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秦始皇一起造反(137)
赵不息请萧何到赵府中一叙。
她很喜欢晚上和大才聊天,赵不息发现,这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很容易在晚上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吐露心声。
在后世,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深夜emo。
萧何没有乘车,而是一个人从家中走到了赵府门前,他伫立在赵府门前,夜风撩起他额前的碎发,他看着面前紧闭的大门,不由抬目紧盯着门上面刻着赵府二字的牌匾,月色还算明亮,隐隐约约能看得见字,萧何垂在身侧的手掌不自觉握紧了。
他胸膛之中的心脏跳得略有些快。
萧何知道赵不息就要离开了,这几日赵不息已经逐渐将她手头的事务交接给吕雉和刘邦了,唯有他,赵不息没有安排任何事务给他。
这很正常,吕雉和刘邦都是赵不息的门客,可他萧何不是,赵不息把事情交给她的门客,不交给自己很正常。
同时,萧何也知道赵不息一直都想要招揽他,从几年前,赵不息就坚持半年给他寄一封信了,信中的内容,不外乎就是保重身体、谈论天下大势这些士人之间最爱谈论的话题。可赵不息总会在信的末尾邀请他前往黑石。
萧何一直很坚定婉拒赵不息,他有自己的志向,他的志向并不是名与利,咸阳中也有赏识他的长辈邀请他去咸阳,可萧何不愿意,他只想呆在沛县治理一方百姓。
今日收到赵不息的邀请,说的虽是上门一叙,可赵不息的目的是什么,萧何也能猜到。
无非就是想要再招揽他一次。
萧何心中清楚,可他还是来了。
看着面前熟悉的赵府大门,萧何踟蹰不前,他曾在许多个日日夜夜踏入这个门去寻找赵不息讨论事务,从这里到赵不息的书房这条路,萧何这半年之中走过几十次,闭着眼睛也能走到。
唯独这次,萧何和赵不息都对此次见面的目的心知肚明,也都知道对方也心知肚明,萧何反而犹豫了。
“你进来还是不进来。”
一道略有些沙哑的声音从前方响起,萧何抬头看到了一个半大的少年正靠在门旁抱着胳膊注视他。
萧何认识这个人,韩信,赵不息的随身门客,赵不息很重视他。
韩信看到傻站了半天的萧何终于看到他了,啧了一声,将门推的更开。
“主君在等你。”话说完,也不等萧何回话,韩信自己就迈入门中,身影逐渐消失在黑暗中。
萧何叹了一口气,提起脚迈入了赵府的大门。
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其他人,萧何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来到了赵不息的书房门前,他咬咬牙,推开书房的门。
烛火通明,赵不息正坐在书桌前,如墨般的头发披散在身后,左手拿着书,正在垂目读书。
抬头看到萧何之后,赵不息露出了一个早有所料的淡笑,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示意萧何坐下。
“您对我为何邀请您来此,应当心中有所猜测吧?”
萧何刚刚坐稳,赵不息就放下了书,直视着萧何,笑盈盈的开口道。!
第82章
萧何笑了笑:“主君与门客,是您一直想要的,可并非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的,从来都不是只做一个人的门客,只为一个权贵出谋划策。“
兴许是橘红的烛火和静谧的夜衬托出的气氛太好,兴许是萧何认为在沛县招揽流民、体恤老幼的赵不息会能懂他一点。
总之,萧何还是对赵不息说出了这番他平日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话。
说出了这两句话的萧何自己都愣了愣,片刻之后才长长轻叹一口气,似乎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在这场试探的一开始就将自己深埋心底的东西就这么暴露在了赵不息面前。
赵不息注意到现在的萧何整个人都比方才刚进来的时候放松了很多。
刚进门坐在椅子上的萧何背挺得很直,双手交叉放在腿上,嘴唇抿的很紧,视线总是一动不动盯着她。这是一种很有防备性的下意识表现。
可现在的萧何在意识到自己将心底的话说出来了以后,他虽然有些无奈,可整个人是微微舒展的,方才还无意识地举起手摸了摸自己的脸颊。这是一种信任且放松的表现,
看来今晚能顺利和萧何进行一场深入且愉快的“沛中对”了呢。
有刘邦韩信汉中对,论败项羽、定天下;有刘备诸葛亮隆中对,为蜀汉谋划前景,确定三分天下。
而今夜的沛县,也将有赵不息萧何沛中对。
赵不息微微一笑,挑眉:“您的志向是做天下人的门客,为天下人出谋划策夺取利益?”
虽是问句,可赵不息的口气却不是疑问,而是笃定。
萧何笑了笑,没有反驳,只是温声道:“萧何自认为没有那等能力,只愿守一隅之地太平而已。”
灯火下,萧何发丝被整整齐齐束在冠中,一双乌眸中满是坚定,脸上表情十分平静。
赵不息一时间竟看得恍然出神,她感慨:“您有这样的志向,是天下人之幸啊。”
“萧何本事低微,不敢妄称为天下人之幸。”萧何摇了摇头,“有您这样的贤人,才是天下人之幸。”
讨论天下大势的人太多了,随便一个学习诸子百家学问的人都能侃侃而谈议论几句,萧何年少在外求学时,遇到的纸上谈兵的人数不胜数。
包括哪些儒家弟子,口口声声要“仁”,可实际上他们学习儒家学问的目的也只是出仕为官,扬名天下罢了。
萧何本以为赵不息也是如战国四君子那样追求贤德名声的“贤人”,所以萧何一直对赵不息的招揽避之不及。
可赵不息来到了沛县之后,开办工厂,开垦荒地,为流民提供糊口的活计,关爱鳏寡孤独……萧何是羞愧的,是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赵不息,真的是在做让黔首们能吃上一口饭的事情啊。反倒是他萧何,空长十数年年纪,却并未给沛县百姓做过什么。
听到萧何的夸赞,赵不息得意一笑,可不,有她当然是天下人的幸运啦。
赵不息拎起茶壶给萧何倒了一杯温热的白水,又问:“我听闻御史大夫对您十分欣赏,曾多次征召您入咸阳为官,您多次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萧何轻叹一声:“我并不认同秦朝的律法,秦朝又以法家治国,咸阳为官虽好,可并非我愿,我去那,也只是空空蹉跎罢了,倒不如在沛县为一小吏,还能做些实事。”
窗外下起了小雨,雨珠打在松叶上,簌簌作响。
“秦法太严苛了。”萧何摇头叹息,“稍有错误,便会让黔首倾家荡产、身体残疾、家破人亡。且税赋太重了,黔首辛苦耕种一年,可种出的粮食却要被征收一半之多,剩下的一点微薄粮食勉强只能糊口,若是遇到荒年,连糊口也不够。而且秦律条目繁多,黔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事就会违反秦律。”
秦律是很完善的,可对于量刑轻重,法家崇尚“重刑罚”,认为刑罚要重才能让黔首下次不敢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