说吧,这乾隆写诗没那么差。之所以写得这么简单,很可能是他幼年写的,会越写越好的。”
他自幼早慧又性格和善,小时候兄弟们都向他清教问题,杜甫欣然解答。现在乾隆认杜甫为老师,杜甫当然对他好感满满,希望乾隆越写越好。
杜甫相信乾隆的水平,乾隆的家人更是如此。
另一个清朝的世界中,康熙带着文武大臣,望着天幕。他腰杆挺得笔直,与有荣焉。
这个时候,他的孙子还没出生,可是他对孙子的好感已经爆表了。听说孙子生辰八字好一生顺遂,还是未来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多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