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开局盘点唐宋十大诗人(53)

作者: 墨尔玉 阅读记录

论》,骂遍诗词名家。】【“柳永写词音律很动听,但是词太淫.秽了,难登大雅之堂。”】花街柳巷中,柳永不但不气,反而笑了起来:"有理呀,有理。"

歌女们都很生气,李清照什么眼光啊,有没有认真读过词啊,柳永才是永远的神!

唉,算了,看在她才学也很高、也很忧国忧民的份上,勉强不骂她了,不然得喷死她。

【“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根本不会写词,根本不能算是词人,毫无可取之处。”】

【“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这几个倒是还不错,就是用典故用得不够好。】

【李清照字里行间只有一句话:“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从今天开始,小女子教你们写词!"】

很多被cue到的诗人倒也不恼,纷纷笑了起来。

虽说文人相轻,李清照展露出来的才学确实能折服人。李清照把词更加标准化了,如果以她的标准来看,他们确实不如她。

苏轼:“……”

苏轼茫然之余,冷不丁揪下了自己的胡子,徒孙,你怎么骂我呢。妻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满眼嘲笑。

苏轼轻咳两声,冷静下来之后,倒也认了:“如果非要把诗词分家,那么我的词确实音律不够,她说得不算错。"

可心里还是有些惆怅。李清照,我是你师爷!

唉,还以为能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小徒孙呢。

古青青说完这一段杂谈,又说道:【后来有学者推测,李清照收徒不成这件事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李清照年轻时到晚年时,社会风气的改变。】

【对了,李清照是否和张汝舟二婚也被学术界争论,至今没有定论。】

【宋朝人对于李清照二婚是确认的,留下了很多记载,但是明清两朝提出质疑。有些明清时期的文人,觉得这是宋朝文人对于李清照的污蔑。】

【假如,李清照确实没有再婚,只是寡居。那么宋朝文人给寡妇编出这种谣言,那就是真的绝了,更加反映了大宋的民风淳朴啊。】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银河系上。银河系上有一个行星叫做水星,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

【国际天文学会给其中的十五座小山用中国人的名字来命名。】【其中有一位就是李清照。】

其实大部分人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很可能古青青又要剪一个李清照成仙的素材来骗他们了。

没想到这一回可好,李清照比王勃和李贺的结局还要拉风无数倍,直接上天成星星了。

无数信奉天圆地方的人惊骇不已,水星是什么?李清照还成了星星?

第25章 后续加第四位诗人居然是他

鸟儿可以在天空中翱翔,可人类只能在陆地上生活。自从人们开始观测天空,便产生了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渴望。

可自己太“重”了,飞不起来,没有办法看到更广阔的天。人们无法了解天,那么就开始敬畏天,把天变得人格化和神格化。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天上有日月星辰,有朵白云。羲和住在太阳上,嫦娥住在月亮上,云彩上面有宫殿,那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居住的行宫。

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旦天有异常,那就是神灵降灾的前奏。可现在,天幕却提出了一种概念——【银河系】【水星】百姓满脑门子上挂着问号,银河系是什么,水星又是什么?不等他们思考过来,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镜头一转,天空中出现银河系的璀璨星图,绚烂无比。

紧接着,镜头越拉越近,来到太阳系,最令人瞩目的是——那个橘红灿烂的太阳。

紧接着,镜头转向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这是一颗灰扑扑的星球,很庞大,很憨厚。

那熟悉的天音传来:【水星坑坑洼洼的,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环形山。】镜头越过平原裂谷和盆地,来到连绵起伏的环形山上。其中有一座被特地标注出来——李清照。【以李清照命名的山和地球遥遥相望。】

【名人都想自己的名声走出国家,好家伙,李清照直接走出地球了。(狗头】天幕下,人群中惊呼声不断,像是在看天书。

普通人听不懂什么水星地球,但是从古青青的语气中便能清晰地听出来——这是无上的殊荣!

未来的国家人民如此推崇李清照,甚至愿意用她的名字来命名星星。百姓突然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浪漫,一种中国式的浪漫。

星星的寿命如此之长,和人相比接近于永恒,水星不死,李清照的名声不灭。华夏上下五干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敬天法祖。

无数后世华夏人民对那些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的先贤,报以浪漫和绵长的热爱。

这一下,所有人都陷入了狂热的情绪。连从来不读书的人都想拿起书来开始读书了,谁不想被后人如此推崇?

明清时期,很多女孩抬起头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的眼神看着天幕。这干年来,社会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重,她们没有读过书,也深受"读书没用”的言论的绑架。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这个环

境里,难免会随波逐流,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前路也黯然无光。

可现在,天告诉他们,读书有用,女子读书更有用。

在古代,李清照活得非常潇洒。在未来,更是没有那么束缚女性,才女是那么的被推崇,甚至可以用星星来命名。

她们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没有看过光明。她们也好想读书啊!

家中,那些不让她们读书的家长们心中的想法也产生了松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好像是错的。才女未来的社会地位居然如此之高……嗯,好像确实可以支持一下女儿读书。

普通老百姓沉浸在对才女的推崇中,无比希望家里也能出一个干古流芳的才女。

那些看得懂天象的人则陷入了另一种狂热。

东汉科学家张衡恨不得把自己隐分身成几十个,好把天上的信息全部记录下来。

明明已经一把年纪了,如今却高兴到直蹦: "我就知道浑天说是对的!"其实在上古年代,就有人意识到盖天论是不对的。

后来在东汉学界,学者对天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天圆地方,一种是浑天说。张衡支持浑天说。他在家苦心钻研天文数学等等古籍,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做了一个更加全面精确的浑天仪。

他觉得,天把地包起来,就像鸡蛋壳裹着蛋黄,地球就像一个蛋黄。这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天文学的球面天文学。

可浑天学说太过荒谬,普通人很难理解球面的概念,所以还是盖天说最为盛行。

直到唐代,浑天学说才占领上风。

张衡如今管中窥豹,看见了未来科技拍的画面,感觉到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正在向他缓缓打开。

这让他如何不激动?

他立刻拿起笔,疯狂运算,浑天说比盖天说靠谱得多,可还不够。他要借着包罗万象的天机,重整浑天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