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要是塌心实意地嫁过来,怎么就那么脸大,跟村上的人见了面,都是冷不淡淡,带搭不理?她不想在咱这村里,好生生的过日子?
有了这些传言,除了张家的本家亲戚,村里人都不怎么跟他家来往。这两口俩也经常院门一关,一天也不见出来,大家伙看着都不觉得稀罕了。
李茹穿越过来以后,听说了这古怪的两口俩,才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
为啥呢?
姥姥给李茹讲的,大部分都是姥姥的亲娘(小兰)和姥姥的亲爹(大林)两家的故事,但有的时候捎带手的也说些姥爷他们家的故事。
比如说姥爷亲爹小椿他们家,当时穷得不行,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好容易活过了大灾年,倒是机会来了……村里有一家人死的死,跑的跑,没什么人了。
他们同姓张的本家们就能收了他家的房子和地,地好说,分成几份,一家分一点就完事了。可轮到房子的时候就犯了难。
原来这家人得了重病,死在了炕头上,可后头大灾小事就没断过,他家又没人给收尸,村里人也是四散逃命,根本就顾不得这还有一个死人躺在屋里炕上呢!
等到村人终于想起这这院房的时候,这老张的尸身已经在炕上躺了两三年了!
一座尘封没人的院儿,里头的屋炕上还有具陈年尸体,这场面都快赶上恐怖片了。就算人的胆子大,也不大敢进去把这人给收敛了啊!
于是张家本家人就开了个小会,商量来商量去,决定把一座院子拆分给两家,但谁家想要这房子,就得先进去把这位不得安葬的本家给弄出来安葬了。
小椿他爹张桐材就自告奋勇,硬着头皮进去把尸骨给收拾了,和另一家人一道,把老张埋进了张家坟,于是半个院子才归了小椿家,他家终于有了正经的房子!
李茹是见过那曾经躺过好几年尸体的石屋的,在她看来,屋子又小又破,面积最多有个十几平,那躺过尸体的土炕还在,李茹姥姥嫁给李茹姥爷以后,还不得不在这小屋里生孩子做月子……那孩子就是李茹的亲妈,这件事成了姥姥一辈子的心病怨念:在躺过死尸的炕上生孩子,明明有更干净的屋子!记恨公婆和老公怎能不一辈子!
当然了,自打李茹姥姥生过孩儿以后,那小屋的阴气好像也消散了许多。反正李茹见了是没多少害怕了,她亲妈都是在这儿出生的。
难怪当初没人乐意去收尸,原来是因为传说老张得的是过人的病!
快嘴霞这么一提,倒是勾起了李茹对那个小石屋的回忆。
同时,也对老张一家起了好奇心。
姥爷家小石屋的原主人,究竟是不是得了肺痨?为何男人死在炕上,女人却跑了?日后又再也没回来?
李茹穿越回来之后,想要改变命运的尝试,也就是那么几回。
这会儿,她又是心头一动,“这你就不用愁,咱村人都不傻,再者说还有村长老茂叔扎架做主呢,这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不能说光让几家人出力!”
快嘴霞这才满意,“就该这么着!走,咱去寻村长说去!”
她走东家串西家是白串的?
除了打听消息,也没少干别的!
李茹想着小高村来了土匪这么大的事儿,谷堆村离得不远,村人肯定都是又惊又怕,要商量出一个对策来,正好能去村长家听个仔细,就跟上快嘴霞,带着一队孩儿,浩浩荡荡往王老茂家去了。
第29章 办法
还没走到村长家,路过大槐树的时候,就看见树下闹哄哄的围了一堆人。
快嘴霞眼尖的看见,被大家伙围在中间的可不正是村长王老囤?
快嘴霞李茹和一帮孩儿都靠了上去。
土匪进村这件事,村里人凡是听说了的谁不害怕?
这不就来找村长商量事儿了?
毕竟,听说前儿夜里,把小高村团团围住的可是有几十个大汉,那可都是些打家劫舍的亡命徒,又听说还放了木仓!
他们村里临时拉起来的巡村那只队伍,应该不过十来个人,像张桐材那样打狼都不怕的汉子其实没几个,好多人都是只会拿锄头的庄稼汉,让种地是把好手,可要论跟人干架,那就稀松了,再说了,要是土匪趁着夜里来,这些人又不能黑明白天的不睡就等着啊……
“一家必须得出上一个!七八十来个大家轮流,黑明白天的不能断人!”
有人想到了用人数取胜,严防死守。
”那家里没有汉们的呢?出上个妇女,老人,能顶甚事?”
立马就有人反对,”还是跟以前一样出粮吧?”
这办法也有人反对,”那不能跟土匪打仗,还不能用眼看?再说,咱村好些妇女可是厉害的很,拿起菜刀敢跟汉们拼命……”
村民们本来都是气氛紧张,这会儿倒忍不住笑了。
有那厉害妇女就大声说,“去就去吧,俺不怕土匪,叫他们抢了粮,俺一家可就只能上吊,死都不怕,还怕他们!就是俺去了,给不给分粮食?”
这几天村里人组织起巡逻队,打跑过一两回落单进村的孤狼,因此谁也不说不用巡逻的话了。
巡逻队的汉们分的粮食少得可怜,可这长远算下来,村里那些出粮的人家也负担不起,因此几个胆大的妇女们也动了心思。
快嘴霞一听又不乐意了,打辩说,”那可不能行,妇女再厉害也不能打得过土匪,还不是要凭汉们出力,咋能拿一样的粮食?那要是这样,家家户户都派妇女去可怎么呢?”
那些家里没有成年汉子的就和快嘴霞吵,”俺家出不了人,粮食也不够吃,哪还能拿得出来?不要土匪还没来,倒把俺一家先饿死了!”
这一开头,就分成了两派,你一言我一语的吵吵起来。
村长王老茂用旱烟袋磕磕大槐树下的大青石,抬起手让大家安静。
”都不要吵!我看不如这么着,家里出不了汉们的,也能出妇女,就是没有粮食拿,一个人都不出的拿粮食抵。”
他说完就看着坐在旁边的两个老汉,老汉们商量了几句,觉得这个办法可行,”这倒是也行,就是咱村要定个章程,家里头出妇女巡逻的,也得出个勤快胆大的,可不要那些遇上屁大点儿事就哭哭啼啼,软成一团的,还不够拖后腿呢!”
这个办法听起来倒是不错,村里人想想都同意了。
村长站到大树下最高的青石上头,从东往西,扫视一遍,这才高声开口,”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就这么着了,一家出一个人,汉们□□,妇女没有,没出人的出粮食!咱们丑话说在前头,谁家要是不出,真要是土匪和狼来了,也不用惦记着让大家伙帮忙,自己一家对付去吧!”
在场的村民大部分都点头称是,有几个心里有小想法的也不敢说出来,怕犯了众怒,虽然不至于把一家人赶出村去,但真的碰上甚事了,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了!