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叩仙门(155)

这番“天真”言论逗笑了春阳子,“延年益寿自是有的,长生不老,我老道还真没见过,先师长青子真人年一百二十仙逝,已是比寻常人高寿一倍,我等修为不足,更不敢求什么长生不老。凌凡年纪不大,尚未到不惑之年。”

一百二十岁,已经可比练气期圆满修士了,要是春阳子的师父能再提升突破……,果然下界也有高人!

“道长童颜鹤发、功力高深,来日成就必定不会低于尊师。”夏小乔露出惊叹之色,顺口恭维了春阳子一句。

春阳子摇头叹道:“我天资比先师差得太多……。”他说完这一句,转头看住夏小乔,说,“倒是小姑娘你,小小年纪如此成就,来日才真是不可限量,我已经老了。”

夏小乔本来担心他追问自己的师承和功法,早就编好了说辞,谁知老道很体贴,竟没有多追问,只谈些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道理,以及这些道家学说如何与功法结合。

三人谈了一天,都没有涉及到实质内容,春阳子甚至没有要求她和傅一平试招,倒是当晚在驿站休息时,傅一平主动提出,要跟她过几招。

“我可不会掌法,只练了几天刀法。”夏小乔直接说道。

傅一平就找陈义明的侍卫借了把刀,说:“好啊,我也学过几天刀法,咱们试试招,点到为止。”

闲着也是闲着,活动活动筋骨也好,夏小乔就拔出柳叶刀,真的跟傅一平在院里比划起刀法来。

春阳子和陈义明等人都在檐下观看,只见少女红衣蓝裙立在当地,手上随随便便举着刀,连个起手式也没有。另一边傅一平穿了身白衣,正随手挥舞借来的钢刀,似乎在掂量重量。

“姑娘请吧。”傅一平试过之后,握住刀柄向夏小乔拱了拱手。

夏小乔还了个礼,脚下踏前一步,人倏忽之间就到了傅一平面前,手中柳叶刀以力劈华山之势直直劈向傅一平腰间。

傅一平脸上带笑,脚步轻移向旁躲开,同时手中钢刀自下向上反撩,叮地一声后,钢刀断成两截,刀尖没有落地,反而紧紧粘在了那把柳叶刀上。

夏小乔也没有想到,她飘身后退,有点尴尬的把刀尖从自己柳叶刀上摘下来,说:“这刀这么脆啊。”

旁边观战的陈义明大笑出声:“是姑娘的宝刀太利!”

傅一平拎着半截钢刀也是哑然失笑:“看来我得寻一把好刀才能与姑娘一战了。”

是啊,既是比刀就没有不兵刃交接的道理,夏小乔若是含劲不吐,只比划几下,那还有什么比试的必要?他们还不如纸上谈兵、口头比划呢!

于是大家只能就此作罢,进去吃过饭,就早早休息、第二日继续赶路了。

夏小乔跟他们一路走来,听了不少江湖轶事,终于对下界的武林或者叫江湖有了些了解。

也许是因为长生不老遥不可及,这些江湖侠士学武多半是为了获得超于常人的力量,与修士不同的是,获得力量并不是大部分人的终极目标,而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就跟读书一样。

比如春阳子,他跟夏小乔谈来谈去,探听的不是她修炼了什么武功,而是她师从全真一脉还是正一一脉,抑或是其他道教分支。

修真界法修虽然暗合道家要旨,讲究道法自然、自律自持,但从根本上与下界的道教并没有什么共同点。他们也从来不想弘扬什么道家经典,收弟子只是为了传承先人艺业,四极宫这样的门派,更是关上大门,不肯叫人窥视门径,只挑选极少数的杰出人才。

所以夏小乔弄明白全真和正一两者之间的区别后,发现法修其实是兼而有之,既修习符箓咒语、也要修炼内丹,须清修却不用出家,只能含糊以对,并且不理解明明是全真门下、须避世清修的春阳子为何要入世辅佐鲁王。

全真教旨是修身养性、严守戒律、清心苦修,他却要光大全真,就好比让一个隐士出来做官,怎么想怎么不伦不类。

不过这是他的毕生理想,并且已经为之付出了六十多年的努力,辛辛苦苦学武习文,就是为的现在,夏小乔除了敬佩,也说不出什么来。

再比如傅一平父子,据他说,他从小就被父亲教导,只有成为强者才能有取舍的权利,否则只能随波逐流,而成为强者之后,则应当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保护弱小。

世道不太平,那就去做那个开辟清平世界的人。这是他的志向。

夏小乔跟他们谈了几日,或者说,听了几日,越发确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凡人起码还是人,虽也有穷凶极恶之辈,毕竟是少数,可修真界的修士,已经离“人”太远,大多数修士眼里只有一个极大的“我”,他们与魔修的区别,只差一点敬畏,修士还敬畏天地,而魔修已经无所畏惧。

马车进商都城的时候,夏小乔心里已经是一片澄定,初回下界的没着没落、踩不到实地感终于褪去,她决心不做一个冷眼旁观者,要为自己想要看到的人间出一份力——当然,得等她办完私事之后。

进城后,他们一行人先去了陈府略作安置,陈义明当天就带春阳子去见了郑王,然后春阳子师徒和从人就都留在了郑王府。第二日傅一平也被引荐去见郑王,成了郑王府的座上宾,留在陈府的就只剩了夏小乔一个。

陈夫人果然像陈义明说的一样,贤惠大方,听说夏小乔是陈义明的救命恩人,对她非常客气周到。

夏小乔看她大方爽朗,就与陈夫人多聊了几句,得知她是商户人家出身,娘家在当初兵乱时全靠陈家保全,所以一家子都对陈义明很感激,如今她的两个弟弟就在闽地帮陈义明经营着产业。

陈义明从郑王府抽身回家,先把他找好的两个学了两年武艺的小丫头送到夏小乔身边服侍,夏小乔答应了他,也就真的指点了小丫头们练功。平时出去城中闲逛时,也带着这两个小丫头。

商都是“义军”的都城,自然是比较繁华的,但夏小乔在城中转了几天,发现城中居民商户都没有济州城百姓的怡然自得,反而都带着几分谨慎小心,且无论是酒楼还是茶楼,从没人谈论时事。

再想想陈义明居然都把产业做到闽地去了,可见他自己也对这场战争没什么信心。

夏小乔没有戳破,只托陈夫人问陈义明什么时候去颍川,她还想早些回豫州。

陈义明第二天就来见她,说:“差事总算是交办完了,明日有一场宴会,等我跟主公告了假,咱们后日就出发去颍川。那两个丫头还堪用么?”

“她们挺好的,又聪明又机灵,而且你又不指望她们动手杀人,能帮衬你姐姐防备别人加害,能及时通风报信也就够了。”

陈义明一想确实如此,就听了夏小乔的话,出发去颍川时,把那两个小丫头也一起带上了。

作者有话要说:看到有人说不喜欢看小乔本身世界的故事,只能遗憾的说一句,本卷全部故事都在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